第206頁
第二次世界大戰大詞典 作者:李巨廉/金重遠等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蘇聯後撤委員會(komntetпo3bakyaцnn)1蘇聯在蘇德戰爭初期 負責從西部向東遷移食品、紡織和日用工業企業和糧食儲備、產品的專門機 構。1941 年 10 月 25 日成立。主席為米高揚,副主席為柯西金。其工作與* 蘇聯疏散委員會協調進行。共後撤 150 個紡織、250 個食品和 200 個輕工業 企業,1942 年 12 月撤銷。2蘇聯在 1942 年夏從敵人可能占領的地區後撤人 員和物資的專門機構。1942 年 6 月隨著西南方向戰局惡化而成立。主席為什 維爾尼克。共後撤約 150 個大企業和 800 萬人。同年秋停止活動。
蘇聯國防委員會(Гocyдapctbehhnkomnteto6o-pohы)蘇德戰爭 期間蘇聯特設擁有全權的最高國家機構。1941 年 6 月 30 日成立。主席為斯 大林,副主席為莫洛托夫,成員有伏羅希洛夫、馬林科夫和貝利亞;後又增 補布爾加寧、沃茲涅先斯基、卡岡諾維奇和米高揚。在大戰期間領導國家一 切部門和機構的活動。其決議具有戰時法律效力,各級政府、軍事、經濟和 工會機關都必須無條件執行。戰爭結束後,根據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 1945 年 9 月 4 日的命令撤銷。
蘇聯疏散委員會(cobetnosbalcyaiihn)蘇聯在蘇德戰爭初期領導從西 部即將淪陷地區向東疏散工廠、企業、學校、機關和居民的專門委員會,1941 年 6 月 24 日成立。同年 7 月進行改組。主席為*什維爾尼克,副主席為柯西 金和別爾烏辛。製定各種人員和物資的疏散計劃。建立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種 疏散委員會和機構,派出擁有全權的特派員到各交通樞紐,保障疏散工作的 進行。同年 10 月其部分工作由*蘇聯後撤委員會分擔。在半年內向東遷移 b60 個大工廠企業和 1000 多萬人口。同年 12 月 25 日改組為裝卸運輸委員會。
蘇蒙互助議定書 1936 年3 月12日蘇聯駐蒙全權代表塔羅夫與蒙古小 呼拉爾主席阿爾木,蒙古部長會議主席兼外交部長任東在烏蘭巴托簽訂。有 效期 10 年,主要內容為:(1)兩國領土一旦受到第三國的威脅時,雙方應 立即進行協商,並採取一切必要的措施;(2)如締約國一方遭到軍事攻擊時, 應互相提供包括軍事援助在內的各種援助:(3)一國的軍隊可按協議派遣到 另一國的領土內,但一俟必要時期已過,應立即從該國領土撤出。
蘇英軍援撥款協定 英國向蘇聯提供軍事物資和其他軍事援助的撥款 協定。1942 年 6 月 27 日蘇聯外貿人民委員米高揚和英國駐蘇大使*克爾簽訂 於莫斯科。該協定連同 1941 年 8 月 16 日簽訂的貿易、信貸和清算協定,英 國對蘇聯提供 2500 萬英鎊的新貸款(1941 年協定為 1000 萬英鎊)。它為英 國對蘇聯的軍事供應奠定了財經基礎。
蘇法同盟互助條約 全名《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和法蘭西共和國 同盟互助條約》。1944 年 12 月 10 日,在*法蘇莫斯科會談基礎上,由莫洛 托夫和*皮杜爾代表兩國簽訂於莫斯科。同年 12 月 22 日在巴黎互換批準書後 生效,有效期 20 年。主要內容為:締約國共同對德作戰並將其進行到底,決 不同敵人進行單獨談判及締結單獨的停戰協定或條約;戰爭結束後,聯合採 取一切必要步驟以消除來自德國的任何新的威脅;不締結或參加反對締約另 一方的任何同盟;在戰後互相給予一切可能的經濟援助。1955 年 5 月 7 日, 蘇聯以法國簽訂和批準德意誌聯邦共和國參加西歐聯盟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的巴黎協定為由,宣布廢除此條約。
蘇美英莫斯科會議 大戰期間蘇、美、英三國就美、英向蘇提供軍援問 題而舉行的首次會議。1941 年蘇德戰爭爆發後,英、美相繼聲明援蘇抗德, 在霍普金斯訪蘇的基礎上,8 月 15 日羅斯福和邱吉爾聯名致函史達林,建議 三國在莫斯科舉行會議,討論有關援蘇的具體問題。蘇聯表示同意。9 月 29 日—10 月 1 日舉行此會議。哈裏曼、比弗布魯克和莫洛托夫分別為美、英、 蘇代表團長,史達林也參與了會議。會上蘇聯向美、英詳細介紹了蘇德戰場 形勢、蘇軍實力和具體需求,著重討論了美、英擴大供應蘇聯武器、工業設 備和糧食的問題,而蘇聯則向美、英提供原料和貨物。會議簽訂了《對蘇聯 供應第一號議定書》,規定 1941 年 10 月 1 日—1942 年 6 月 30 日,美英每 月向蘇聯提供 400 架飛機、500 輛坦克和其他軍需物資,並承擔其運輸義務。 隨後羅斯福於 11 月 7 日宣布*《租借法案》效力擴大到蘇聯,並向蘇提供 10 億美元的無息貸欽。此次會議雖然未能滿足蘇聯的全部要求,美。英所答應 提供的軍援物資也未全部如期供應,但畢竟予蘇聯在抗德戰爭最艱難的時刻 以巨大支持,推動了三大盟國在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合作。
蘇浙皖抗日根據地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華中敵後抗日根據地之一。1944 年 12 月底,根據中共中央關於向東南亂虧發展,控製蘇浙皖邊區與發展浙江 沿海的戰略方針,新四軍第一師一部自蘇中渡江南下,於次年 1 月上旬在長 興地區與新四軍蘇南部隊會師。13 日成立蘇浙軍區,粟裕任司令員,譚震林 任政委,轄第一、第二、第三縱隊,控製了浙西廣大地區。4 月新四軍第一 師教導旅抵達該區,改編為第四縱隊。隨即以一部打通與浙東區的聯繫,以 另一部開闢杭(州)嘉(興)湖(州)新區,在蘇南、浙西、浙東形成了蘇 浙皖抗日根據地,擴大了在江南實施戰略大反攻的前進基地。
蘇聯國防委員會(Гocyдapctbehhnkomnteto6o-pohы)蘇德戰爭 期間蘇聯特設擁有全權的最高國家機構。1941 年 6 月 30 日成立。主席為斯 大林,副主席為莫洛托夫,成員有伏羅希洛夫、馬林科夫和貝利亞;後又增 補布爾加寧、沃茲涅先斯基、卡岡諾維奇和米高揚。在大戰期間領導國家一 切部門和機構的活動。其決議具有戰時法律效力,各級政府、軍事、經濟和 工會機關都必須無條件執行。戰爭結束後,根據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 1945 年 9 月 4 日的命令撤銷。
蘇聯疏散委員會(cobetnosbalcyaiihn)蘇聯在蘇德戰爭初期領導從西 部即將淪陷地區向東疏散工廠、企業、學校、機關和居民的專門委員會,1941 年 6 月 24 日成立。同年 7 月進行改組。主席為*什維爾尼克,副主席為柯西 金和別爾烏辛。製定各種人員和物資的疏散計劃。建立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種 疏散委員會和機構,派出擁有全權的特派員到各交通樞紐,保障疏散工作的 進行。同年 10 月其部分工作由*蘇聯後撤委員會分擔。在半年內向東遷移 b60 個大工廠企業和 1000 多萬人口。同年 12 月 25 日改組為裝卸運輸委員會。
蘇蒙互助議定書 1936 年3 月12日蘇聯駐蒙全權代表塔羅夫與蒙古小 呼拉爾主席阿爾木,蒙古部長會議主席兼外交部長任東在烏蘭巴托簽訂。有 效期 10 年,主要內容為:(1)兩國領土一旦受到第三國的威脅時,雙方應 立即進行協商,並採取一切必要的措施;(2)如締約國一方遭到軍事攻擊時, 應互相提供包括軍事援助在內的各種援助:(3)一國的軍隊可按協議派遣到 另一國的領土內,但一俟必要時期已過,應立即從該國領土撤出。
蘇英軍援撥款協定 英國向蘇聯提供軍事物資和其他軍事援助的撥款 協定。1942 年 6 月 27 日蘇聯外貿人民委員米高揚和英國駐蘇大使*克爾簽訂 於莫斯科。該協定連同 1941 年 8 月 16 日簽訂的貿易、信貸和清算協定,英 國對蘇聯提供 2500 萬英鎊的新貸款(1941 年協定為 1000 萬英鎊)。它為英 國對蘇聯的軍事供應奠定了財經基礎。
蘇法同盟互助條約 全名《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和法蘭西共和國 同盟互助條約》。1944 年 12 月 10 日,在*法蘇莫斯科會談基礎上,由莫洛 托夫和*皮杜爾代表兩國簽訂於莫斯科。同年 12 月 22 日在巴黎互換批準書後 生效,有效期 20 年。主要內容為:締約國共同對德作戰並將其進行到底,決 不同敵人進行單獨談判及締結單獨的停戰協定或條約;戰爭結束後,聯合採 取一切必要步驟以消除來自德國的任何新的威脅;不締結或參加反對締約另 一方的任何同盟;在戰後互相給予一切可能的經濟援助。1955 年 5 月 7 日, 蘇聯以法國簽訂和批準德意誌聯邦共和國參加西歐聯盟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的巴黎協定為由,宣布廢除此條約。
蘇美英莫斯科會議 大戰期間蘇、美、英三國就美、英向蘇提供軍援問 題而舉行的首次會議。1941 年蘇德戰爭爆發後,英、美相繼聲明援蘇抗德, 在霍普金斯訪蘇的基礎上,8 月 15 日羅斯福和邱吉爾聯名致函史達林,建議 三國在莫斯科舉行會議,討論有關援蘇的具體問題。蘇聯表示同意。9 月 29 日—10 月 1 日舉行此會議。哈裏曼、比弗布魯克和莫洛托夫分別為美、英、 蘇代表團長,史達林也參與了會議。會上蘇聯向美、英詳細介紹了蘇德戰場 形勢、蘇軍實力和具體需求,著重討論了美、英擴大供應蘇聯武器、工業設 備和糧食的問題,而蘇聯則向美、英提供原料和貨物。會議簽訂了《對蘇聯 供應第一號議定書》,規定 1941 年 10 月 1 日—1942 年 6 月 30 日,美英每 月向蘇聯提供 400 架飛機、500 輛坦克和其他軍需物資,並承擔其運輸義務。 隨後羅斯福於 11 月 7 日宣布*《租借法案》效力擴大到蘇聯,並向蘇提供 10 億美元的無息貸欽。此次會議雖然未能滿足蘇聯的全部要求,美。英所答應 提供的軍援物資也未全部如期供應,但畢竟予蘇聯在抗德戰爭最艱難的時刻 以巨大支持,推動了三大盟國在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合作。
蘇浙皖抗日根據地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華中敵後抗日根據地之一。1944 年 12 月底,根據中共中央關於向東南亂虧發展,控製蘇浙皖邊區與發展浙江 沿海的戰略方針,新四軍第一師一部自蘇中渡江南下,於次年 1 月上旬在長 興地區與新四軍蘇南部隊會師。13 日成立蘇浙軍區,粟裕任司令員,譚震林 任政委,轄第一、第二、第三縱隊,控製了浙西廣大地區。4 月新四軍第一 師教導旅抵達該區,改編為第四縱隊。隨即以一部打通與浙東區的聯繫,以 另一部開闢杭(州)嘉(興)湖(州)新區,在蘇南、浙西、浙東形成了蘇 浙皖抗日根據地,擴大了在江南實施戰略大反攻的前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