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爾斯泰(aлekcenhnkoлaeвnчtoлcton,1883 —1945)蘇聯作家。1905 年起開始寫作,十月革命後一度流亡國外。1939 年為蘇聯科學院院士。蘇德戰爭爆發後,曾在空軍和騎兵中服役,親身體驗 戰爭生活。其間創作政論和小說 80 餘篇,彙編成《我們保衛的是什麽》、《祖 國》、《希特勒匪幫將被粉碎》等文集,其中 1944 年發表的小說《俄羅斯性 格》尤為膾炙人口,起了鼓舞士氣的作用。長篇小說《苦難的歷程》和《波 得大帝》,喚起了蘇聯人民愛國主義的熱情。1943—1945 年任德國法西斯侵 略者及其同夥罪行確立及調查特別委員會主席。


    托特協會  即“托特組織”。


    托特組織(organisationtodt)一譯“托特協會”。納粹德國半軍事性 政府機構。1938 年設立,*托待倡導並為領導人,故名。1942 年由*施佩爾繼 任領導。任務為修建“德國國家高速公路、*西牆、侵蘇德軍後方的鐵道設施、 “大西洋牆”和潛艇掩蔽所等具有高度戰略意義的重大建築工程。為加緊備 戰,在建築過程中與各建築公司、陸軍師和全國勞動服役隊密切協作,並曾 驅使大批外籍工人進行強製性勞動。


    托斯卡尼尼(arturotoscanini,1867—1957)義大利指揮家。就讀於 帕爾馬音樂戲劇學院。1898 年起任米蘭斯卡拉歌劇院樂隊首席指揮,在國內 外享有盛譽。墨索裏尼上台後,堅持民主主義立場,反對法西斯專製製度。 1928 年赴美國,任紐約歌劇院樂隊首席指揮,長期僑居國外。大戰期間,加 入*馬誌尼協會,積極參加反對法西斯主義的活動,主張戰後在義大利建立民 主共和國。1944 年曾在要求結束薩伏依王朝統治的宣言上簽名,有較大影 響。後在美國去世。


    托伊拉達海戰  1940 年英、意海軍在地中海撒丁島以南海域的一次遭 遇戰。是年 11 月 27 日英國一支護航艦隊由直布羅陀向西航行至撒丁島南麵 海域的托伊拉達(teda)海角時,與待命於此的義大利艦隊遭遇接戰,意 海軍因缺乏準確的空中偵察,誤以為英方居於優勢而迅即撤出戰鬥,雙方均 未造成嚴重損傷。英國護航船隊得以安全通過西西裏海峽。


    托羅佩茨-霍爾姆戰役  蘇德戰爭前期蘇軍發動的進攻戰役,*蘇軍一 九四二年冬季反攻的組成部分。1942 年 1 月 9 日至 2 月 6 日,由*西北方麵 軍左翼(1 月 22 日起為加裏寧方麵軍右翼)實施。目的是從西麵深遠迂迴德 軍勒熱夫-維亞濟馬集團。1 月 21 日,蘇軍攻占托羅佩茨(toponeц),次 日合圍霍爾姆(xoлm)市,並楔入德軍北方和中央集團軍群結合部。但 此後即遭德軍阻擊,未能繼續推進。


    托佩克斯式水下炸藥(torpex)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發明的一種 炸藥,用於水下爆炸。其成分為 45%的 rdx(一種烈性炸藥,1899 年發明, 但在大戰前未廣泛應用)、37%的梯思梯(tnt)和 18%的鋁粉。後梯恩梯 的比例改為 40%。用於水雷和深水炸彈。其爆炸效果超過當時其他任何種類 炸藥。


    托卡列夫式半自動步槍  蘇聯最早的半自動步槍。由*托卡列夫研製 成功而得名。見“cbt-40 式半自動步槍”。


    畢蘇斯基(jozefpilsudski,1867—1935)波蘭軍事獨裁者。第一次世 界大戰時,曾組織波蘭軍團參加對俄作戰。1917 年被德軍逮捕拘留,次年獲 釋後回國,任波蘭武裝部隊總司令和臨時國家首腦。1920 年發動侵蘇戰爭, 獲元帥銜。1923 年退休。1926 年 5 月發動軍事政變,建立法西斯獨裁統洽。 歷任總理、國防部長,在對外政策上推行在蘇、德之間保持平衡的路線。1932 年與蘇聯簽訂《蘇波互不侵犯條約》。1934 年與希特勒政權簽訂《德波互不 侵犯條約》,但未同意與德國結盟反對蘇聯。


    光機關  日軍特務機構。1942 年 3 月設於南方軍內。初由*岩畔豪雄組 建,故亦稱“岩畔機關”。1943 年 5 月借用“光出自東方”的傳說,改稱此 名。山本敏(後為磯田三郎)任機關長。主要任務是援助“印度獨立運動”, 密切印度國民軍與日軍的聯繫。1944 年 3 月改組成南方軍遊擊隊司令部,指 揮所屬部隊在緬甸和印度之間開展遊擊戰,以支援*英帕爾戰役。1945 年 1 月其屬下的各支遊擊隊轉隸緬甸方頁軍後,遂解散。


    光榮號航空母艦(glorious)英國航空母艦。原為 1917 年建成的戰列 艦。1925—1930 年間改建為航空母艦。排水量 2.25 萬噸,最大航速 30 節, 可載飛機 48 架。1940 年參加挪威戰役,6 月 8 日返航時,遭德國*沙恩霍斯 特號戰列艦、*格奈森瑙號戰列艦和*希佩爾號巡洋艦截擊。該艦與兩艘護航 驅逐艦同時被擊沉。


    光輝號航空母艦(illustrious)英國航空母艦。1940 年 5 月建成。排 水量 2.3 萬噸,最大航速 30 節。可載飛機 35—40 架。擁有裝甲的飛行甲板。 1940 年 11 月參加塔蘭托襲擊戰。1941 年 1 月,在地中海執行護航任務時, 遭德機轟炸,起火燃燒。因擁有裝甲甲板而免於毀滅。修復後,參加馬達加 斯加之戰、薩勒諾登陸戰等。1944 年底調入英國太平洋艦隊,參加襲擊蘇門 答臘、爪哇和台灣的日軍。戰後於 1954 年退役,1956 年拆毀。


    曲線救國論  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頑固派實行的一種降日反共政策。 1938 年底,由國民黨河北省保安司令張蔭梧最早提出,主張由部分官員和軍 隊公開投降日本,然後和日偽軍一起進攻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人民軍隊和抗日 根據地,詭稱是“曲線救國”。在這一謬論掩飾下,至 1944 年國民黨投日的 黨政要員 62 人,高級將領 67 人,軍隊達 50 餘萬人(占偽軍總數 62%)。 他們在戰時聯合日軍共同反共,日本戰敗後則搖身一變為“地下軍”,幫助 蔣介石搶奪人民抗戰勝利果實。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第二次世界大戰大詞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李巨廉/金重遠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李巨廉/金重遠等並收藏第二次世界大戰大詞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