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頁
第二次世界大戰大詞典 作者:李巨廉/金重遠等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巴隆蒂尼(iliobarontini,1890—1951)義大利反法西斯主義者。1921 年參與創建義大利共產黨。積極開展反法西斯鬥爭,長期流亡法國和蘇聯。 西班牙內戰初期,任加裏波第營政委,參加瓜達拉哈拉戰役。大戰期間,1940 年起在法國南部領導抵抗運動。1943 年回國,在義大利北部進行遊擊戰爭, 並致力於組建城市愛國行動小組。曾任艾米利亞-羅馬涅地區遊擊隊總指揮。 戰後為參議員。
巴維列奇(antepavelié,1889—1959)南斯拉夫*“克羅埃西亞獨立國” 首腦,克羅埃西亞極端民族主義分子。律師出身。1927 年為議員。1929 年亞歷 山大國王建立獨裁政權後,逃亡義大利,建立*烏斯培莎。1934 年在馬賽組 織謀殺國王亞歷山大。1941 年德、意軍入侵南斯拉夫後回國,同年 4 月出任 “克羅埃西亞獨立國”首腦。5 月簽訂《羅馬條約》,出讓達爾馬提亞。6 月赴 德,宣布加入軸心國。指揮傀儡軍,配合德、意軍隊大肆鎮壓抵抗運動,殘 酷屠殺塞爾維亞人和猶太人。1945 年逃亡奧地利和義大利,1948 年起定居阿 根廷。南斯拉夫多次要求引渡未成。死於西班牙。
巴斯蒂科(ettorebastico,1876—1972)義大利將領。就學於莫德納 軍校。參加過 1911—1912 年意土戰爭和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後,先後指揮第 一機械化師和第一黑衫師,晉升準將和少將。1935 年任第二軍和第三軍軍 長,參加侵略衣索比亞的戰爭。1937 年 4 月調任義大利遠征軍司令,指揮 武裝幹涉西班牙。1938 年晉升上將,並相繼任第二集團軍和第六集團軍司 令。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1940 年 12 月任意屬愛琴海島嶼總督。1941 年 6 月又出任利比亞總督兼北非意軍司令,配合德軍作巴斯蒂科戰。因與*隆美 爾不和,並時有激烈衝突,1942 年 8 月被解職。同時晉升元帥,調任利比亞 意軍司令。同年 11 月復任北非意軍司令,但屢戰皆北,不久回國。被授予利 比亞榮譽總督,但元帥銜被革除。戰後於 1947 年恢復元帥銜。著有《戰爭藝 術的演化》等。
巴蒂斯塔(fulgenciobatistayzaldvar,1901—1973)古巴總統(1940
í —1944,1954—1959)。曾長期在軍中服役。1933 年發動軍事政變,任古巴 立憲軍上校司令,控製古巴政局。大戰爆發後任總統,採取親美立場。珍珠 港亭變發生後的次日,1941 年犯月 9 日對日宣戰,隨後又相繼對德、意宣戰。 1942 年同美國簽訂互惠協定,接受其大量貸款,相互降低關稅,同時又為美 國提供軍事基地。1944 年辭職,旅居國外。戰後曾再次發動軍事政變,並於 1954 年復任總統。1959 年被推翻,後流亡國外。
巴錫基維(juhokustipaasikivi,1870—1956)芬蘭總理(1944—1946)。 早年學習法律和歷史,並任教於赫爾辛基大學。芬蘭獨立後為保守的國民聯 盟黨領袖。曾任駐瑞典大使。1939 年秋蘇芬外交危機時任芬蘭首席代表赴莫 斯科談判,曾主張接受蘇方的某些要求,但未被本國政府採納。蘇芬戰爭時 期,任不管部長,參加 1940 年 3 月《蘇芬和約》的締結。後出任駐蘇大使, 芬蘭追隨德國入侵蘇聯後,退出政界,但繼續保持與蘇方的聯繫。參加 1944 年 3—9 月的蘇芬停戰協定談判。1944 年 11 月任總理,致力於履行停戰協定 的各項條款,維護芬蘇和睦。戰後曾任芬蘭總統。
巴黎起義 巴黎人民解放首都的武裝起義。1944 年 6 月,盟軍在諾曼第 登陸後,巴黎人民群情激昂,7、8 月間,不斷舉行遊行示威。7 月 14 日爆發 總罷工,不久,首都與外界交通中斷,8 月 15 日,警察拒絕值勤。起義爆發 前夕,以戴高樂為首的*法蘭西共和國臨時政府擔心共產黨控製局麵,特派戰 鬥法國總代表團代表帕羅迪和沙邦-戴爾馬前往巴黎活動,試圖推遲起義。但 在法國共產黨的推動下,8 月 19 日上午,巴黎地區內地軍司令*羅爾-湯吉下 令武裝起義開始。起義迅速席捲全城。22 日,街壘遍布,市政廳等要地先後 被攻克。至 24 日,德軍在城內的大部分據點已被控製。戴高樂聞訊後親赴盟 軍總部,敦促立即進軍巴黎。勒克菜爾所屬法國第二裝甲師於 24 日傍晚進抵 巴黎。次日,德軍城防司令*肖爾蒂茲被迫下令停止抵抗,並向勒克菜爾和羅 爾-湯吉投降。起義者共有 2000 多人犧牲,德軍除 3000 多人被殲外,另有 1.2 萬多人被俘。起義的勝利加速了全國的解放。
巴巴占尼揚(1906—1977)蘇聯將領。1925 年參軍。1928 年加入聯共 (布)黨。歷任營長和副團長。參加過*蘇芬戰爭。蘇德戰爭開始時為少校。 先後任步兵團長、機械化旅長和坦克軍長。1942 年畢業於伏龍芝軍事學院。 先後參加莫斯科、庫爾斯克、第聶伯河烏克蘭右岸、利沃夫-桑多梅日、維斯 瓦河-奧得河、東波美拉尼亞和柏林等戰役。戰後歷任軍區司令、裝甲兵學院 院長和坦克兵主任等職。1975 年獲裝甲坦克兵主帥銜。
巴爾幹之戰 德國夥同義大利、匈牙利入侵巴爾幹的戰爭。1940 年年 中,德國即開始控製巴爾幹的行動,以便為未來的侵蘇戰爭準備可靠的南翼, 並建立一個突擊英國地中海交通線以及近東、北非的戰略要地。10 月,德軍 進駐羅馬尼亞。但隨後義大利入侵希臘失敗,英國又派兵進入希臘,德國遂 製訂並加緊準備實施進攻希臘的代號*馬麗他的行動。1941 年 3 月,德國先 後把匈牙利和保加利亞拉入軸心集團,並在這兩國布署兵力。同時,意軍也 在阿爾巴尼亞和的裏雅斯特集結。3 月 25 日德國誘迫南斯拉夫政府參加軸心 集團;但次日該政府被政變推翻。27 日希特勒下令對南、希兩國同時大舉進 攻。為此推遲入侵蘇聯的行動時間,4 月 6 日,德、意、匈 3 國軍隊以猛烈 的空中轟炸為先導,約 80 個師從幾個方向同時發起進攻,南軍共約 50 個師, 兵力分散,當德軍主力突破斯科普裏(skopje)、尼什(ni■)地域的防禦, 南統帥部就倉卒命令全線後退。南軍愛國官兵的奮戰無法扭轉局勢。13 日, 首都貝爾格菜德陷落。17 日,南軍餘部約 30 萬人在塞拉耶佛投降,國王波 得二世和政府要員流亡倫敦,全國為德、意、匈、保和克羅埃西亞傀儡政權所 分割。希軍最初頂住了德軍向薩洛尼卡(salonka)方向實施的主要突擊。4
巴維列奇(antepavelié,1889—1959)南斯拉夫*“克羅埃西亞獨立國” 首腦,克羅埃西亞極端民族主義分子。律師出身。1927 年為議員。1929 年亞歷 山大國王建立獨裁政權後,逃亡義大利,建立*烏斯培莎。1934 年在馬賽組 織謀殺國王亞歷山大。1941 年德、意軍入侵南斯拉夫後回國,同年 4 月出任 “克羅埃西亞獨立國”首腦。5 月簽訂《羅馬條約》,出讓達爾馬提亞。6 月赴 德,宣布加入軸心國。指揮傀儡軍,配合德、意軍隊大肆鎮壓抵抗運動,殘 酷屠殺塞爾維亞人和猶太人。1945 年逃亡奧地利和義大利,1948 年起定居阿 根廷。南斯拉夫多次要求引渡未成。死於西班牙。
巴斯蒂科(ettorebastico,1876—1972)義大利將領。就學於莫德納 軍校。參加過 1911—1912 年意土戰爭和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後,先後指揮第 一機械化師和第一黑衫師,晉升準將和少將。1935 年任第二軍和第三軍軍 長,參加侵略衣索比亞的戰爭。1937 年 4 月調任義大利遠征軍司令,指揮 武裝幹涉西班牙。1938 年晉升上將,並相繼任第二集團軍和第六集團軍司 令。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1940 年 12 月任意屬愛琴海島嶼總督。1941 年 6 月又出任利比亞總督兼北非意軍司令,配合德軍作巴斯蒂科戰。因與*隆美 爾不和,並時有激烈衝突,1942 年 8 月被解職。同時晉升元帥,調任利比亞 意軍司令。同年 11 月復任北非意軍司令,但屢戰皆北,不久回國。被授予利 比亞榮譽總督,但元帥銜被革除。戰後於 1947 年恢復元帥銜。著有《戰爭藝 術的演化》等。
巴蒂斯塔(fulgenciobatistayzaldvar,1901—1973)古巴總統(1940
í —1944,1954—1959)。曾長期在軍中服役。1933 年發動軍事政變,任古巴 立憲軍上校司令,控製古巴政局。大戰爆發後任總統,採取親美立場。珍珠 港亭變發生後的次日,1941 年犯月 9 日對日宣戰,隨後又相繼對德、意宣戰。 1942 年同美國簽訂互惠協定,接受其大量貸款,相互降低關稅,同時又為美 國提供軍事基地。1944 年辭職,旅居國外。戰後曾再次發動軍事政變,並於 1954 年復任總統。1959 年被推翻,後流亡國外。
巴錫基維(juhokustipaasikivi,1870—1956)芬蘭總理(1944—1946)。 早年學習法律和歷史,並任教於赫爾辛基大學。芬蘭獨立後為保守的國民聯 盟黨領袖。曾任駐瑞典大使。1939 年秋蘇芬外交危機時任芬蘭首席代表赴莫 斯科談判,曾主張接受蘇方的某些要求,但未被本國政府採納。蘇芬戰爭時 期,任不管部長,參加 1940 年 3 月《蘇芬和約》的締結。後出任駐蘇大使, 芬蘭追隨德國入侵蘇聯後,退出政界,但繼續保持與蘇方的聯繫。參加 1944 年 3—9 月的蘇芬停戰協定談判。1944 年 11 月任總理,致力於履行停戰協定 的各項條款,維護芬蘇和睦。戰後曾任芬蘭總統。
巴黎起義 巴黎人民解放首都的武裝起義。1944 年 6 月,盟軍在諾曼第 登陸後,巴黎人民群情激昂,7、8 月間,不斷舉行遊行示威。7 月 14 日爆發 總罷工,不久,首都與外界交通中斷,8 月 15 日,警察拒絕值勤。起義爆發 前夕,以戴高樂為首的*法蘭西共和國臨時政府擔心共產黨控製局麵,特派戰 鬥法國總代表團代表帕羅迪和沙邦-戴爾馬前往巴黎活動,試圖推遲起義。但 在法國共產黨的推動下,8 月 19 日上午,巴黎地區內地軍司令*羅爾-湯吉下 令武裝起義開始。起義迅速席捲全城。22 日,街壘遍布,市政廳等要地先後 被攻克。至 24 日,德軍在城內的大部分據點已被控製。戴高樂聞訊後親赴盟 軍總部,敦促立即進軍巴黎。勒克菜爾所屬法國第二裝甲師於 24 日傍晚進抵 巴黎。次日,德軍城防司令*肖爾蒂茲被迫下令停止抵抗,並向勒克菜爾和羅 爾-湯吉投降。起義者共有 2000 多人犧牲,德軍除 3000 多人被殲外,另有 1.2 萬多人被俘。起義的勝利加速了全國的解放。
巴巴占尼揚(1906—1977)蘇聯將領。1925 年參軍。1928 年加入聯共 (布)黨。歷任營長和副團長。參加過*蘇芬戰爭。蘇德戰爭開始時為少校。 先後任步兵團長、機械化旅長和坦克軍長。1942 年畢業於伏龍芝軍事學院。 先後參加莫斯科、庫爾斯克、第聶伯河烏克蘭右岸、利沃夫-桑多梅日、維斯 瓦河-奧得河、東波美拉尼亞和柏林等戰役。戰後歷任軍區司令、裝甲兵學院 院長和坦克兵主任等職。1975 年獲裝甲坦克兵主帥銜。
巴爾幹之戰 德國夥同義大利、匈牙利入侵巴爾幹的戰爭。1940 年年 中,德國即開始控製巴爾幹的行動,以便為未來的侵蘇戰爭準備可靠的南翼, 並建立一個突擊英國地中海交通線以及近東、北非的戰略要地。10 月,德軍 進駐羅馬尼亞。但隨後義大利入侵希臘失敗,英國又派兵進入希臘,德國遂 製訂並加緊準備實施進攻希臘的代號*馬麗他的行動。1941 年 3 月,德國先 後把匈牙利和保加利亞拉入軸心集團,並在這兩國布署兵力。同時,意軍也 在阿爾巴尼亞和的裏雅斯特集結。3 月 25 日德國誘迫南斯拉夫政府參加軸心 集團;但次日該政府被政變推翻。27 日希特勒下令對南、希兩國同時大舉進 攻。為此推遲入侵蘇聯的行動時間,4 月 6 日,德、意、匈 3 國軍隊以猛烈 的空中轟炸為先導,約 80 個師從幾個方向同時發起進攻,南軍共約 50 個師, 兵力分散,當德軍主力突破斯科普裏(skopje)、尼什(ni■)地域的防禦, 南統帥部就倉卒命令全線後退。南軍愛國官兵的奮戰無法扭轉局勢。13 日, 首都貝爾格菜德陷落。17 日,南軍餘部約 30 萬人在塞拉耶佛投降,國王波 得二世和政府要員流亡倫敦,全國為德、意、匈、保和克羅埃西亞傀儡政權所 分割。希軍最初頂住了德軍向薩洛尼卡(salonka)方向實施的主要突擊。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