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文祥如此,恭親王團隊中的幾乎所有人都如此,這些當時中國最有能力、又最了解世界的頂尖幹部們,並未如他人那樣結成一個“恭黨”。在大清國開始改革開放,直到辛亥覆滅的半個多世紀,所謂保守派、清流派等,都是門戶清晰、壁壘森嚴、黨同伐異,唯獨以恭親王為開端和代表的改革者,卻並不成派。
裙帶vs臍帶
君子群而不黨,如果非得要說有個“恭黨”,那其實就是個“幹活黨”。這樣鬆散的“黨”,其工作“戰鬥力”超強,而應對內部政爭則基本採取太極手法。在以慈禧太後和恭親王為不同核心的政爭中,“群而不黨”的恭親王總是要落敗下風。
婚姻是編織政治蛛網的關鍵,在這方麵,恭親王這隻蜘蛛似乎遠不如慈禧太後勤快。唯一能被稱作恭親王靠山的,或許就是他的嶽父桂良。
16歲那年(1848年),在父皇道光皇帝親自指婚下,奕訢(日後的恭親王)迎娶桂良之女,作為自己的嫡福晉(即正妻)。此時,63歲的老幹部桂良已從雲貴總督的任上調回京師快一年了,不僅擔任鑲紅旗漢軍都統、兵部尚書等要職,而且代理鑲黃旗蒙古都統,是掌握槍桿子的中央實權派。之前,道光皇帝為其四子,即日後的鹹豐皇帝所選的嶽家,則是地位、名望及權勢遠不及桂良的太常寺少卿富泰。時人及後人一般都認為,這是當時道光皇帝屬意奕訢作為接班人的又一例證。
沒有任何史料記載,成親後的奕訢,如何得到了嶽父桂良的精心教導。多年後,奕訢以27歲的年齡承擔起救國重擔,甫一亮相就在國際國內政治舞台上縱橫捭闔,遊刃有餘。考慮到清代皇子不得結交大臣的嚴格規定,我們完全可以肯定,隻有嶽父桂良才可能是年輕恭親王的政治教父。
1860年,在英法聯軍的炮聲中,奕訢臨危受命,負責與英法談判,桂良與文祥等,都是在他身邊保駕護航的重臣,也是大清中央老中青不同年齡幹部“傳、幫、帶”的經典組合。作為第一次鴉片戰爭的戰敗方,桂良卻在這次談判中,以自己的睿智和氣質折服了敵人。英國人俄理範在1858年曾陪同額爾金在天津與桂良會談,他日後回憶說:“桂良是一個值得尊重的人,平靜而慈祥,充滿智慧,雖然艱難的處境令他眼神黯淡。他的姿態優雅而高貴,是一個十足的紳士。”這些當然會對恭親王產生重大影響,並為其形成日後綿裏藏針的外交風範打下基礎。
辛酉政變中,恭親王與兩宮太後都是不到30歲的青年,而對手則是以肅順為首的顧命大臣“八人幫”,政治經驗十分豐富。桂良、文祥等政壇老手兼高手,正是指點和策劃叔嫂同盟對抗“八人幫”的軍師。政變後,桂良被提拔為軍機大臣,正式邁入國家領導人的行列,但卻旋即逝世,令恭親王痛失臂膀。
自此之後,恭親王便不再有來自血緣或姻親方麵的無條件的支持者。他自己的兄弟,如五哥惇親王奕誴、七弟醇親王奕譞,各有自己的算盤,無法倚靠。而貴族之間最為常見的結親,也沒有為恭親王帶來多大的政治資源。他的兒女或者早夭、或者婚姻不幸。
恭親王的長女榮壽公主深得慈禧喜愛,幾乎當做親女一般。親王之女本隻能封為郡主,而她卻被破格晉封為品級最高的、相當於親王的固倫公主。作為大清國“第一女兒”,榮壽公主年少時相當跋扈,有“粉侯”之稱。盡管在恭親王與慈禧的權爭中,榮壽公主曾經受過一些影響,但終其一生,都與慈禧保持了極為融洽的“母女”關係,並且與光緒皇帝相處得十分友好。
恭親王最為看好的長子載瀓,天資聰穎,文武雙全,像極了父親,但卻放浪不羈,經常帶著同治皇帝流連於京城各種地下娛樂場所。而且,因擔心被官員們碰見,還不敢去高級場所。兄弟倆因此沾染了一身的風流病症,雙雙早夭。同治皇帝死在載瀓之前,據說還曾想過把皇位傳給這位一道眠花宿柳的堂兄弟,在前往出席討論接班人的中央會議時,恭親王居然說了句:“我要迴避,不能上去。”很是出了一回醜。載瀓一死,加上次子載瀅早已過繼給八弟鍾郡王奕詥,恭親王幾乎斷後。多虧慈禧太後下令,將載瀅的長子溥偉過繼回來,作為載瀓的兒子,才算接上了香火。
在那個時代,生育力就是核心競爭力,先有“臍帶”關係,才能帶來更多的“裙帶”關係,恭親王的核心競爭力如此不濟,令其政治影響力缺乏可持續發展的空間,其似乎巍峨的權力大廈,無非是個豆腐渣工程。日後的袁世凱,雖然短壽,卻在這方麵頗下工夫,生育力超強,以“臍帶”帶動“裙帶”,造就了一個巨大的“官”係網,受益匪淺。
太後太厚
與身後凋零的恭親王相比,生育力同樣不濟的慈禧太後,卻顯露出了更為深厚的政治功底:她通過插手娘家親戚的婚姻安排,及一連串複雜的繼嗣安排,結成了一個牢固的網絡。
首先,她將自己的親妹子嫁給了鹹豐及恭親王的七弟醇親王奕譞,成功地將醇親王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這是相當有遠見的布局,同治死後,就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外,慈禧太後還力排眾議,將自己的親外甥、醇親王之子載湉過繼為鹹豐之子,即光緒皇帝,保證了皇座上依然流淌著葉赫那拉的血液。
裙帶vs臍帶
君子群而不黨,如果非得要說有個“恭黨”,那其實就是個“幹活黨”。這樣鬆散的“黨”,其工作“戰鬥力”超強,而應對內部政爭則基本採取太極手法。在以慈禧太後和恭親王為不同核心的政爭中,“群而不黨”的恭親王總是要落敗下風。
婚姻是編織政治蛛網的關鍵,在這方麵,恭親王這隻蜘蛛似乎遠不如慈禧太後勤快。唯一能被稱作恭親王靠山的,或許就是他的嶽父桂良。
16歲那年(1848年),在父皇道光皇帝親自指婚下,奕訢(日後的恭親王)迎娶桂良之女,作為自己的嫡福晉(即正妻)。此時,63歲的老幹部桂良已從雲貴總督的任上調回京師快一年了,不僅擔任鑲紅旗漢軍都統、兵部尚書等要職,而且代理鑲黃旗蒙古都統,是掌握槍桿子的中央實權派。之前,道光皇帝為其四子,即日後的鹹豐皇帝所選的嶽家,則是地位、名望及權勢遠不及桂良的太常寺少卿富泰。時人及後人一般都認為,這是當時道光皇帝屬意奕訢作為接班人的又一例證。
沒有任何史料記載,成親後的奕訢,如何得到了嶽父桂良的精心教導。多年後,奕訢以27歲的年齡承擔起救國重擔,甫一亮相就在國際國內政治舞台上縱橫捭闔,遊刃有餘。考慮到清代皇子不得結交大臣的嚴格規定,我們完全可以肯定,隻有嶽父桂良才可能是年輕恭親王的政治教父。
1860年,在英法聯軍的炮聲中,奕訢臨危受命,負責與英法談判,桂良與文祥等,都是在他身邊保駕護航的重臣,也是大清中央老中青不同年齡幹部“傳、幫、帶”的經典組合。作為第一次鴉片戰爭的戰敗方,桂良卻在這次談判中,以自己的睿智和氣質折服了敵人。英國人俄理範在1858年曾陪同額爾金在天津與桂良會談,他日後回憶說:“桂良是一個值得尊重的人,平靜而慈祥,充滿智慧,雖然艱難的處境令他眼神黯淡。他的姿態優雅而高貴,是一個十足的紳士。”這些當然會對恭親王產生重大影響,並為其形成日後綿裏藏針的外交風範打下基礎。
辛酉政變中,恭親王與兩宮太後都是不到30歲的青年,而對手則是以肅順為首的顧命大臣“八人幫”,政治經驗十分豐富。桂良、文祥等政壇老手兼高手,正是指點和策劃叔嫂同盟對抗“八人幫”的軍師。政變後,桂良被提拔為軍機大臣,正式邁入國家領導人的行列,但卻旋即逝世,令恭親王痛失臂膀。
自此之後,恭親王便不再有來自血緣或姻親方麵的無條件的支持者。他自己的兄弟,如五哥惇親王奕誴、七弟醇親王奕譞,各有自己的算盤,無法倚靠。而貴族之間最為常見的結親,也沒有為恭親王帶來多大的政治資源。他的兒女或者早夭、或者婚姻不幸。
恭親王的長女榮壽公主深得慈禧喜愛,幾乎當做親女一般。親王之女本隻能封為郡主,而她卻被破格晉封為品級最高的、相當於親王的固倫公主。作為大清國“第一女兒”,榮壽公主年少時相當跋扈,有“粉侯”之稱。盡管在恭親王與慈禧的權爭中,榮壽公主曾經受過一些影響,但終其一生,都與慈禧保持了極為融洽的“母女”關係,並且與光緒皇帝相處得十分友好。
恭親王最為看好的長子載瀓,天資聰穎,文武雙全,像極了父親,但卻放浪不羈,經常帶著同治皇帝流連於京城各種地下娛樂場所。而且,因擔心被官員們碰見,還不敢去高級場所。兄弟倆因此沾染了一身的風流病症,雙雙早夭。同治皇帝死在載瀓之前,據說還曾想過把皇位傳給這位一道眠花宿柳的堂兄弟,在前往出席討論接班人的中央會議時,恭親王居然說了句:“我要迴避,不能上去。”很是出了一回醜。載瀓一死,加上次子載瀅早已過繼給八弟鍾郡王奕詥,恭親王幾乎斷後。多虧慈禧太後下令,將載瀅的長子溥偉過繼回來,作為載瀓的兒子,才算接上了香火。
在那個時代,生育力就是核心競爭力,先有“臍帶”關係,才能帶來更多的“裙帶”關係,恭親王的核心競爭力如此不濟,令其政治影響力缺乏可持續發展的空間,其似乎巍峨的權力大廈,無非是個豆腐渣工程。日後的袁世凱,雖然短壽,卻在這方麵頗下工夫,生育力超強,以“臍帶”帶動“裙帶”,造就了一個巨大的“官”係網,受益匪淺。
太後太厚
與身後凋零的恭親王相比,生育力同樣不濟的慈禧太後,卻顯露出了更為深厚的政治功底:她通過插手娘家親戚的婚姻安排,及一連串複雜的繼嗣安排,結成了一個牢固的網絡。
首先,她將自己的親妹子嫁給了鹹豐及恭親王的七弟醇親王奕譞,成功地將醇親王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這是相當有遠見的布局,同治死後,就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外,慈禧太後還力排眾議,將自己的親外甥、醇親王之子載湉過繼為鹹豐之子,即光緒皇帝,保證了皇座上依然流淌著葉赫那拉的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