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道家世耕讀,從幼好學,善屬文,不恥惡衣惡食,唯以吟諷為事。當官以後,為人刻苦自勵,生活淡泊,曾住在茅庵中,與隨從人員共用瓢勺碗盞,一個鍋裏吃飯。父死歸鄉丁憂,他親自耕田砍柴,與貧下中農打成一片。這樣體察民情,所以深知民間疾苦。唐明宗問他治術,他說:「陛下以至德承天,當日甚一日以答天心!」又問農事,他說:「穀貴餓農,穀賤傷農,此常理也。」接著背了一首唐詩給明宗聽:二月賣新絲,五月糶秋穀,醫得眼下瘡,剜卻心頭肉,我願天下君,化作光明燭,不照綺羅筵,遍照逃亡屋!明宗聽得眼睛一亮,說此詩甚好,叫身邊的秘書錄下來,經常念誦自省。
對君王如此,對下麵的人如何呢?一次,一個軍士跑到衙門前指名辱罵馮道,馮道聽了說:「他肯定是醉了!」叫人把他請進來,好酒好菜招待了一番。那時馮道第一次為官的後唐還沒有亡,也就是說,他還從未當過貳臣、漢奸、叛徒,實在沒有什麽值得當街辱罵的,那軍士多半是無理取鬧。馮道不惱,還請人家吃喝,盡歡而散,中國歷史上恐怕難得再找到幾個這樣有風度的大官了。他的賢名,外國人也佩服和敬重。後晉時他出使契丹,契丹主準備親自到京郊迎接他,有人告「天子無親迎宰相之理」,乃罷。天子為什麽要郊迎宰相?而且是「上國」的天子,郊迎「兒皇帝」石敬瑭的宰相?原因就是兩個字:服了!
文天祥至死不反,是中國人的自豪;馮道反來反去,卻是中國老百姓的大幸。事實上,反來反去的是迭次更替的朝廷,是世事和政局;他馮道倒是以不變應萬變。誰來做皇帝他都歡迎,都樂於為之辦事,並以其德高望重給最高當局盡可能以善的影響,讓民眾休養生息,使動盪混亂的社會盡可能維繫一種更深沉的秩序和安定,維繫這個民族細若遊絲的命脈。沒有人說他是英雄,他手無縛雞之力,無法鎮壓反叛的軍閥或禦敵於國門之外;他隻有等你們來了,笑眯眯地迎上前去,讓你們喜歡他,尊重他,把權力交給他,他再按照自己的意思去亂中求治。老實說,這個朝那個代,這個黨那個派,對於老百姓有什麽意義呢?就老百姓而言,讓咱們過上安生的日子,就是最好的。
不管後人怎樣評說,馮道自己是挺達觀的。他有自己的忠孝觀和人生態度,曾著書述其歷事五朝的經過,自命為「長樂老」:「孝於家,忠於國,口無不道之言,門無不義之貨,……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為子為弟,為人臣,為師長,為父為母,有子有孫,……時開一卷,時飲一杯,食味,別聲,被色,老安於當代,老而自樂,何樂如之!」
馮道,瀛州景城人,字可道。「道可道,非常道。」馮道之可道,就是非常道。
一九九八年五月十日於河溪屯子(原載《書屋》2000年第1期)
如果日本戰勝了中國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中午十二時整,日本所有的交通中止,全體人民停下手上的活計,靜靜地聽一段廣播講話。那是一個斷斷續續、語氣既堅定又無奈、比實際年齡要蒼老疲憊得多的聲音,那是他們的天皇的聲音。他宣布,接受盟國提出的波茨坦宣言。將他這份用文言文發表的「休戰」書直白地翻譯出來也就是,日本無條件投降。
複雜的感情:仇日還是憎美
整個日本一片震驚,隨後是傷心屈辱、惶恐茫然。一個又一個有淚無聲或聲嘶力竭捶胸頓足的武士,拔出佩刀插進自己的肚腹,顢頇地倒在汙血之中。在世界的另一邊,尤其是中國,卻鞭炮鑼鼓一片歡騰。戰爭結束了,而且是中國贏得了最後的勝利,晚清以來一百年民族失敗的恥辱史終於畫上了句號。這個自參與八國聯軍打下北京,就一直在龐然大物的中國麵前兇惡、狂妄、刁蠻、殘暴地跳來跳去鬧騰個沒完的小個子國家,乖乖認輸了!縱觀二十世紀,如果說隻有一件大事真正值得中國人驕傲和慶賀的話,那就是抗戰的勝利。中國人站起來了,雖然他後來又站起來了好幾次;中國摜掉了扣在頭上的「東亞病夫」的帽子,雖然他註定還要在貧窮、動亂和飢餓中繼續熬過漫長的歲月;但畢竟不會再像以前那樣任人欺淩宰割,畢竟與美蘇英法一道躋身於「世界五強」。
也許不是其他任何一個國家的人,能夠體會得到中國人的心酸。民族的自尊和自負,民族的自卑和自賤,多少年以來,而且還將不知多少年地左右著我們的情緒、觀念、自我定位、心態和生態。在別的國家眼裏,中國人真是難以理解。一方麵,對戰敗國抱著「以德報怨」的寬宏大量,將大批侵略軍優先用軍艦送返日本,隻對極少數戰犯提出起訴,放棄巨額戰爭賠款;另一方麵,又為對方老是以怨報德、忘恩負義而激忿,什麽參拜靖國神社、拒不公開認罪、篡改歷史教科書、釣魚台島糾紛、極端右派分子的言論和表演、電腦軟體《提督的決斷》的官司……每次都引起一番新仇舊恨。一方麵,大量回憶和描寫抗日戰爭的出版物、影視作品,大屠殺紀念館,慰安婦的控訴,民間索賠,提醒人們不要忘記慘痛的過去;另一方麵,卻多少表現得有些「餛飩挑子一頭熱」地跟日本套近乎,發誓要和它「世世代代友好下去」。中國人的感情是複雜的—對廣島和長崎的原爆居然惺惺相惜;聽到美國大兵強姦日本少女,心裏頭又像聽到鄰村的二妞被洋鬼子糟蹋了一樣不好受;滿心信任和稱讚日本商品的同時,打心眼兒裏嘲笑蔑視它們的製造者:「小日本做的!」
對君王如此,對下麵的人如何呢?一次,一個軍士跑到衙門前指名辱罵馮道,馮道聽了說:「他肯定是醉了!」叫人把他請進來,好酒好菜招待了一番。那時馮道第一次為官的後唐還沒有亡,也就是說,他還從未當過貳臣、漢奸、叛徒,實在沒有什麽值得當街辱罵的,那軍士多半是無理取鬧。馮道不惱,還請人家吃喝,盡歡而散,中國歷史上恐怕難得再找到幾個這樣有風度的大官了。他的賢名,外國人也佩服和敬重。後晉時他出使契丹,契丹主準備親自到京郊迎接他,有人告「天子無親迎宰相之理」,乃罷。天子為什麽要郊迎宰相?而且是「上國」的天子,郊迎「兒皇帝」石敬瑭的宰相?原因就是兩個字:服了!
文天祥至死不反,是中國人的自豪;馮道反來反去,卻是中國老百姓的大幸。事實上,反來反去的是迭次更替的朝廷,是世事和政局;他馮道倒是以不變應萬變。誰來做皇帝他都歡迎,都樂於為之辦事,並以其德高望重給最高當局盡可能以善的影響,讓民眾休養生息,使動盪混亂的社會盡可能維繫一種更深沉的秩序和安定,維繫這個民族細若遊絲的命脈。沒有人說他是英雄,他手無縛雞之力,無法鎮壓反叛的軍閥或禦敵於國門之外;他隻有等你們來了,笑眯眯地迎上前去,讓你們喜歡他,尊重他,把權力交給他,他再按照自己的意思去亂中求治。老實說,這個朝那個代,這個黨那個派,對於老百姓有什麽意義呢?就老百姓而言,讓咱們過上安生的日子,就是最好的。
不管後人怎樣評說,馮道自己是挺達觀的。他有自己的忠孝觀和人生態度,曾著書述其歷事五朝的經過,自命為「長樂老」:「孝於家,忠於國,口無不道之言,門無不義之貨,……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為子為弟,為人臣,為師長,為父為母,有子有孫,……時開一卷,時飲一杯,食味,別聲,被色,老安於當代,老而自樂,何樂如之!」
馮道,瀛州景城人,字可道。「道可道,非常道。」馮道之可道,就是非常道。
一九九八年五月十日於河溪屯子(原載《書屋》2000年第1期)
如果日本戰勝了中國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中午十二時整,日本所有的交通中止,全體人民停下手上的活計,靜靜地聽一段廣播講話。那是一個斷斷續續、語氣既堅定又無奈、比實際年齡要蒼老疲憊得多的聲音,那是他們的天皇的聲音。他宣布,接受盟國提出的波茨坦宣言。將他這份用文言文發表的「休戰」書直白地翻譯出來也就是,日本無條件投降。
複雜的感情:仇日還是憎美
整個日本一片震驚,隨後是傷心屈辱、惶恐茫然。一個又一個有淚無聲或聲嘶力竭捶胸頓足的武士,拔出佩刀插進自己的肚腹,顢頇地倒在汙血之中。在世界的另一邊,尤其是中國,卻鞭炮鑼鼓一片歡騰。戰爭結束了,而且是中國贏得了最後的勝利,晚清以來一百年民族失敗的恥辱史終於畫上了句號。這個自參與八國聯軍打下北京,就一直在龐然大物的中國麵前兇惡、狂妄、刁蠻、殘暴地跳來跳去鬧騰個沒完的小個子國家,乖乖認輸了!縱觀二十世紀,如果說隻有一件大事真正值得中國人驕傲和慶賀的話,那就是抗戰的勝利。中國人站起來了,雖然他後來又站起來了好幾次;中國摜掉了扣在頭上的「東亞病夫」的帽子,雖然他註定還要在貧窮、動亂和飢餓中繼續熬過漫長的歲月;但畢竟不會再像以前那樣任人欺淩宰割,畢竟與美蘇英法一道躋身於「世界五強」。
也許不是其他任何一個國家的人,能夠體會得到中國人的心酸。民族的自尊和自負,民族的自卑和自賤,多少年以來,而且還將不知多少年地左右著我們的情緒、觀念、自我定位、心態和生態。在別的國家眼裏,中國人真是難以理解。一方麵,對戰敗國抱著「以德報怨」的寬宏大量,將大批侵略軍優先用軍艦送返日本,隻對極少數戰犯提出起訴,放棄巨額戰爭賠款;另一方麵,又為對方老是以怨報德、忘恩負義而激忿,什麽參拜靖國神社、拒不公開認罪、篡改歷史教科書、釣魚台島糾紛、極端右派分子的言論和表演、電腦軟體《提督的決斷》的官司……每次都引起一番新仇舊恨。一方麵,大量回憶和描寫抗日戰爭的出版物、影視作品,大屠殺紀念館,慰安婦的控訴,民間索賠,提醒人們不要忘記慘痛的過去;另一方麵,卻多少表現得有些「餛飩挑子一頭熱」地跟日本套近乎,發誓要和它「世世代代友好下去」。中國人的感情是複雜的—對廣島和長崎的原爆居然惺惺相惜;聽到美國大兵強姦日本少女,心裏頭又像聽到鄰村的二妞被洋鬼子糟蹋了一樣不好受;滿心信任和稱讚日本商品的同時,打心眼兒裏嘲笑蔑視它們的製造者:「小日本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