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注釋
[1] 效忠的方式是行bayah禮,這是一種握手禮,意為一種表示服從的協議:這個詞來源於“baa”——“出售”。
[2] 現代清真寺包括“米哈拉布”(mihrab,即麵向麥加的祈禱壁龕)與“敏拜爾”(minbar,即布道壇)。穆阿維葉的祈禱大廳有米哈拉布,但很可能沒有敏拜爾,因為早期伊斯蘭很注重人人平等,因而不會設置布道壇。然而,根據歷史學家伊本·赫勒敦的說法,穆阿維葉的帝國統治改變了這一點。他的埃及總督阿慕爾將軍,將敏拜爾引進埃及的清真寺,穆阿維葉也開始在周五的布道上使用敏拜爾,並用木柵欄將周圍圈起以防備刺殺。
[3] 伊朗仍然保持著什葉派的神權政體模式。什葉派在伊拉克是多數派,在黎巴嫩則是少數派。海珊的兄弟哈桑·本·阿裏似乎閉門不出,但他很可能還是遭到了謀殺。海珊的直係後代包括今天摩洛哥的阿拉維王室以及約旦的哈希姆王室。什葉派的十二伊瑪目、法蒂瑪王朝、阿迦汗以及住在耶路撒冷的侯賽尼家族都可追溯為海珊的後代。這些後代常以高貴純正而著稱,被稱為“阿什拉夫”(ashraf,單數是sherif,通常又被稱為sayyid——賽義德)。
[4] 1902年,阿卜杜拉·馬利克的一個裏程碑在耶路撒冷東邊被發現,上麵刻有銘文,該銘文記述了哈裏發是如何看待其權力與安拉的關係的:“除安拉之外別無他神,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阿卜杜拉·馬利克是信仰者的指揮官和上帝的僕人,他命令修繕這條道路並建造這座裏程碑。從耶路撒冷到此地有七千米……”
[5] “信仰聖書的民族啊,不會跨越你們宗教的界限,除了真理,不要談論任何與真主有關的事情。”圓頂清真寺的銘文上這樣寫道。“事實上,瑪利亞的兒子救世主耶穌隻是真主的一個信使,他在所有信使中是如此地信仰真主,從不說‘三’這個數字……上帝不可能得子。”這段話似乎不是針對基督教全體,而更像是在攻擊三位一體論。作為猶太人,兩周一次的禮拜使他們與猶太教聖殿的關係更加牢固:“每周二和周四,他們會預訂藏紅花,並準備一些麝香、龍涎香、檀香和玫瑰水。接著這些僕役們(通常是猶太人和基督徒)進食,隨後進入浴池淨身。淨身後他們徑直走向衣櫃,出來以後會身著紅、藍色衣裳,頭巾和腰帶,接著就走向聖石塗抹聖油。”正如學者安德烈亞斯·卡普羅尼所寫的,這是“穆斯林禮拜儀式,穆斯林認為聖殿的禮拜儀式就應該這樣。將這個冗長的故事縮短以後就是前聖殿的重建,《古蘭經》就是新的《摩西五經》,而穆斯林就是以色列地真正的人民”。
[6] 在耶路撒冷有個傳統:建築用材都是從各個地方運過來的,阿克薩清真寺的木柱就來自一個基督教建築的基座,至今那上麵仍用希臘語標示著16世紀大主教的名字(現存洛克菲勒和哈拉姆博物館)。通向南邊的雙重和三重門,與東邊的金門相輝映,這些耶路撒冷最美麗的門所用的建築石料都來自早期希律王和羅馬時期,現在這些門都是關閉的。那兒的牆上有些混亂的刻印,內容有安敦寧·畢尤國王和他在聖殿山上的騎馬雕像。
[7] “每一個有氣息的,都要嚐死的滋味,然後,你們將被召歸於我。”《古蘭經》裏這樣說。穆斯林創造了一個圍繞耶路撒冷的天啟路線圖。邪惡的力量將會在金門這裏被毀滅。當約櫃呈現在“馬赫迪”(選民)眼前時,“馬赫迪”就會死亡。一看見約櫃,猶太人就會改宗為伊斯蘭教徒。麥加的聖堂同那些去麥加朝聖的人一起來到耶路撒冷。天堂來自聖殿山,而地獄則在欣嫩子穀。民眾會聚集在金門外麵的平原,毀滅天使伊斯拉非來(圓頂清真寺其中一個門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吹響他的號角:死者(尤其那些埋葬得靠近金門的人)會復活並通過金門——末日的入口(兩個小圓頂的憐憫門或曰追悔門)來到圓頂鏈清真寺祈禱所的正義天平接受審判。
[8] 伊瑪目就是一座清真寺或一個社團的領導,但在什葉派眼裏,伊瑪目則是精神領袖,由真主遴選,得到永不犯錯的祝福。伊朗什葉派的十二伊瑪目相信第一個伊瑪目是默罕默德的女婿阿裏和他女兒法蒂瑪的後代,而第十二個伊瑪目則是“神秘的”——被上帝隱遁——將會在最後審判日以救世主“馬赫迪”的身份回歸,伊朗的伊斯蘭共和國就是由阿亞圖拉·霍梅尼在這種千禧年期望下創建的,在伊瑪目回歸前,世界由神職人員統治。
19 阿拔斯王朝:遙遠的主人們
公元750年—公元969年
薩法赫哈裏發:劊子手
阿布·阿拔斯宣稱自己是哈裏發,並邀請倭瑪亞王室出席一個宴會,準備在宴會上宣布自己的求和意圖。但在宴會過程中,侍者們卻取出棍棒和刀劍將整個王室家族屠殺,並將他們的屍體扔到了燉羊肉的鍋中。薩法赫哈裏發阿布·阿拔斯隨後不久也死去,他的兄弟,勝利者曼蘇爾(mansur)係統地策劃了對阿裏家族的屠戮,緊接著又對有權有勢的阿布·穆斯林進行了清算。香料商賈姆拉(jamra)曾提到曼蘇爾擁有一間秘密儲藏室,這間儲藏室隻有在曼蘇爾死後才能打開。他的兒子後來在那裏發現了一個堆滿屍體的拱頂屋,每具屍體上都貼有詳細的標籤,這些屍體保存在炙熱而幹燥的空氣中,他們都是阿裏的家人,從嬰兒到老人都是被曼蘇爾殺害的。
注釋
[1] 效忠的方式是行bayah禮,這是一種握手禮,意為一種表示服從的協議:這個詞來源於“baa”——“出售”。
[2] 現代清真寺包括“米哈拉布”(mihrab,即麵向麥加的祈禱壁龕)與“敏拜爾”(minbar,即布道壇)。穆阿維葉的祈禱大廳有米哈拉布,但很可能沒有敏拜爾,因為早期伊斯蘭很注重人人平等,因而不會設置布道壇。然而,根據歷史學家伊本·赫勒敦的說法,穆阿維葉的帝國統治改變了這一點。他的埃及總督阿慕爾將軍,將敏拜爾引進埃及的清真寺,穆阿維葉也開始在周五的布道上使用敏拜爾,並用木柵欄將周圍圈起以防備刺殺。
[3] 伊朗仍然保持著什葉派的神權政體模式。什葉派在伊拉克是多數派,在黎巴嫩則是少數派。海珊的兄弟哈桑·本·阿裏似乎閉門不出,但他很可能還是遭到了謀殺。海珊的直係後代包括今天摩洛哥的阿拉維王室以及約旦的哈希姆王室。什葉派的十二伊瑪目、法蒂瑪王朝、阿迦汗以及住在耶路撒冷的侯賽尼家族都可追溯為海珊的後代。這些後代常以高貴純正而著稱,被稱為“阿什拉夫”(ashraf,單數是sherif,通常又被稱為sayyid——賽義德)。
[4] 1902年,阿卜杜拉·馬利克的一個裏程碑在耶路撒冷東邊被發現,上麵刻有銘文,該銘文記述了哈裏發是如何看待其權力與安拉的關係的:“除安拉之外別無他神,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阿卜杜拉·馬利克是信仰者的指揮官和上帝的僕人,他命令修繕這條道路並建造這座裏程碑。從耶路撒冷到此地有七千米……”
[5] “信仰聖書的民族啊,不會跨越你們宗教的界限,除了真理,不要談論任何與真主有關的事情。”圓頂清真寺的銘文上這樣寫道。“事實上,瑪利亞的兒子救世主耶穌隻是真主的一個信使,他在所有信使中是如此地信仰真主,從不說‘三’這個數字……上帝不可能得子。”這段話似乎不是針對基督教全體,而更像是在攻擊三位一體論。作為猶太人,兩周一次的禮拜使他們與猶太教聖殿的關係更加牢固:“每周二和周四,他們會預訂藏紅花,並準備一些麝香、龍涎香、檀香和玫瑰水。接著這些僕役們(通常是猶太人和基督徒)進食,隨後進入浴池淨身。淨身後他們徑直走向衣櫃,出來以後會身著紅、藍色衣裳,頭巾和腰帶,接著就走向聖石塗抹聖油。”正如學者安德烈亞斯·卡普羅尼所寫的,這是“穆斯林禮拜儀式,穆斯林認為聖殿的禮拜儀式就應該這樣。將這個冗長的故事縮短以後就是前聖殿的重建,《古蘭經》就是新的《摩西五經》,而穆斯林就是以色列地真正的人民”。
[6] 在耶路撒冷有個傳統:建築用材都是從各個地方運過來的,阿克薩清真寺的木柱就來自一個基督教建築的基座,至今那上麵仍用希臘語標示著16世紀大主教的名字(現存洛克菲勒和哈拉姆博物館)。通向南邊的雙重和三重門,與東邊的金門相輝映,這些耶路撒冷最美麗的門所用的建築石料都來自早期希律王和羅馬時期,現在這些門都是關閉的。那兒的牆上有些混亂的刻印,內容有安敦寧·畢尤國王和他在聖殿山上的騎馬雕像。
[7] “每一個有氣息的,都要嚐死的滋味,然後,你們將被召歸於我。”《古蘭經》裏這樣說。穆斯林創造了一個圍繞耶路撒冷的天啟路線圖。邪惡的力量將會在金門這裏被毀滅。當約櫃呈現在“馬赫迪”(選民)眼前時,“馬赫迪”就會死亡。一看見約櫃,猶太人就會改宗為伊斯蘭教徒。麥加的聖堂同那些去麥加朝聖的人一起來到耶路撒冷。天堂來自聖殿山,而地獄則在欣嫩子穀。民眾會聚集在金門外麵的平原,毀滅天使伊斯拉非來(圓頂清真寺其中一個門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吹響他的號角:死者(尤其那些埋葬得靠近金門的人)會復活並通過金門——末日的入口(兩個小圓頂的憐憫門或曰追悔門)來到圓頂鏈清真寺祈禱所的正義天平接受審判。
[8] 伊瑪目就是一座清真寺或一個社團的領導,但在什葉派眼裏,伊瑪目則是精神領袖,由真主遴選,得到永不犯錯的祝福。伊朗什葉派的十二伊瑪目相信第一個伊瑪目是默罕默德的女婿阿裏和他女兒法蒂瑪的後代,而第十二個伊瑪目則是“神秘的”——被上帝隱遁——將會在最後審判日以救世主“馬赫迪”的身份回歸,伊朗的伊斯蘭共和國就是由阿亞圖拉·霍梅尼在這種千禧年期望下創建的,在伊瑪目回歸前,世界由神職人員統治。
19 阿拔斯王朝:遙遠的主人們
公元750年—公元969年
薩法赫哈裏發:劊子手
阿布·阿拔斯宣稱自己是哈裏發,並邀請倭瑪亞王室出席一個宴會,準備在宴會上宣布自己的求和意圖。但在宴會過程中,侍者們卻取出棍棒和刀劍將整個王室家族屠殺,並將他們的屍體扔到了燉羊肉的鍋中。薩法赫哈裏發阿布·阿拔斯隨後不久也死去,他的兄弟,勝利者曼蘇爾(mansur)係統地策劃了對阿裏家族的屠戮,緊接著又對有權有勢的阿布·穆斯林進行了清算。香料商賈姆拉(jamra)曾提到曼蘇爾擁有一間秘密儲藏室,這間儲藏室隻有在曼蘇爾死後才能打開。他的兒子後來在那裏發現了一個堆滿屍體的拱頂屋,每具屍體上都貼有詳細的標籤,這些屍體保存在炙熱而幹燥的空氣中,他們都是阿裏的家人,從嬰兒到老人都是被曼蘇爾殺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