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人的統治已接近尾聲。4月28日,拉賓占領了阿拉伯居住區謝赫賈拉,這裏原本居住著阿拉伯幾大顯赫家族。但是英國人迫使他放棄了這個地方。英國人離開的前一刻,猶太人占領了這座城市的西部,阿拉伯人則控製了老城和東城。5月14日,周五上午8點,最後一位高級專員坎寧漢身著全套軍禮服走出政府大廈檢閱了儀仗隊,隨後登上他的戴姆勒轎車,前往大衛王飯店視察他的部隊。
* * *
注釋
[1] 這是阿瑟·庫斯勒的描述。1928年,這位作家曾作為一個復國主義修正派成員來到耶路撒冷,但不久就離開了。1948年,庫斯勒返回耶路撒冷報導獨立戰爭,並採訪了貝京和本-古裏安。
[2] 那年夏天,邱吉爾寫信給史達林,建議在耶路撒冷——“有一流的飯店,政府大廈等等。史達林元帥可以採取任何保衛形式乘坐專列從莫斯科來到耶路撒冷”——召開一次同盟國會議。邱吉爾承諾封鎖路線:“莫斯科、提比裏西、安卡拉、貝魯特、海法、耶路撒冷”,而史達林卻和羅斯福總統在雅爾達進行了會晤。
[3] 現在這裏是一個猶太抵抗戰士紀念館,這些戰士曾被關押於此。尼古拉旅店是最後建成的一個俄國朝覲者旅社,可容納一千兩百名朝覲者,1903年由羅曼諾夫親王尼古拉開張經營。
[4] 遇難者之一朱利葉斯·雅各布斯,是作者的一位表兄弟,他是一個英國公務員,正巧也是猶太人。
[5] 法蘭仍是英國安全部隊的一名戰爭英雄。1949年,他沒能在國會中為保守黨贏得一個蘇格蘭席位,之後移居加拿大。在那兒,他經營農場,被選為艾伯塔省議員,成為電話部長、副檢察長和一名政治學教授。2006年,法蘭去世,享年八十六歲。耶路撒冷東塔爾皮奧特的一條街道,最近命名為“魯波維茲街”。
51 猶太人的獨立,阿拉伯人的大災難
公元1948年—公元1951年
英國人離開;本-古裏安:我們成功了!
坎寧漢將軍離開了耶路撒冷,他通過的街道非常冷清,隻有幾個阿拉伯孩子和手持機槍的英國軍隊站在街角。當戴姆勒轎車飛馳而過時,年輕的旁觀者“幼稚地鼓掌和敬禮,坎寧漢也向他們回禮”。在卡蘭迪亞機場,高級專員飛離耶路撒冷前往海法,午夜他將乘船返回英格蘭。
英軍撤離了他們位於俄國大院內的貝文格勒要塞:在猶太民眾的默默注視下,二百五十輛卡車和坦克沿著喬治五世大街轟隆隆駛出。對俄國大院控製權的爭奪即刻開始。伊爾貢猛攻尼古拉旅店。炮火波及整個城鎮。努賽貝火速趕往安曼,乞求阿卜杜拉國王前去拯救這座“曾經在十字軍東征中遭到洗劫”並將再次遭到洗劫的城市。國王答應了。
1948年5月14日下午4點,就在耶路撒冷城外,為保持道路暢通而筋疲力盡的拉賓和帕爾馬赫士兵正在收聽收音機裏猶太代辦處主席戴維·本-古裏安的宣言。在特拉維夫博物館內,本-古裏安站在赫茨爾的肖像下向二百五十名聽眾宣布:“我將宣讀建國宣言……”他和他的助手曾爭論這個國家應該叫什麽。一些人曾建議叫“猶地亞”或“錫安”,這兩個名字都和耶路撒冷有關係,而且猶太復國主義者正努力控製這座城市的部分地區。其他一些人建議叫作“希伯來亞”或“赫茨裏亞”,但本-古裏安贊成“以色列”這個名字,他的選擇得到一致同意。“以色列之地,”他宣讀,“是猶太民族的誕生之地。”他們唱起國歌《希望》:我們的希望從未泯滅,
兩千年來的希望;
成為我們土地上的自由人民,
在錫安和耶路撒冷生活!
本-古裏安對記者們微笑著說:“我們成功了!”但他沒有參與慶祝。他曾多次表示願意接受兩國分治,但現在猶太人不得不抵抗公開聲稱要消滅猶太人的阿拉伯正規軍的入侵。以色列處於危險之中。而且,他的觀點已與20世紀20年代和30年代早期明顯不同,那時他希望建立一個共享的社會主義巴勒斯坦國或一個聯邦國家。此時,麵對全麵戰爭的威脅,一切求生的可能他都必須把握。
在耶路撒冷前線,拉賓的哈雷爾旅士兵太疲憊了,以至於沒有聽到收音機裏本-古裏安的演講。“嘿,夥計們,關掉它吧,”他們中有人懇求道,“我快困死了,好消息明天再聽吧!”
“有人起來關掉收音機,留下一片沉悶的寂靜,”拉賓回憶道,“我沉默了,壓抑著自己複雜的情緒。”實際上,大多數人都沒有聽到這個宣言,因為阿拉伯軍隊已經切斷了電力。
十一分鍾後,杜魯門總統宣布事實上承認以色列。受埃迪·雅各布森的鼓勵,杜魯門秘密向魏茨曼保證,他支持分治。但是當美國駐聯合國外交人員試圖擱置分治方案時,他幾乎失去了對政府的控製。他的國務卿喬治·馬歇爾、戰時總參謀長和美國公共服務界的老前輩,坦率地反對承認以色列。可是杜魯門仍選擇支持這個新國家。不過第一個官方承認以色列的卻是史達林。
在紐約,幾乎失明的魏茨曼在華爾道夫酒店的房間裏等待著,他為獨立感到高興,然而也感到被拋棄和被遺忘了,直到本-古裏安及其同僚邀請他擔任第一任總統。杜魯門邀請魏茨曼對白宮進行首次正式訪問。後來,當因為“幫助創建以色列”受到埃迪·雅各布森讚揚時,這位美國總統回復道:“‘幫助創建’,你意指什麽?我是居魯士!我是居魯士!”以色列大拉比當麵感謝他時,杜魯門流淚了。
* * *
注釋
[1] 這是阿瑟·庫斯勒的描述。1928年,這位作家曾作為一個復國主義修正派成員來到耶路撒冷,但不久就離開了。1948年,庫斯勒返回耶路撒冷報導獨立戰爭,並採訪了貝京和本-古裏安。
[2] 那年夏天,邱吉爾寫信給史達林,建議在耶路撒冷——“有一流的飯店,政府大廈等等。史達林元帥可以採取任何保衛形式乘坐專列從莫斯科來到耶路撒冷”——召開一次同盟國會議。邱吉爾承諾封鎖路線:“莫斯科、提比裏西、安卡拉、貝魯特、海法、耶路撒冷”,而史達林卻和羅斯福總統在雅爾達進行了會晤。
[3] 現在這裏是一個猶太抵抗戰士紀念館,這些戰士曾被關押於此。尼古拉旅店是最後建成的一個俄國朝覲者旅社,可容納一千兩百名朝覲者,1903年由羅曼諾夫親王尼古拉開張經營。
[4] 遇難者之一朱利葉斯·雅各布斯,是作者的一位表兄弟,他是一個英國公務員,正巧也是猶太人。
[5] 法蘭仍是英國安全部隊的一名戰爭英雄。1949年,他沒能在國會中為保守黨贏得一個蘇格蘭席位,之後移居加拿大。在那兒,他經營農場,被選為艾伯塔省議員,成為電話部長、副檢察長和一名政治學教授。2006年,法蘭去世,享年八十六歲。耶路撒冷東塔爾皮奧特的一條街道,最近命名為“魯波維茲街”。
51 猶太人的獨立,阿拉伯人的大災難
公元1948年—公元1951年
英國人離開;本-古裏安:我們成功了!
坎寧漢將軍離開了耶路撒冷,他通過的街道非常冷清,隻有幾個阿拉伯孩子和手持機槍的英國軍隊站在街角。當戴姆勒轎車飛馳而過時,年輕的旁觀者“幼稚地鼓掌和敬禮,坎寧漢也向他們回禮”。在卡蘭迪亞機場,高級專員飛離耶路撒冷前往海法,午夜他將乘船返回英格蘭。
英軍撤離了他們位於俄國大院內的貝文格勒要塞:在猶太民眾的默默注視下,二百五十輛卡車和坦克沿著喬治五世大街轟隆隆駛出。對俄國大院控製權的爭奪即刻開始。伊爾貢猛攻尼古拉旅店。炮火波及整個城鎮。努賽貝火速趕往安曼,乞求阿卜杜拉國王前去拯救這座“曾經在十字軍東征中遭到洗劫”並將再次遭到洗劫的城市。國王答應了。
1948年5月14日下午4點,就在耶路撒冷城外,為保持道路暢通而筋疲力盡的拉賓和帕爾馬赫士兵正在收聽收音機裏猶太代辦處主席戴維·本-古裏安的宣言。在特拉維夫博物館內,本-古裏安站在赫茨爾的肖像下向二百五十名聽眾宣布:“我將宣讀建國宣言……”他和他的助手曾爭論這個國家應該叫什麽。一些人曾建議叫“猶地亞”或“錫安”,這兩個名字都和耶路撒冷有關係,而且猶太復國主義者正努力控製這座城市的部分地區。其他一些人建議叫作“希伯來亞”或“赫茨裏亞”,但本-古裏安贊成“以色列”這個名字,他的選擇得到一致同意。“以色列之地,”他宣讀,“是猶太民族的誕生之地。”他們唱起國歌《希望》:我們的希望從未泯滅,
兩千年來的希望;
成為我們土地上的自由人民,
在錫安和耶路撒冷生活!
本-古裏安對記者們微笑著說:“我們成功了!”但他沒有參與慶祝。他曾多次表示願意接受兩國分治,但現在猶太人不得不抵抗公開聲稱要消滅猶太人的阿拉伯正規軍的入侵。以色列處於危險之中。而且,他的觀點已與20世紀20年代和30年代早期明顯不同,那時他希望建立一個共享的社會主義巴勒斯坦國或一個聯邦國家。此時,麵對全麵戰爭的威脅,一切求生的可能他都必須把握。
在耶路撒冷前線,拉賓的哈雷爾旅士兵太疲憊了,以至於沒有聽到收音機裏本-古裏安的演講。“嘿,夥計們,關掉它吧,”他們中有人懇求道,“我快困死了,好消息明天再聽吧!”
“有人起來關掉收音機,留下一片沉悶的寂靜,”拉賓回憶道,“我沉默了,壓抑著自己複雜的情緒。”實際上,大多數人都沒有聽到這個宣言,因為阿拉伯軍隊已經切斷了電力。
十一分鍾後,杜魯門總統宣布事實上承認以色列。受埃迪·雅各布森的鼓勵,杜魯門秘密向魏茨曼保證,他支持分治。但是當美國駐聯合國外交人員試圖擱置分治方案時,他幾乎失去了對政府的控製。他的國務卿喬治·馬歇爾、戰時總參謀長和美國公共服務界的老前輩,坦率地反對承認以色列。可是杜魯門仍選擇支持這個新國家。不過第一個官方承認以色列的卻是史達林。
在紐約,幾乎失明的魏茨曼在華爾道夫酒店的房間裏等待著,他為獨立感到高興,然而也感到被拋棄和被遺忘了,直到本-古裏安及其同僚邀請他擔任第一任總統。杜魯門邀請魏茨曼對白宮進行首次正式訪問。後來,當因為“幫助創建以色列”受到埃迪·雅各布森讚揚時,這位美國總統回復道:“‘幫助創建’,你意指什麽?我是居魯士!我是居魯士!”以色列大拉比當麵感謝他時,杜魯門流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