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蘇爾是統治數世紀的阿拔斯王朝真正的國父,他長得很結實,經歷風吹日曬的皮膚呈棕色,頭髮像幹枯的藏紅花。但他的權力基礎卻在東方:他將首都遷到了新的圓形城市——巴格達。


    執掌權力後不久,曼蘇爾拜訪了耶路撒冷。在那兒,他維修了被摧毀的阿克薩清真寺,但為了償付這項工程,他把阿卜杜拉·馬利克所建的岩石圓頂清真寺上的金銀門給熔掉了。曼蘇爾的繼任者卻再也沒有勞神費力去拜訪耶路撒冷。當這座城市在伊斯蘭世界一步步萎縮之時[1],一位西方皇帝卻在耶路撒冷復甦了基督教的魅力。


    皇帝與哈裏發:查理曼和哈倫·拉希德


    公元800年的聖誕節,法蘭克人的國王查理大帝,即著名的查理曼,統治著現代法國、德國和義大利的大部分地區,並被羅馬教皇授予羅馬帝國的王冠。這個加冕儀式標誌著教皇樹立了新的威信,西方拉丁基督教開始變為天主教——他們逐漸不同於說希臘語的君士坦丁堡正教。查理曼是一個缺乏仁慈而又好鬥的帝王,他為自己前所未有的權力掃清了一切障礙,然而他也很喜歡歷史,虔誠而有野心:他不僅將自己視為君士坦丁和東羅馬帝國皇帝的繼承人,以完成他們打造世界性神聖羅馬帝國的遺願為己任,並將自己視為現代的大衛王,而所有這些期望都指向聖城。因此,據說在聖誕節的早些時候,耶路撒冷的猶太族長派出一個代表將聖墓大教堂的鑰匙當作禮物送給了查理曼。在同一天得到羅馬和耶路撒冷,這可是一項非凡的功勳。


    這種舉動的象徵意義超過了實際意義,因為大主教早已為耶路撒冷的統治者——哈裏發哈倫·拉希德祝福,後者是阿拔斯帝國的最高統治者。《一千零一夜》中說道,在他統治期間,阿拔斯帝國處於興盛之中,查理曼和哈裏發相互交換了三年的使臣:拉希德可能急於拉攏法蘭克人與他一起對抗君士坦丁堡的敵人,而耶路撒冷的基督徒也需要查理曼的幫助。


    哈裏發送給查理曼一頭大象和一個星盤水鍾,這個非常複雜的裝置顯示了伊斯蘭人高超的技藝,同時警醒了一些身為機械師的基督徒。兩大帝國之間沒有簽訂正式的條約,但耶路撒冷的基督徒的財產同時被兩大帝國登記在冊並受到保護。同時,查理曼還為整座城中所有基督徒的選舉稅支付了八百五十第納爾。作為回報,拉希德允許查理曼在聖墓大教堂周圍打造一個基督教區、一座修道院、圖書館和朝聖者旅館,並配備一百五十個僧侶和十七個修女。“基督徒和異教徒,”一個朝聖者注意到,“他們之間擁有如此和平的關係。”雙方的慷慨演繹了這樣一則故事:據說查理曼曾秘密拜訪耶路撒冷,以使自己成為希拉克略的繼承人,這個故事逐漸演變成了關於末代皇帝的神秘傳說,相傳這個皇帝的駕臨預示著末日的來臨。尤其是在十字軍東征時期,大家都普遍相信這一點。但事實上,查理曼從來都沒有去過耶路撒冷。


    拉希德死後,諸子爭位,最後馬蒙(maamun)在內戰中獲勝。新哈裏發馬蒙是一位熱愛科學的人,建立了著名的文學和科學研究院“智慧之屋”,繪製了一幅世界地圖,並命令一些賢人計算地球的周長。[2]公元831年,他到達敘利亞,為進攻君士坦丁堡作準備。馬蒙訪問了耶路撒冷,在聖殿山修造了一座新的大門。為了強調阿拔斯王朝的優越性,馬蒙擦除了穹頂上阿卜杜拉·馬利克的名字,以自己的名字取而代之。不僅如此,馬蒙還偷走了穹頂的黃金,使得穹頂在之後的一千多年裏一直保留一種鉛灰色。直到20世紀60年代,穹頂才重新恢復金色,但阿卜杜拉·馬利克的名字再也沒有重新出現在穹頂,馬蒙的名字則保留至今。


    這些手段並沒有改變阿拔斯王朝衰落的命運。僅僅兩年之後,就有一位農民起義領袖在耶路撒冷受到三大宗教的歡迎。公元841年,起義者洗劫了耶路撒冷,大部分居民逃走。多虧一位主教賄賂了洗劫者,聖墓大教堂才倖免於難。但阿拉伯哈裏發喪失了他們的權力。公元877年,伊本·圖倫(ahmed ibn tulun),一個土耳其奴隸的兒子,在哈裏發名義上的庇護下成為埃及統治者,重占耶路撒冷。


    卡富爾:有香味的太監


    土耳其人在伊斯蘭世界逐漸取代了阿拉伯人。馬蒙的繼承人穆斯塔西姆(mustasim)開始招募奴隸,這些奴隸組成古拉姆重騎兵,他們大多是來自中亞的剛剛改信伊斯蘭教的弓箭手。這些有著亞洲外貌的奴隸起初擔任執政官的守衛,之後成為哈裏發的扈從。


    伊本·圖倫的兒子和繼承人被他的太監刺殺之後,一位土耳其強人穆罕默德·伊本·圖吉(muhammad ibn tughj)——人稱“中亞王子伊赫希德”——取而代之,成了埃及和耶路撒冷的統治者。政治的不穩定加劇了宗教競爭。公元935年,聖墓大教堂的一棟附屬建築被強行改建成為一座清真寺。三年之後,穆斯林攻打了正在過聖枝主日的基督徒,洗劫並毀壞了教堂。猶太人則分為兩派,一派是傳統的拉比猶太教,由一些學者,例如加昂領導,他們崇尚《塔木德》,即口頭律法;另一派是卡拉派。他們反對《摩西五經》以外的任何律法(這個派係的名稱意思是“閱讀者”),並且相信能夠重返錫安。[3]土耳其統治者支持卡拉派。更為複雜的是,一個信奉猶太教的哈紮爾人[4]社團擁有他們自己的會堂,並且也居住在猶太區中。伊赫希德於公元946年去世,被葬在耶路撒冷,享年64歲。他的權力落入一個黑人——“有香味的太監”手中,這一綽號來源於他對香水和化妝品的追求。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耶路撒冷三千年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英]西蒙·蒙蒂菲奧裏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英]西蒙·蒙蒂菲奧裏並收藏耶路撒冷三千年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