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自己就是一個極善於學習的國家,學什麽像什麽。學中國就盡量做得像中國人,學西方就力圖脫亞入歐,一點也不含糊,不在「為體」還是「為用」的論爭上無休止地瞎耗工夫。現在我們打量打量它,發現其現代化的程度,可與世界上最現代化的國家媲美;其傳統文化的地道,足令我們這個歷史悠久的國家汗顏。
同是向西方學習,早在甲午戰爭那場「考試」中,中日雙方就交出了優劣懸殊的兩份答卷。日本海軍的人數和裝備皆不及中國,對同中國打仗並沒有多少信心。戰前北洋水師到日訪問,日人登艦參觀,見中國水兵懶懶散散,家屬也住在艦上,到處晾曬著衣物,詫異之餘心中竊喜:打這樣的軍隊不成問題!中國在向西方學習失敗後,從日本那裏學習到了「學習的方法」,才逐漸向現代型社會轉變。
接納日本加入中華民族?
中華民族曾在長達上千年的時間裏領先世界各國,並非毫無根據。接納和融合外族的血緣、文化,以保持本民族的活力,是一個重要原因。秦統一中國,實現各國民族、文化的大融合,遂有漢代的強大。鮮卑族拓拔氏入主中原建立北魏,由皇帝下令全國實行漢化,為隨後的隋唐盛世奠定了基礎。清朝的入關更是如此。中國若果能如孫中山所期望的「聯合」,接受整個日本的加入,從民族性來講,其正麵效果將顯而易見。
中國人不是一個民族主義觀念強烈的族群,這樣才有歷代侵略者與亡國奴共建「中國」的傳統。宋代因遭外族壓迫、打擊,特別強調忠節觀念,但這一觀念的核心是要求臣民「忠君」而非「愛國」。在忠節義士們眼裏,最不能容忍的是「世受皇恩」卻事二主。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幾位民族英雄,如嶽飛、文天祥、史可法、鄭成功……主要也是因其忠君而流芳百世。當然,在一定的意義上,「忠君」也是「愛國」的表現之一,但二者畢竟是有本質區別的。嶽飛鎮壓楊麽之亂,也是忠君的一部分。文天祥被俘至死不降,隻能說明他「忠君報國」,也就是忠於趙氏皇帝和南宋小朝廷,並無忠於漢族、南人的「愛國情操」。他也不反對他的兄弟文天禎仕元,因為他兄弟沒做過宋朝的官,不會背上「貳臣」的罪名。抗清明將史可法死後,被清朝建祠祭祀,饗堂眉額大書「氣壯山河」,以弘揚其忠誠不貳的氣節。清王朝對史可法精神的認同,在於他的「節操」,不在後人賦予他的「民族主義」精神。幹隆時,曾指定史官作《貳臣傳》,將那些為清朝入主中原立下汗馬功勞的明朝降將叛官們盡列其中,也是為了警省後世為臣為民當忠誠不貳,絕非鼓勵所謂「民族大義」。清朝入關既久,當初重名節絕不致仕,乃至圖謀反清復明的前朝舊臣和名士鴻儒們,也默許自己的第二代、第三代去和侵略者合作,做清朝的官。知識份子尚且如此,平民百姓更習慣於「勝者為王」,「打天下者坐天下」,誰會在乎勝者是「本地人」,還是「外來戶」呢?
日本軍隊侵略時犯下的種種罪行,會使中國人牢記這血海深仇,永遠不可能從感情上接納他們嗎?幾乎可以肯定地說,不會的。中國人是最善於忘記仇恨,最寬宏大量的民族。戰犯可以不予追究,賠款可以一筆勾銷,釣魚台島的紛爭可以留給聰明的後人去解決,隻要這陣子能關係正常化就行了,就可以「世世代代的友好下去」。這不還沒成為咱們中國人呢,要是他們成了中國人,過去的一切豈不都是「兄弟鬩於牆」,一笑而泯恩仇?
中國歷史上侵略者的屠殺暴行
在中國歷史上,由侵略造成的暴行比比皆是。以戰國時的秦國為例,幾乎每攻占一地,每打完一次大仗,都要殺人。公元前三三一年,敗魏,斬首八萬;前三一二年,破楚師於丹陽,斬首八萬;前三○七年,破宜陽,斬首六萬;前三○一年,敗楚於重丘,斬首二萬;前三○○年,攻楚取襄城,斬首三萬;前二九三年,大敗韓魏聯軍於伊闕,斬首二十四萬;前二八○年,攻趙,斬首二萬;前二七五年,破韓軍,斬首四萬;前二七四年,擊魏於華陽破之,斬首十五萬;前二六○年,大破趙軍於長平,坑卒四十五萬;前二五六年,攻韓,斬首四萬;又攻趙,斬首九萬;前二三四年,攻趙平陽,斬首十萬……(據翦伯贊主編《中外歷史年表》)一場統一中國的戰爭,到底斬掉了多少人頭,已不能精確計數。可以肯定的是,以當時中國人口不過上千萬,其殺人比例之高、之酷烈,遠遠超過日本的入侵。
成吉思汗是大蒙古帝國的創業者,也是中國元朝的太祖,可以說是蒙古人,也可以說是中國人。嚴格的意義上,他生前是中國的侵略者,死後才成為「中國人」。蒙古人的鐵蹄曾橫掃歐亞大陸,征服數十個國家,每破一城,絕大多數人民盡皆屠殺,所有財物盡予劫取,隻留下特殊技能人士、工匠與俊美男女兒童供其利用與玩樂。許多人口超過百萬的城市淪為廢墟,人煙斷絕。蒙古軍大舉侵略中國時,因起用漢化的契丹人耶律楚材為宰相,對中國人採用攻心為上的懷柔政策,暴行才有所收斂。如公元一二三三年,蒙古大將速不台攻下金朝汴京,本擬循例屠城,為耶律楚材力爭所免。但他們對別的國家,仍舊不改殘忍習性,所到之處,殺人如麻,積屍遍野。蒙軍攻下花剌子模國舊都玉龍赤傑,一次就屠殺一百二十萬人,平均每一名蒙古兵殺二十四人。成吉思汗攻打巴曼,其愛孫中箭身亡,城破,令將城中居民完全屠殺,雞犬不留。拔都率軍第二次西征,攻入莫斯科城,每殺一人割一耳,共割了二十七萬隻人耳。破波蘭與日耳曼聯軍,割人耳九大囊。攻陷布達佩斯,辱婦女,焚教堂,劫財寶,逢人便殺。公元一二五四年,蒙哥遣大將劄喇台征高麗,所過城邑灰燼,俘男女二十萬六千八百餘人,殺人無算。一二五五年,旭烈兀奉蒙哥命討伐木剌夷,此即蒙古的第三次西征,共攻克大小堡壘數百個,包括不戰而降的城池四十餘座,旭烈兀下令不分男女老幼幾盡屠殺。大食國都報達開城投降,蒙軍屠城七天,將全城八十萬居民殺個精光。(據陳致平《中華通史》,花城出版社)
同是向西方學習,早在甲午戰爭那場「考試」中,中日雙方就交出了優劣懸殊的兩份答卷。日本海軍的人數和裝備皆不及中國,對同中國打仗並沒有多少信心。戰前北洋水師到日訪問,日人登艦參觀,見中國水兵懶懶散散,家屬也住在艦上,到處晾曬著衣物,詫異之餘心中竊喜:打這樣的軍隊不成問題!中國在向西方學習失敗後,從日本那裏學習到了「學習的方法」,才逐漸向現代型社會轉變。
接納日本加入中華民族?
中華民族曾在長達上千年的時間裏領先世界各國,並非毫無根據。接納和融合外族的血緣、文化,以保持本民族的活力,是一個重要原因。秦統一中國,實現各國民族、文化的大融合,遂有漢代的強大。鮮卑族拓拔氏入主中原建立北魏,由皇帝下令全國實行漢化,為隨後的隋唐盛世奠定了基礎。清朝的入關更是如此。中國若果能如孫中山所期望的「聯合」,接受整個日本的加入,從民族性來講,其正麵效果將顯而易見。
中國人不是一個民族主義觀念強烈的族群,這樣才有歷代侵略者與亡國奴共建「中國」的傳統。宋代因遭外族壓迫、打擊,特別強調忠節觀念,但這一觀念的核心是要求臣民「忠君」而非「愛國」。在忠節義士們眼裏,最不能容忍的是「世受皇恩」卻事二主。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幾位民族英雄,如嶽飛、文天祥、史可法、鄭成功……主要也是因其忠君而流芳百世。當然,在一定的意義上,「忠君」也是「愛國」的表現之一,但二者畢竟是有本質區別的。嶽飛鎮壓楊麽之亂,也是忠君的一部分。文天祥被俘至死不降,隻能說明他「忠君報國」,也就是忠於趙氏皇帝和南宋小朝廷,並無忠於漢族、南人的「愛國情操」。他也不反對他的兄弟文天禎仕元,因為他兄弟沒做過宋朝的官,不會背上「貳臣」的罪名。抗清明將史可法死後,被清朝建祠祭祀,饗堂眉額大書「氣壯山河」,以弘揚其忠誠不貳的氣節。清王朝對史可法精神的認同,在於他的「節操」,不在後人賦予他的「民族主義」精神。幹隆時,曾指定史官作《貳臣傳》,將那些為清朝入主中原立下汗馬功勞的明朝降將叛官們盡列其中,也是為了警省後世為臣為民當忠誠不貳,絕非鼓勵所謂「民族大義」。清朝入關既久,當初重名節絕不致仕,乃至圖謀反清復明的前朝舊臣和名士鴻儒們,也默許自己的第二代、第三代去和侵略者合作,做清朝的官。知識份子尚且如此,平民百姓更習慣於「勝者為王」,「打天下者坐天下」,誰會在乎勝者是「本地人」,還是「外來戶」呢?
日本軍隊侵略時犯下的種種罪行,會使中國人牢記這血海深仇,永遠不可能從感情上接納他們嗎?幾乎可以肯定地說,不會的。中國人是最善於忘記仇恨,最寬宏大量的民族。戰犯可以不予追究,賠款可以一筆勾銷,釣魚台島的紛爭可以留給聰明的後人去解決,隻要這陣子能關係正常化就行了,就可以「世世代代的友好下去」。這不還沒成為咱們中國人呢,要是他們成了中國人,過去的一切豈不都是「兄弟鬩於牆」,一笑而泯恩仇?
中國歷史上侵略者的屠殺暴行
在中國歷史上,由侵略造成的暴行比比皆是。以戰國時的秦國為例,幾乎每攻占一地,每打完一次大仗,都要殺人。公元前三三一年,敗魏,斬首八萬;前三一二年,破楚師於丹陽,斬首八萬;前三○七年,破宜陽,斬首六萬;前三○一年,敗楚於重丘,斬首二萬;前三○○年,攻楚取襄城,斬首三萬;前二九三年,大敗韓魏聯軍於伊闕,斬首二十四萬;前二八○年,攻趙,斬首二萬;前二七五年,破韓軍,斬首四萬;前二七四年,擊魏於華陽破之,斬首十五萬;前二六○年,大破趙軍於長平,坑卒四十五萬;前二五六年,攻韓,斬首四萬;又攻趙,斬首九萬;前二三四年,攻趙平陽,斬首十萬……(據翦伯贊主編《中外歷史年表》)一場統一中國的戰爭,到底斬掉了多少人頭,已不能精確計數。可以肯定的是,以當時中國人口不過上千萬,其殺人比例之高、之酷烈,遠遠超過日本的入侵。
成吉思汗是大蒙古帝國的創業者,也是中國元朝的太祖,可以說是蒙古人,也可以說是中國人。嚴格的意義上,他生前是中國的侵略者,死後才成為「中國人」。蒙古人的鐵蹄曾橫掃歐亞大陸,征服數十個國家,每破一城,絕大多數人民盡皆屠殺,所有財物盡予劫取,隻留下特殊技能人士、工匠與俊美男女兒童供其利用與玩樂。許多人口超過百萬的城市淪為廢墟,人煙斷絕。蒙古軍大舉侵略中國時,因起用漢化的契丹人耶律楚材為宰相,對中國人採用攻心為上的懷柔政策,暴行才有所收斂。如公元一二三三年,蒙古大將速不台攻下金朝汴京,本擬循例屠城,為耶律楚材力爭所免。但他們對別的國家,仍舊不改殘忍習性,所到之處,殺人如麻,積屍遍野。蒙軍攻下花剌子模國舊都玉龍赤傑,一次就屠殺一百二十萬人,平均每一名蒙古兵殺二十四人。成吉思汗攻打巴曼,其愛孫中箭身亡,城破,令將城中居民完全屠殺,雞犬不留。拔都率軍第二次西征,攻入莫斯科城,每殺一人割一耳,共割了二十七萬隻人耳。破波蘭與日耳曼聯軍,割人耳九大囊。攻陷布達佩斯,辱婦女,焚教堂,劫財寶,逢人便殺。公元一二五四年,蒙哥遣大將劄喇台征高麗,所過城邑灰燼,俘男女二十萬六千八百餘人,殺人無算。一二五五年,旭烈兀奉蒙哥命討伐木剌夷,此即蒙古的第三次西征,共攻克大小堡壘數百個,包括不戰而降的城池四十餘座,旭烈兀下令不分男女老幼幾盡屠殺。大食國都報達開城投降,蒙軍屠城七天,將全城八十萬居民殺個精光。(據陳致平《中華通史》,花城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