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公主回到闊別二十多年的故國,悲喜交集,尤其見到宗親故舊,說起國外所經歷的周折、磨難及思鄉之痛,欷噓流涕。唐王朝以極為隆重的禮儀恭候公主來歸,在京百官班迎再拜。並進封為定安長公主,以感謝她為國家作出的貢獻。而那些未被遠嫁他鄉執行和親的她的姐姐妹妹們,在京中養尊處優慣了,有七位公主見她回來享有那麽高的榮譽,竟拒不出迎,激起武宗皇帝憤怒,差奪了她們的封絹(公主食俸)以贖罪。
太和公主以後,唐代還有沒有過和親之議?有是有的,隻是未能實行。翦伯贊主編《中外歷史年表》(1961年中華書局),記公元883年(唐中和三年)十月事:"以宗女為安化長公主,妻南詔王。"這位南詔王,是南詔國第十二世國王隆舜。查《中國歷史大辭典》(2000年上海辭書)"隆舜"條,亦有"中和三年(883),唐以宗室女安化長公主妻之"之句。其實這兩種重要的工具書都說錯了。安化長公主隻是許婚,並未成婚。
對南詔和親議由來已久,朝中重臣贊同反對各執一詞,故好幾年未能決。公元880年,鎮守西南邊陲的地方節度使再申和親議,唐僖宗被勸說不過,同意以宗室女為安化長公主許婚。南詔王隆舜見求了多年才有結果,十分高興、慎重,當即派三位宰相前來迎接公主。而最先提出和親的唐前西川節度使高駢從揚州上書僖宗,說這三人都是南詔重要謀臣,最好將他們毒死,"蠻可圖也"。於是三位南詔宰相被毒死。第二年,南詔又遣使臣來迎公主,還帶來一百多床珍異氈毯進獻。僖宗找了個託詞,說是正為公主準備嫁妝,把他們打發掉了。過了兩年,南詔不屈不撓再遣使來迎,僖宗大概也不好意思再推託,隻好約定禮使、副使及婚使,擇日送公主南下和親。這一年正是中和三年,即公元883年。《新唐書·南蠻傳》的記載是,"未行,而黃巢平,帝東還,乃歸其使。"最終還是讓他們空手而返。
中國皇帝的謀臣們,總是以蠻夷們不講信義,勸諫君王對他們也不講什麽誠信,甚至可以先下手為強。像僖宗這樣反覆無常、將兩國外交嬉同兒戲,在一些人眼裏還成了維護國家利益和形象的聰明之舉。隆舜死後,諡號聖明文武皇帝,其子即位,遣使欲與唐朝修好,唐昭宗不答。這時的南詔王國與大唐帝國,都已走到歷史的盡頭,不復相通。沒幾年,兩國皆亡於內亂。
唐以後的和親外交,大不如以前。隻有遼朝(契丹)的四位公主嫁與西夏國王,陣容還算可觀。宋朝對遼、對夏、對金、對元的邦交,隻說"和議",不說"和親",蓋將和與親分開來談。和固然可以和,親則沒法子再親了,宋朝公主沒一個外嫁的。而西夏與金朝在蒙古大軍圍城之時,都曾獻公主以求和,這已經不是婚嫁了。與宋恰恰相反,親固然可以親,和則未必能求到真正的和。
元朝有三位公主嫁給高麗國王,包括世祖忽必烈的一位親生女兒。高麗雖淪為蒙元藩屬,畢竟沒有徹底亡國,還能獨獲元廷如此親睞,實在是一個奇蹟。明清兩代中國與朝鮮的宗藩關係密切,明常向朝鮮索取美女以充後宮,老了又將她們送還朝鮮。清末袁世凱出任朝鮮監國,掌握重兵,平亂禦倭,李熙王朝一次贈給美姬四人,其中一位還是李氏內戚,亦即"宗室出女"。除一人早死,其餘三人分別成為後來貴為民國大總統的袁氏的第二、三、四房如夫人。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關東軍扶持建立偽滿政權,苦心炮製了一次"日滿和親"。這段歷史的有關史料甚多,毋庸贅述。隻是我們無妨設想一下,如果日本設史官仿中國式的春秋筆法,將會怎樣撰寫其史書呢:
"昭和十二年(公元1937年),天皇以宗室出女嵯峨浩為公主,嫁滿洲國皇弟愛新覺羅·溥傑。先是,日本關東都護府參將(關東軍高級參謀)阪垣征四郎大佐以精兵襲驅支那二十萬東北軍,又置前大清國宣統遜帝溥儀於後金故地,復國滿洲,都新京(長春)。溥儀初為執政,後冊封為皇帝,建元康德,臣服於天朝。溥儀無子嗣,以弟溥傑為皇儲,入朝就學於千葉步兵學校。是年,為弟請以和親。天皇許以嵯峨公勝侯爵之孫女浩妻之。浩有德容,習西洋油畫,其祖母為明治天皇國舅中山忠光卿獨女南加子。浩入宮拜別太後,太後深知和親事關日滿親善,多加慰勉,執手囑侍奉滿洲國皇室應一如侍奉天皇,並賜以大正皇後所遺和服衣料。浩感泣叩恩。天皇詔遣關東都護府大都督(關東軍司令)本莊繁大將為使,滿洲國帝室禦用掛吉岡安直中佐為副使,首相、議長及以下文武五百人,會公主婚禮於東京九段軍人會館。溥傑執子婿禮甚恭,天皇聞之大慰。"
至於溥傑與嵯峨浩婚後數十年悲歡離合的故事,則不是本文所要討論的話題了。
2001年5月25日00:52
二十世紀的漢奸們
要說漢奸,第一當然是汪精衛。他不但是二十世紀最大的漢奸,甚至是中國有史以來最大的漢奸。那麽,第二大漢奸是誰?不好說,因為漢奸的定義極不明確。抗戰期間,愛國華僑陳嘉庚向重慶提議:「敵未退出我國土即言和當以漢奸國賊論」,此議由國民參政會第二次大會通過,並被後人譽為「古今中外最偉大的一個提案」。
根據這一最偉大的提案抓漢奸,首先就得拿下李鴻章。他在甲午戰爭失敗後,「敵未退」即與日本言和,簽訂《馬關條約》,割讓遼東和台灣。這是上一個世紀末的事,他偏偏又活到二十世紀。一九○○年七月,八國聯軍入侵北京,九月「敵未退」,他又跑到北京與各國議和,賠銀四萬五千萬兩。
太和公主以後,唐代還有沒有過和親之議?有是有的,隻是未能實行。翦伯贊主編《中外歷史年表》(1961年中華書局),記公元883年(唐中和三年)十月事:"以宗女為安化長公主,妻南詔王。"這位南詔王,是南詔國第十二世國王隆舜。查《中國歷史大辭典》(2000年上海辭書)"隆舜"條,亦有"中和三年(883),唐以宗室女安化長公主妻之"之句。其實這兩種重要的工具書都說錯了。安化長公主隻是許婚,並未成婚。
對南詔和親議由來已久,朝中重臣贊同反對各執一詞,故好幾年未能決。公元880年,鎮守西南邊陲的地方節度使再申和親議,唐僖宗被勸說不過,同意以宗室女為安化長公主許婚。南詔王隆舜見求了多年才有結果,十分高興、慎重,當即派三位宰相前來迎接公主。而最先提出和親的唐前西川節度使高駢從揚州上書僖宗,說這三人都是南詔重要謀臣,最好將他們毒死,"蠻可圖也"。於是三位南詔宰相被毒死。第二年,南詔又遣使臣來迎公主,還帶來一百多床珍異氈毯進獻。僖宗找了個託詞,說是正為公主準備嫁妝,把他們打發掉了。過了兩年,南詔不屈不撓再遣使來迎,僖宗大概也不好意思再推託,隻好約定禮使、副使及婚使,擇日送公主南下和親。這一年正是中和三年,即公元883年。《新唐書·南蠻傳》的記載是,"未行,而黃巢平,帝東還,乃歸其使。"最終還是讓他們空手而返。
中國皇帝的謀臣們,總是以蠻夷們不講信義,勸諫君王對他們也不講什麽誠信,甚至可以先下手為強。像僖宗這樣反覆無常、將兩國外交嬉同兒戲,在一些人眼裏還成了維護國家利益和形象的聰明之舉。隆舜死後,諡號聖明文武皇帝,其子即位,遣使欲與唐朝修好,唐昭宗不答。這時的南詔王國與大唐帝國,都已走到歷史的盡頭,不復相通。沒幾年,兩國皆亡於內亂。
唐以後的和親外交,大不如以前。隻有遼朝(契丹)的四位公主嫁與西夏國王,陣容還算可觀。宋朝對遼、對夏、對金、對元的邦交,隻說"和議",不說"和親",蓋將和與親分開來談。和固然可以和,親則沒法子再親了,宋朝公主沒一個外嫁的。而西夏與金朝在蒙古大軍圍城之時,都曾獻公主以求和,這已經不是婚嫁了。與宋恰恰相反,親固然可以親,和則未必能求到真正的和。
元朝有三位公主嫁給高麗國王,包括世祖忽必烈的一位親生女兒。高麗雖淪為蒙元藩屬,畢竟沒有徹底亡國,還能獨獲元廷如此親睞,實在是一個奇蹟。明清兩代中國與朝鮮的宗藩關係密切,明常向朝鮮索取美女以充後宮,老了又將她們送還朝鮮。清末袁世凱出任朝鮮監國,掌握重兵,平亂禦倭,李熙王朝一次贈給美姬四人,其中一位還是李氏內戚,亦即"宗室出女"。除一人早死,其餘三人分別成為後來貴為民國大總統的袁氏的第二、三、四房如夫人。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關東軍扶持建立偽滿政權,苦心炮製了一次"日滿和親"。這段歷史的有關史料甚多,毋庸贅述。隻是我們無妨設想一下,如果日本設史官仿中國式的春秋筆法,將會怎樣撰寫其史書呢:
"昭和十二年(公元1937年),天皇以宗室出女嵯峨浩為公主,嫁滿洲國皇弟愛新覺羅·溥傑。先是,日本關東都護府參將(關東軍高級參謀)阪垣征四郎大佐以精兵襲驅支那二十萬東北軍,又置前大清國宣統遜帝溥儀於後金故地,復國滿洲,都新京(長春)。溥儀初為執政,後冊封為皇帝,建元康德,臣服於天朝。溥儀無子嗣,以弟溥傑為皇儲,入朝就學於千葉步兵學校。是年,為弟請以和親。天皇許以嵯峨公勝侯爵之孫女浩妻之。浩有德容,習西洋油畫,其祖母為明治天皇國舅中山忠光卿獨女南加子。浩入宮拜別太後,太後深知和親事關日滿親善,多加慰勉,執手囑侍奉滿洲國皇室應一如侍奉天皇,並賜以大正皇後所遺和服衣料。浩感泣叩恩。天皇詔遣關東都護府大都督(關東軍司令)本莊繁大將為使,滿洲國帝室禦用掛吉岡安直中佐為副使,首相、議長及以下文武五百人,會公主婚禮於東京九段軍人會館。溥傑執子婿禮甚恭,天皇聞之大慰。"
至於溥傑與嵯峨浩婚後數十年悲歡離合的故事,則不是本文所要討論的話題了。
2001年5月25日00:52
二十世紀的漢奸們
要說漢奸,第一當然是汪精衛。他不但是二十世紀最大的漢奸,甚至是中國有史以來最大的漢奸。那麽,第二大漢奸是誰?不好說,因為漢奸的定義極不明確。抗戰期間,愛國華僑陳嘉庚向重慶提議:「敵未退出我國土即言和當以漢奸國賊論」,此議由國民參政會第二次大會通過,並被後人譽為「古今中外最偉大的一個提案」。
根據這一最偉大的提案抓漢奸,首先就得拿下李鴻章。他在甲午戰爭失敗後,「敵未退」即與日本言和,簽訂《馬關條約》,割讓遼東和台灣。這是上一個世紀末的事,他偏偏又活到二十世紀。一九○○年七月,八國聯軍入侵北京,九月「敵未退」,他又跑到北京與各國議和,賠銀四萬五千萬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