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捷協定  蘇德戰爭爆發後蘇聯和捷克斯洛伐克流亡政府於 1941 年 7 月 18 日簽訂的協定。主要內容力:兩國政府同意立即互派公使;雙方保證在 對德戰爭中相互支持;蘇聯政府同意在蘇聯境內建立由蘇聯最高統帥部統一 指揮的捷克斯洛伐克軍隊。該協定奠定了蘇、捷兩國在反法西斯戰爭中合作 的基礎。


    蘇斯威爾(jacquessoustelle,1912—)*“戰鬥法國”情報機構負責 人。畢業於巴黎高師。曾任巴黎人類博物院副院長,從事中美洲印第安人文 化和歷史的研究。1940 年法國敗降後,去倫敦參加自由法國,成為戴高樂的 得力助手。1942 年 7 月被任命為法蘭西民族委員會情報特派員,負責戰鬥法 國的情報工作。1943 年 11 月任駐阿爾及爾的特務總指揮處處長。曾任法蘭 西共和國駐波爾多專員。1945 年,先後任法蘭西共和國臨時政府宣傳部長和 殖民部長。戰後曾任阿爾及利亞總督、新聞部長、議員等職,並披選為法蘭 西科學院院士。


    蘇聯民兵  蘇德戰爭期間蘇聯人民誌願組建的武裝。納粹德國的入侵激 起廣大蘇聯人民起來保家衛國,除大批公民應徵入伍作戰外,在靠近前線的 城市和地區,免徵的公民也紛紛要求上前線作戰。1941 年 6 月 24 日,蘇聯 人民委員會頒布關於按誌願原則在靠近前線的地區建立殲擊營以同敵破壞組 和空降群作鬥爭的命令。6 月底列寧格勒首創組建民兵師。隨後莫斯科也著 手組建。1941 年 7 月 3 日史達林發表廣播演說,號召在每個受敵人入侵威脅 的城市建立民兵。國防委員會也作出相應決議。後迅速推廣。至同年 7 月底 共組成 1755 個殲擊營,總人數達 32.8 萬人,組建工作由各州、區、市黨委 領導,以工人為主幹(婦女占相當大比重),按生產區劃原則進行。每周進 行 3—4 次軍訓,基本上不脫產。市(州)成立民兵師,企業(機關)成立民 兵團(營、連)。編製與正規軍相同。師、團指揮職務由紅軍幹部或徵集的 預備役人員擔任。全國共有 400 多萬人申請加入民兵,經過挑選受訓組建了 約 60 個師、200 個獨立團和大量分隊。其中 36 個師編人正規軍作戰,成為 基幹師。約有 200 萬人補充人作戰部隊。


    蘇聯英雄  蘇聯最高榮譽稱號。投予對國家作出傑出貢獻、建立英雄功 勛的個人和集體。根據蘇聯中央執委會 1934 年 4 月 16 日的法令設置。獲此 稱號者被授予特別證書,從 1936 年起增授蘇聯最高勳章——列寧勳章。9 年 8 月 1 日,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頒布命令,為蘇聯英雄特設“金星獎章”。 衛國戰爭年代,共有 1.1 萬人獲此稱號,其中 104 人兩次獲得,3 人 3 次獲 得,2 人 4 次獲得。


    蘇魯戰區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軍隊的基本戰鬥序列單位之一。抗日戰爭 進入戰略相持階段後,國民黨為與中國共產黨爭奪敵後遊擊戰爭的領導權, 遏製人民抗日武裝力量的發展,於 1939 年 1 月 14 日組建,戰區為蘇北及山 東一部,於學忠任總司令,轄 3 個軍和 1 個遊擊總司令部。1940 年 10 月該 戰區副總司令韓德勤部不斷向新四軍尋釁,在 *黃橋戰役中被殲 1 萬餘人。次 年初所轄主力李長江部 3 萬餘人叛國投日,1943 年後解體。


    蘇德戰爭  即“蘇聯衛國戰爭”。


    蘇中反清鄉  *蘇中抗日根據地軍民反擊日偽軍“清鄉”的戰役。1943 年 4 月 1 日,華中日偽軍集中 1.5 萬餘人,以蘇中南通、如東、啟東、海門 為重點進行“清鄉”。敵採用“梳篦”、“拉網”戰術進行“軍事清鄉”。 新四軍主力轉移外線作戰,以部分部隊和地方武裝堅持內線作戰,發動群眾 破擊“清鄉”封鎖線。6 月以後,又粉碎了日偽軍的所謂“政治清鄉”、“機 動清鄉”和“延期清鄉”。至年底共作戰 2100 餘次,斃傷日偽軍 2400 餘人, 爭取偽軍 1700 餘人反正,取得反“清鄉”的勝利。


    蘇聯近衛軍  蘇聯在蘇德戰爭期間授予作戰勇敢、戰功卓著或有特殊貢 獻的部隊的集體榮譽稱號。1941 年 9 月 18 日,根據最高統帥部大本營的決 定,首次授予 4 個師以近衛師稱號。至 1945 年 5 月 9 日止,榮獲近衛稱號的 共有 11 個諸兵種合成集團軍、6 個坦克集團軍、1 個騎兵機械化集群、40 個 步兵軍、7 個騎兵軍、12 個坦克軍、9 個機械化軍、14 個航空兵軍、117 個 步兵師、9 個空降師、17 個騎兵師、6 個炮兵師、6 個高炮師、7 個火箭炮師、 53 個航空兵師、1 個防禦地域、18 艘軍艦、16 艘潛艇、13 個訣艇大隊以及 眾多的旅、團等部隊。


    蘇聯情報局(c0bnhфopm6юpo)又譯“蘇聯新聞局”。1941 年 6 月 24 日成立。局長為*謝爾巴科夫。對戰時國內外新聞和戰事報導實行集中領 導。負責根據蘇聯最高統帥部提供的材料編寫和發表戰報,組織宣傳,推動 對法西斯及其他敵視蘇聯勢力的思想鬥爭。1941 年 6 月 25 日—1945 年 5 月 15 日,每天發表綜合戰報。


    蘇日中立條約  蘇德戰爭前夕蘇聯和日本簽訂的中立條約。大戰爆發 前,蘇聯曾多次向日本建議締結互不侵犯條約,但均遭日本拒絕。1940 年夏, 納粹德國閃擊西歐成功,日本決定乘機南進奪取西方國家的勢力範圍。為了 實施南進戰略,日本在加強同德、意勾結的同時,積極謀求調整對蘇關係, 以便鞏固北方安全,並促使蘇聯停止援華,達到早日結束“中國事變”的目 的。此時,麵臨納粹侵略威脅的蘇聯,為擺脫東西受敵的危境,一方麵支持 中國抗戰,以束縛日本手腳;另一方麵力求和日本簽訂條約,保障東部邊境 的安全。194q 年 7 月起,在日本的倡議下兩國開始會談。8 月底談判一度中 斷。10 月底日本提出《日蘇互不侵犯條約方案》。11 月 18 日蘇聯提出《蘇 日中立條約草案》及附屬議定書草案。12 月中旬談判又告中斷。1941 年 3— 4 月,日本外務大臣鬆岡洋右訪歐,前後途經莫斯科,同史達林、莫洛托夫 進行會談,4 月 12 日達成協議,次日正式簽訂此約。條約共 4 條,有效期 5 年,主要內容是:締約雙方保證維持兩國之間的和平友好關係,並互相尊重 締約另一方的領土完整與不可侵犯;如締約一方成為第三方的一國或數國的 軍事行動的對象時,締約另一方在整個衝突過程中將保持中立。同時,兩國 政府分別發表聲明,蘇聯宣稱保證尊重“滿洲國”的領土完整和不可侵犯, 日本則保證尊重蒙古人民共和國的領土完整和不可侵犯。此後蘇、日雙方還 交換信件,規定日本應在 6 個月內撤銷在北庫頁島的租讓企業。1945 年 4 月 5 日,蘇聯政府宣布此約失效。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第二次世界大戰大詞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李巨廉/金重遠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李巨廉/金重遠等並收藏第二次世界大戰大詞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