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晚就如地獄一般,”海珊寫道,“整晚的夜空都如白晝般清晰可見。天空和大地因火箭和以色列飛機投下的炸彈爆炸而閃閃發光。”6月6日淩晨2時10分,以色列傘兵部隊集結了三個小隊,受到納爾基斯將軍的鼓舞前去“為1948年贖罪”——當年將軍自己曾為這座城市而戰。第一小隊穿過無人區到達曼德爾鮑姆門,奪取彈藥庫山——艾倫比曾在那裏貯藏軍火。激戰中,七十一名約旦人和三十五名以色列人喪生。傘兵部隊迅速穿過謝赫賈拉,經過美僑區推進到洛克菲勒博物館,7時27分,該博物館陷落。


    國王仍控製著斯科普斯山和橄欖山之間居高臨下的奧古斯塔·維多利亞醫院,他不顧一切地試圖通過停火來拯救老城,但為時已晚。納賽爾致電海珊說,他們應該宣稱,打敗阿拉伯人的是美國人和英國人,而非僅僅是以色列人。


    海珊駕駛一輛吉普車迅速行進到約旦河穀,在那裏他遇到了從北方撤回的軍隊。在老城內,約旦人——從1948年以來,他們的司令部一直設在亞美尼亞修道院裏——在每個城門口都布置了五十個人進行守衛。以色列人計劃占領奧古斯塔·維多利亞城堡,但他們的謝爾曼坦克走錯了方向,一路進入汲淪穀,還遭到來自獅子門守衛軍的猛烈進攻。在客西馬尼花園附近,以色列部隊有五人戰死,還損失了四輛坦克。以色列人躲到了聖母墓園低窪的院子裏。老城還沒有被包圍。


    達揚和納爾基斯在斯科普斯山上一起俯瞰老城。達揚說:“多麽神聖的景象啊!”但他禁止任何進攻行動。6月7日黎明,聯合國安理會準備強行命令雙方停火。梅納赫姆·貝京要求艾希科爾鼓勵對老城發動一場緊急突襲。留給達揚的時間所剩無幾。他在作戰室命令拉賓拿下“這場戰爭中最難以實現但卻是夢寐以求的目標”。


    起初,以色列人向奧古斯塔·維多利亞城堡的屋脊投擲汽油彈,約旦人望風而逃。接著,以色列傘兵占領了橄欖山,並向山下的客西馬尼花園發起進攻。“我們占領了俯瞰老城的製高點,”傘兵指揮官莫塔·古爾上校告訴他的手下,“一會兒我們將進入老城,這座我們數代人夢想和奮鬥的耶路撒冷古城——我們將是第一批進入的人。猶太民族正等待著我們的勝利。自豪吧!願上帝保佑!”


    上午9時45分,以色列坦克朝獅子門開火,擊毀了作為防禦工事的公共汽車,並炸出多處缺口。頂住約旦人的掃射,以色列人攻下了這座城門。傘兵部隊突入苦路,接著古爾上校帶領一組人繼續向聖殿山前進。“經過兩天戰鬥之後,伴隨著不絕於耳的槍聲,你坐上一輛半履帶車,接著你突然進入這片之前所有人都曾在照片中見過的寬廣開闊之地,”情報官阿裏克·阿赫蒙(arik akhmon)寫道,“雖然我不是虔誠的信徒,但我認為沒有人不被情感所淹沒。這裏似乎有種特殊的魔力。”在和約旦軍隊進行了一場小規模的戰鬥後,古爾通過廣播宣布:“聖殿山已經處於我們的掌握之中!”


    與此同時,錫安山上耶路撒冷旅的一個連突破錫安門進入亞美尼亞區,然後爬下陡峭的山坡進入猶太區。此時,同樣來自耶路撒冷旅的另一群士兵突破了糞廠門。所有人都在向西牆進發。仍處於聖殿山上的古爾和他的傘兵不知道怎樣才能到達西牆,這時一位阿拉伯老人告訴他們可以取道馬格裏布門,於是三個連隊同時聚集到了聖地。士兵們祈禱、哭泣、歡呼、雀躍,有人還唱起這座城市新的讚美詩《金色的耶路撒冷》,這時以色列軍隊的首席隨軍拉比,大鬍子什洛莫·戈倫(shlomo goren),手持羊角號和《摩西五經》大步走向西牆,開始朗誦卡迪什(kaddish)的哀悼祈禱詞。


    下午2時30分,達揚在拉賓和納爾基斯的陪同下進入耶路撒冷。經過“燃燒的坦克”,穿過“完全廢棄的小巷,可怕的寂靜被狙擊手的槍聲打破。我想起了我的童年”,拉賓說“當我們向西牆走近時,我感受到一股純粹的興奮”。他們穿過聖殿山時,達揚看到一麵以色列國旗插在岩石圓頂清真寺上,他“命令馬上將國旗降下來”。看到“由於作戰而累得癱作一團的士兵眼裏滿含淚水”,拉賓不禁“為之動容”,不過“現在不是哭泣的時刻——救贖的時刻、希望的時刻還未來臨”。


    戈倫拉比想通過炸毀聖殿山上的清真寺來加速彌賽亞時代的到來,但納爾基斯將軍回答說:“停止這種想法吧!”


    “你將被載入史冊。”戈倫拉比說。


    “我已經將我的名字記錄在耶路撒冷的歷史上了。”納爾基斯回答。


    “這是我一生中的巔峰時刻,”拉賓回憶道,“數年來我一直悄悄地懷揣著這個夢想:我可能在收復猶太民族的西牆中發揮作用。如今夢想已實現,我突然感到困惑:眾生之中,我何德何能竟可享有此項特權?”拉賓被授予為這場戰爭命名的榮譽——他總是謙虛高貴、粗暴卻言簡意賅,他選擇了最簡單的名稱:六日戰爭。納賽爾為這場戰爭另起了一個名字——納克薩(al-naksa),即“挫敗”。


    達揚在一片紙上寫了個便條:“願和平降臨整個以色列”。他將這個便條放在希律們的方石縫中。他宣布:“我們已經統一了這座城市,以色列的首都,永遠不會讓她再遭分割。”接下來,這個一直是最尊敬阿拉伯人的以色列人,也是阿拉伯人最為尊敬的以色列人,阿拉伯人口中的阿布·穆薩(意為“摩西之子”)繼續說道:“對於我們的阿拉伯鄰居,以色列將伸出和平之手;對於信仰各種宗教的所有民族,我們將保證禮拜完全自由。我們來到此處不是為了征服其他人的聖地,而是為了和他人和諧相處。”離開時,他摘了“一些長在西牆和馬格裏布門之間的粉紫色仙客來”送給他堅忍的妻子。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耶路撒冷三千年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英]西蒙·蒙蒂菲奧裏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英]西蒙·蒙蒂菲奧裏並收藏耶路撒冷三千年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