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島滿(1887—1945)日本將領。畢業於陸軍士官學校和陸軍大學。1918 年任西伯利亞派遣軍野戰交通部參謀。1933 年在陸軍省供職,後參加侵華戰 爭,1938 年任步兵第三十六旅團長,率部進攻武漢。後歷任預科士官學校校 長、第十一師團長、陸軍士官學校校長。1939 年晉升中將。1944 年任第三十 二軍司令宮,翌年 4 月奉命防守沖繩島,抵抗登陸的美軍,造成美軍和當地 居民的重大傷亡,戰敗時自殺。死後追封大將。


    牛賴特(konstantinfreiherrvonneurath,1873—1956)德國外交部長 (1932—1938)、德國駐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保護長官(1939—1943)。早 年進入外交界,歷任駐倫敦總領事、駐土耳其參贊、駐丹麥公使、駐意和駐 英大使。1932 年起相繼任*巴本、*施菜徹爾和希特勒政府的外交部長。希特 勒上台次日便加入納粹黨和黨衛隊,積極推行納粹的侵略外交。1938 年轉任 不管部長、納粹政府諮詢委員會(秘密內閣會議)主席和國防委員會委員。 1939 年 3 月希特勒侵牛賴特占整個捷克斯洛伐克後,被委為駐波希米亞和摩 拉維亞保護長官。在當地推行德意誌化,實施法西斯統治,並把捷克斯洛伐 克工業納入德國軍事生產的軌道。因未獲希特勒的信任,從 1941 年 9 月起“休 假”。1943 年 6 月獲黨衛隊副總指揮銜(相當於上將),8 月正式離職。戰 後在紐倫堡國際軍事法庭受審。1946 年 10 月,以共同策劃或密謀、破壞和 平罪、戰爭罪和違反人道罪,判處 15 年徒刑。1954 年因健康狀況不佳而獲 釋,定居聯邦德國。


    子榴彈(grenade)*盟國第二十一集團軍群所屬美國第九集團軍,在魯 爾河的於利赫-諾伊斯(jülich-neuss)地區,向東北進攻萊茵河左岸德軍的 行動代號,為*馬斯河-萊茵河戰役的組成部分。計劃美第九集團軍(12 個師) 從右翼實施突擊,與從左翼實施突擊的加拿大第一集團軍協同,合圍殲滅當 麵之德軍 15 個師,並攻占杜塞道夫至埃梅裏赫(emmerich)的萊茵河西岸。 原定於 1945 年 2 月 10 日開始實施,但因德軍炸毀魯爾河大壩造成洪水泛濫, 推遲到 2 月 23 日晨才開始進攻。由於當麵德軍在這期間己抽調兵力去抵擋加 拿大第一集團軍的進攻,美軍進展順利,至月底攻占慕尼黑-格拉德巴赫 (münchen-dbach),3 月 3 日與加軍會師於格爾登(geldern)。但因美 軍進攻推遲了兩周,加軍單獨作戰進展緩慢,未達圍殲德軍的預定目標。


    毛奇(helmuthjamesgrafvonmoltke,l907—1945)德國*克萊騷集團領 袖。普魯士和德意誌帝國總參謀長毛奇(helmuthvonmoltke,1800—1891) 的侄曾孫。早年攻讀法學。曾以國際法專家身分,任德國最高當局外事處法 律顧問。在思想和政治上均持反納粹態度,秘密援助過受納粹迫害的人士。 在西裏西亞克萊騷(kreisau)其莊園內,集結一批反納粹的青年知識分子、 軍官、保皇黨人、自由主義者和社會民主黨人,議論時政,被稱為“克萊騷 集團”。同反希特勒的密謀集團亦有聯繫,但反對使用暴力和發動群眾。1944 年 1 月被蓋世太保逮捕。翌年被殺。


    毛秉文(1891—1970)中國將領。字慈衡。保定軍校畢業。曾任國民政 府軍第八師師長。九·一八事變後,率部入贛“圍剿”中央蘇區,升任第三 十七軍軍長。1935 年投中將銜。抗日戰爭爆發後,率部參加*淞滬會戰,在 蘊藻浜與日軍激戰 19 晝夜。1938 年 8 月任第十一軍團軍團長。後任湘鄂川 黔邊區綏靖公署副主任、第六戰區戰地黨政委員會副主任、湘西行署主任。 抗戰勝利後,曾當選為國民大會代表。大陸解放前夕去台灣。


    毛澤東(1893—1976)中國共產黨和軍隊的主要領導人。字潤之。1920 年在長沙創建共產主義小組。次年出席中國共產黨“一大”。1923 年當選為 中共中央委員、中央局成員,參與領導和推動第一次國共合作。1927 年大革 命失敗後,領導湘贛邊界秋收起義,率領工農革命軍進軍井岡山,創建了第 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提出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城市的戰略思想。1935 年 1 月中共中央召開的遵義會議,確立了以他為代表的新的中央領導。同年 12 月,在*瓦窯堡會議後發表了《論反對日本帝國主毛澤東義的策略》,係 統地闡明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總政策。1936 年 12 月西安事變發生後,主 持中共中央製定正確方針,推動了亭變的和平解決,促成了抗日民族統一戰 線的形成,實現了第二次國共合作。1937 年七七事變後,發表了《反對日本 進攻的方針、辦法和前途》,闡明中共關於動員全國軍民實行堅決抗戰的方 針,並通電全國號召全民族抗戰。8 月,主持*洛川會議,提出《抗日救國十 大綱領》,並當選為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此後,領導八路軍、新 四軍挺進敵後,創建抗日根據地,發展壯大了人民武裝力量。1933 年 5、6 月,發表《抗日遊擊戰爭的戰略問題》和《論持久戰》,論述了遊擊戰爭的 戰略地位,闡明抗日戰爭的客觀規律。同年 9—11 月,主持中共中央六屆六 中全會,作了《論新階段》的政治報告與會議結論,總結了抗戰十五個月的 基本經驗,指出要不斷鞏固和擴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強調堅持統一戰線中 的獨立自主原則,批判和糾正了王明的右傾投降主義錯誤。此後,以他為首 的中共中央克服困難,領導敵後抗日軍民粉碎日軍的“掃蕩”和國民黨頑固 派製造的反共磨擦,鞏固和擴大了敵後抗日根據地。從 1942 年起,領導全黨 開展整風運動,為奪取抗日戰爭的勝利奠定思想基礎。1943 年 3 月,當選為 中共中央政治局主席,中央書記處主席。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第二次世界大戰大詞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李巨廉/金重遠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李巨廉/金重遠等並收藏第二次世界大戰大詞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