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曼人現在處於全麵的衰落中,蘇丹們麵對歐洲列強的種種要求疲於應付。列強們紛紛表態支持自己的基督教派。當信奉天主教的奧地利和法國為方濟各修會贏得“最高守護者”的地位後,俄國這個在歐洲以及耶路撒冷咄咄逼人的新興強國,開始遊說、賄賂奧斯曼人,直到他們再次為東正教得到“最高守護者”的位子。但不久方濟會又搶回來,如此三次後,一場血戰在聖墓大教堂爆發了。[7]1699年,奧斯曼帝國戰敗,簽訂了《卡爾洛夫奇條約》,條約允許列強保護他們在耶路撒冷的教友——這是個異常糟糕的妥協。
這一時期,伊斯坦堡的官吏壓迫巴勒斯坦太甚,激起了農民的反抗。1702年,耶路撒冷新上任的總督平息了造反,並下令用死難者的頭顱裝點城牆。但當總督夷平了一個由耶路撒冷宗教領袖穆夫提掌管的村莊後,星期五的祈禱中,耶路撒冷的法官在阿克薩清真寺對其進行了嚴厲斥責,並向起義者打開了城門。
* * *
注釋
[1] 同年,當克裏斯多福·哥倫布踏上遠航美洲的征程時,他給最熱誠的信仰天主教的君主寫信說:“我向陛下建議,這項事業的所有收益用於耶路撒冷的重建。”兩位君主的兒子、皇帝查理五世繼承了他父母的十字軍東征傳統,他也是蘇萊曼的對手和名義上的耶路撒冷國王。查理五世關於發起十字軍東征、對抗耶路撒冷的談話也是蘇萊曼重建城牆的一個原因。
[2] 喬治亞人不得不將他們的聖救世主修道院賣給了方濟各會,而這僅僅是個開始。1685年,一貧如洗的喬治亞人失去了他們的大本營,即十字架修道院,耶穌受難十字架上的木頭據說就是來自這所修道院,他們將修道院給了東正教會。1187年,十字軍被逐出耶路撒冷後,喬治亞女王塔瑪拉派了一位官員去裝點十字架修道院,這名官員名叫紹塔·魯斯塔韋利(shota rustaveli),是民族敘事詩《豹皮騎士》的作者。他很可能被葬在了那兒,他的肖像也出現在修道院的壁畫上。但在2004年,正當喬治亞總統米哈伊爾·薩卡什維利抵達這裏開始國事訪問並進行參觀時,穿著袍子、長著白鬍子、戴著高帽子的魯斯塔韋利的肖像被人蓄意破壞。人們懷疑是俄羅斯東正教會所為,但並無證據。塞爾維亞人在17世紀時將他們手上的最後一座修道院轉送給了希臘教友。天主教馬龍派仍在雅法門附近保有一座女修道院,盡管喬治亞人、天主教馬龍派和塞爾維亞人早已失去對教堂的所有權。
[3] 猶太人和基督徒都受到末世論的影響。1523年,一個叫大衛·盧溫尼的年輕猶太侏儒在耶路撒冷引發了一場震動。他宣稱自己是一個阿拉伯王子,要帶領十支派(ten tribes)返回錫安,但伊斯蘭的卡迪當他是瘋子,饒恕了他。隨後,盧溫尼渡海去了羅馬,教皇接見了他,但事實最終證明基督教世界沒有伊斯蘭寬容,盧溫尼於16世紀30年代初死於西班牙一個地牢中。1534年,激進的新教派別再洗禮派奪取了德國城鎮明斯特,他們宣稱明斯特就是新耶路撒冷。他們的領袖是萊頓的約翰,一個裁縫的私生子。約翰宣布自己是耶路撒冷國王,大衛王的繼承人。十八個月後,這座新錫安被重新奪回,再洗禮派領袖也被處死。
[4] 在聖墓大教堂的院子裏架設火刑並不鮮見。1557年,一個叫布拉澤·朱尼珀的西西裏修士兩次私闖阿克薩清真寺,後被卡迪親手殺死——隨後屍體在聖墓大教堂前被焚燒。有個西班牙方濟各會修士在阿克薩清真寺內斥責伊斯蘭,結果在聖殿山被砍頭,後被焚屍。然而正如盧溫尼的事例所顯示的,死亡並不總是故事的結局,歐洲的基督教一點兒也不文明:16世紀,英格蘭有將近四百名犯異端罪者被燒死。
[5] 沙巴泰的一些追隨者把這看作終極的神聖的悖論——他們的沙巴泰猶太伊斯蘭教派,即東馬派(意為“叛徒”“變節者”,盡管他們自稱mamin,即信仰者),尤其是居住在薩洛尼卡的很多追隨者,在1908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戰之間的青年土耳其革命中發揮了作用,這些人至今仍生活在土耳其。
[6] 在特蘭西瓦尼亞與哈布斯堡家族的一次戰鬥中,愛維亞離開戰場去上廁所,不巧碰到一個埋伏的奧地利士兵,他“就勢撲倒在自己排泄的汙物上”。他們扭打著,“橫七豎八”地滾在我們這位英雄的糞便上,最後愛維亞“幾乎變成了麵目全非的烈士”。愛維亞最後殺死了這個異教徒,他艱難地捲起自己的褲子,“鮮血和穢物浸濕了我全身,看到此時自己成了落魄的加齊(伊斯蘭武士),我忍不住笑起來”。後來,他將奧地利士兵的首級獻給自己的上司帕夏,帕夏說道:“我的愛維亞,你身上有股奇怪的糞便味!”其他官吏“哈哈大笑起來”,而帕夏給了他五十個金幣和一頂銀質帶頂飾的頭巾。
[7] 亨利·毛歇爾(henry maundrell)是英國黎凡特公司的牧師,他於1697年來到耶路撒冷,看到暴怒的修士們正在聖墓大教堂血戰。他還描述了人們看到希臘聖火時的狂熱情緒,這種狂熱甚至比一百年前桑迪斯來訪時看到的還要厲害:朝聖者們“開始做著下流的動作,赤身裸體,玩雜耍的在台上點著他們的鬍子後,人們在聖墓大教堂裏蹦蹦跳跳”——看起來聖墓大教堂“就像是瘋人院”。至於那些神父們,毛歇爾管他們叫“製造奇蹟的人”。
這一時期,伊斯坦堡的官吏壓迫巴勒斯坦太甚,激起了農民的反抗。1702年,耶路撒冷新上任的總督平息了造反,並下令用死難者的頭顱裝點城牆。但當總督夷平了一個由耶路撒冷宗教領袖穆夫提掌管的村莊後,星期五的祈禱中,耶路撒冷的法官在阿克薩清真寺對其進行了嚴厲斥責,並向起義者打開了城門。
* * *
注釋
[1] 同年,當克裏斯多福·哥倫布踏上遠航美洲的征程時,他給最熱誠的信仰天主教的君主寫信說:“我向陛下建議,這項事業的所有收益用於耶路撒冷的重建。”兩位君主的兒子、皇帝查理五世繼承了他父母的十字軍東征傳統,他也是蘇萊曼的對手和名義上的耶路撒冷國王。查理五世關於發起十字軍東征、對抗耶路撒冷的談話也是蘇萊曼重建城牆的一個原因。
[2] 喬治亞人不得不將他們的聖救世主修道院賣給了方濟各會,而這僅僅是個開始。1685年,一貧如洗的喬治亞人失去了他們的大本營,即十字架修道院,耶穌受難十字架上的木頭據說就是來自這所修道院,他們將修道院給了東正教會。1187年,十字軍被逐出耶路撒冷後,喬治亞女王塔瑪拉派了一位官員去裝點十字架修道院,這名官員名叫紹塔·魯斯塔韋利(shota rustaveli),是民族敘事詩《豹皮騎士》的作者。他很可能被葬在了那兒,他的肖像也出現在修道院的壁畫上。但在2004年,正當喬治亞總統米哈伊爾·薩卡什維利抵達這裏開始國事訪問並進行參觀時,穿著袍子、長著白鬍子、戴著高帽子的魯斯塔韋利的肖像被人蓄意破壞。人們懷疑是俄羅斯東正教會所為,但並無證據。塞爾維亞人在17世紀時將他們手上的最後一座修道院轉送給了希臘教友。天主教馬龍派仍在雅法門附近保有一座女修道院,盡管喬治亞人、天主教馬龍派和塞爾維亞人早已失去對教堂的所有權。
[3] 猶太人和基督徒都受到末世論的影響。1523年,一個叫大衛·盧溫尼的年輕猶太侏儒在耶路撒冷引發了一場震動。他宣稱自己是一個阿拉伯王子,要帶領十支派(ten tribes)返回錫安,但伊斯蘭的卡迪當他是瘋子,饒恕了他。隨後,盧溫尼渡海去了羅馬,教皇接見了他,但事實最終證明基督教世界沒有伊斯蘭寬容,盧溫尼於16世紀30年代初死於西班牙一個地牢中。1534年,激進的新教派別再洗禮派奪取了德國城鎮明斯特,他們宣稱明斯特就是新耶路撒冷。他們的領袖是萊頓的約翰,一個裁縫的私生子。約翰宣布自己是耶路撒冷國王,大衛王的繼承人。十八個月後,這座新錫安被重新奪回,再洗禮派領袖也被處死。
[4] 在聖墓大教堂的院子裏架設火刑並不鮮見。1557年,一個叫布拉澤·朱尼珀的西西裏修士兩次私闖阿克薩清真寺,後被卡迪親手殺死——隨後屍體在聖墓大教堂前被焚燒。有個西班牙方濟各會修士在阿克薩清真寺內斥責伊斯蘭,結果在聖殿山被砍頭,後被焚屍。然而正如盧溫尼的事例所顯示的,死亡並不總是故事的結局,歐洲的基督教一點兒也不文明:16世紀,英格蘭有將近四百名犯異端罪者被燒死。
[5] 沙巴泰的一些追隨者把這看作終極的神聖的悖論——他們的沙巴泰猶太伊斯蘭教派,即東馬派(意為“叛徒”“變節者”,盡管他們自稱mamin,即信仰者),尤其是居住在薩洛尼卡的很多追隨者,在1908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戰之間的青年土耳其革命中發揮了作用,這些人至今仍生活在土耳其。
[6] 在特蘭西瓦尼亞與哈布斯堡家族的一次戰鬥中,愛維亞離開戰場去上廁所,不巧碰到一個埋伏的奧地利士兵,他“就勢撲倒在自己排泄的汙物上”。他們扭打著,“橫七豎八”地滾在我們這位英雄的糞便上,最後愛維亞“幾乎變成了麵目全非的烈士”。愛維亞最後殺死了這個異教徒,他艱難地捲起自己的褲子,“鮮血和穢物浸濕了我全身,看到此時自己成了落魄的加齊(伊斯蘭武士),我忍不住笑起來”。後來,他將奧地利士兵的首級獻給自己的上司帕夏,帕夏說道:“我的愛維亞,你身上有股奇怪的糞便味!”其他官吏“哈哈大笑起來”,而帕夏給了他五十個金幣和一頂銀質帶頂飾的頭巾。
[7] 亨利·毛歇爾(henry maundrell)是英國黎凡特公司的牧師,他於1697年來到耶路撒冷,看到暴怒的修士們正在聖墓大教堂血戰。他還描述了人們看到希臘聖火時的狂熱情緒,這種狂熱甚至比一百年前桑迪斯來訪時看到的還要厲害:朝聖者們“開始做著下流的動作,赤身裸體,玩雜耍的在台上點著他們的鬍子後,人們在聖墓大教堂裏蹦蹦跳跳”——看起來聖墓大教堂“就像是瘋人院”。至於那些神父們,毛歇爾管他們叫“製造奇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