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頁
大漢王朝的擴張:雖遠必誅 作者:醉罷君山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羌戰是東漢時代持續時間最久的戰爭,其背景之複雜,前文已經有述,到了段熲採取高壓鐵血政策鎮壓之後,東漢一百多年的羌亂方才比較平靜,在段熲平羌之後十五年,西羌又發生戰亂,但那時已經是黃巾起事,天下大亂的局麵,羌人起事更多是受到中原戰亂的影響。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段熲乃是東漢羌亂的終結者。
持續一個多世紀的羌戰,給東漢帝國帶來巨大的災難,極大削弱國家的實力,成為東漢最大的禍患。平心而論,羌在實力與威脅上均遠不如西漢時代的匈奴,可是造成的後果卻更為嚴重。羌戰的嚴重後果,其一是耗費了國家大量的人力財力,107~118年大羌亂時期,政府共耗費二百四十億錢;之後,馬賢征討羌亂十餘年間,又耗八十億錢;而段熲僅在平定東羌一役中,便又耗費四十四億錢的費用;其餘時間段的耗費還不統計在內,這時還不包括羌戰對涼州、並州、三輔、益州等地巨大的經濟破壞。戰爭使得邊關人民數以萬計地死於戰火,生靈荼炭,民不聊生。其二,羌戰大大削弱東漢的國防力量;東漢奉行“以夷製夷”的政策,過多地使用羌胡軍隊作為戰爭的主力,而羌戰的接連不斷,又使得南匈奴、烏桓、鮮卑等族乘東漢困頓之機,不段地在北方興風作浪,雖然東漢的軍事力量仍然足以應對周圍蠻族的叛亂,但是相較於西漢時代,已顯英雄氣短了。
從史書的大量記載來看,羌人不斷激變的最根本原因,乃是漢邊吏的貪汙腐化、胡作非為,不僅是羌人,也包括邊郡漢百姓,也深受惡吏之苦。羌戰爆發後,問題就變得更加複雜,作為蠻族的羌人,其作戰方式是破壞性的,野蠻的,我們在史料中常看到羌人大量虜掠漢民,這無疑激化民族間的矛盾。皇甫規試圖以整飭邊羌人區吏治下手,斷絕羌戰根源,這無疑是富有遠見的,但是在一個帝國中樞都紊亂不堪的時代,皇甫規的設想隻能以失敗而告終,最的段熲以暴製暴,以野蠻對付野蠻的政策便占據上風。這場曠日持久的羌戰,對漢、羌都是深重的災難,即便最後艱難地打贏了這場戰爭,漢帝國離最後的謝幕時間也時日不多了。
【三、紊亂的中樞】
東漢皇帝大多比較短命,在專製時代,每一任皇帝的死,都是一次政治博奕的開端,尤其是在短命皇帝的死,因為繼承人大多年幼,年紀輕輕的皇太後為了權力的安全,必然大力提拔自己兄弟一係家族的地位,如此大權便旁落在外戚手中,而隨著皇帝的年長,不甘心大權旁落又必然依託宦官集團,向外戚集團開刀。在權力的誘惑麵前,無論是皇帝還是外戚或是宦官,集體陷入無休止的鬥爭漩渦之中,成為東漢政治解不開的死結。
公元88年,東漢第三任皇帝章帝去世,年僅三十一歲,劉肇(漢和帝)繼任時隻有十歲,權力落入竇太後為首的竇氏外戚之手。但是勇氣過人的劉肇在十四歲那年,在宦官鄭眾的協助下,竟然剷除竇憲一族,這是皇帝、外戚、宦官權力糾纏的開始。在漢和帝一朝,雖然宦官沒有形成巨大的勢力,但卻破天荒地授予鄭眾侯爵的稱號,為日後宦官地位的上升奠下基礎。
漢和帝也是短命,二十七歲便死了,結果不到一周歲的劉隆立為皇帝(殤帝),不用說權力落入鄧太後之手,以鄧騭為首鄧氏外戚開始飛黃騰達。劉隆不到兩歲又死了,鄧太後便立十三歲的劉祜為皇帝(安帝),十五年後,鄧太後去世,鄧氏外戚便遭到毀滅性的打擊,鄧騭及兄弟子侄七人被迫自殺,而有功的宦官江京、李閏皆得以封侯。
東漢一朝的衰微,實始於安帝一朝。
安帝仍然逃不脫宿命,他在125年病死,時年三十二歲。他的死,使得宦官集團與外戚集團的矛盾提前爆發。宦官孫程、王康、王國等十九人發動政變,擁濟陰王劉保為皇帝(順帝),調羽林軍捕殺外戚閻顯、閻景,廢閻太後,事後,孫程等十九人全部封侯。東漢的皇帝真的是一代不如一代,國力日益衰微也成為必然之局了。
順帝也是一個短命的皇帝,他十一歲時被推上帝位,當了十九年的皇帝,死時三十歲。太子劉炳繼位,是為漢沖帝,僅有兩歲。於是梁太後臨朝,成為帝國實際控製者,不過梁太後並沒有鄧太後的能力與魄力,因此她更倚重其兄弟大將軍梁冀。
兩歲的漢沖帝才過了半年便病死了,劉氏皇族的生命力都如此脆弱,是否意味著帝國的命運也是脆弱的?梁太後與梁冀另立年僅八歲的劉纘為帝,是為漢質帝。
在梁冀的眼裏,自己儼然是這個國有的最高統治者,而皇帝不過隻是一尊泥菩薩罷了,他飛揚跋扈,不可一世。可是,有一天,泥菩薩居然開口說話了。
質帝劉纘是個聰明、有勇氣的小孩子,但未能深諳人事的他還是少了謀略,這不能怪他,他隻是個小孩子,有一天朝會時,劉纘在群臣麵前,目光注視著梁冀,突然說了一句令所有人都感到震驚的話:“此跋扈將軍也。”
劉纘知道自己不過是在扮演一個儡傀的角色,他想通過這一句,既表達自己的不滿,同時也向群臣發出一個求援信號。可是這個過於冒失的舉動,要了他的小命。
梁冀不寒而慄,此時他突然意識到自己還遠非帝國真正的統治者,因為坐在龍椅上的皇帝,正是最大的威脅。突然他獰笑了一聲:“想跟我鬥,還太嫩了。”小孩子畢竟就是小孩子,你忍不住把心裏話說出來,你便徹底輸了。
持續一個多世紀的羌戰,給東漢帝國帶來巨大的災難,極大削弱國家的實力,成為東漢最大的禍患。平心而論,羌在實力與威脅上均遠不如西漢時代的匈奴,可是造成的後果卻更為嚴重。羌戰的嚴重後果,其一是耗費了國家大量的人力財力,107~118年大羌亂時期,政府共耗費二百四十億錢;之後,馬賢征討羌亂十餘年間,又耗八十億錢;而段熲僅在平定東羌一役中,便又耗費四十四億錢的費用;其餘時間段的耗費還不統計在內,這時還不包括羌戰對涼州、並州、三輔、益州等地巨大的經濟破壞。戰爭使得邊關人民數以萬計地死於戰火,生靈荼炭,民不聊生。其二,羌戰大大削弱東漢的國防力量;東漢奉行“以夷製夷”的政策,過多地使用羌胡軍隊作為戰爭的主力,而羌戰的接連不斷,又使得南匈奴、烏桓、鮮卑等族乘東漢困頓之機,不段地在北方興風作浪,雖然東漢的軍事力量仍然足以應對周圍蠻族的叛亂,但是相較於西漢時代,已顯英雄氣短了。
從史書的大量記載來看,羌人不斷激變的最根本原因,乃是漢邊吏的貪汙腐化、胡作非為,不僅是羌人,也包括邊郡漢百姓,也深受惡吏之苦。羌戰爆發後,問題就變得更加複雜,作為蠻族的羌人,其作戰方式是破壞性的,野蠻的,我們在史料中常看到羌人大量虜掠漢民,這無疑激化民族間的矛盾。皇甫規試圖以整飭邊羌人區吏治下手,斷絕羌戰根源,這無疑是富有遠見的,但是在一個帝國中樞都紊亂不堪的時代,皇甫規的設想隻能以失敗而告終,最的段熲以暴製暴,以野蠻對付野蠻的政策便占據上風。這場曠日持久的羌戰,對漢、羌都是深重的災難,即便最後艱難地打贏了這場戰爭,漢帝國離最後的謝幕時間也時日不多了。
【三、紊亂的中樞】
東漢皇帝大多比較短命,在專製時代,每一任皇帝的死,都是一次政治博奕的開端,尤其是在短命皇帝的死,因為繼承人大多年幼,年紀輕輕的皇太後為了權力的安全,必然大力提拔自己兄弟一係家族的地位,如此大權便旁落在外戚手中,而隨著皇帝的年長,不甘心大權旁落又必然依託宦官集團,向外戚集團開刀。在權力的誘惑麵前,無論是皇帝還是外戚或是宦官,集體陷入無休止的鬥爭漩渦之中,成為東漢政治解不開的死結。
公元88年,東漢第三任皇帝章帝去世,年僅三十一歲,劉肇(漢和帝)繼任時隻有十歲,權力落入竇太後為首的竇氏外戚之手。但是勇氣過人的劉肇在十四歲那年,在宦官鄭眾的協助下,竟然剷除竇憲一族,這是皇帝、外戚、宦官權力糾纏的開始。在漢和帝一朝,雖然宦官沒有形成巨大的勢力,但卻破天荒地授予鄭眾侯爵的稱號,為日後宦官地位的上升奠下基礎。
漢和帝也是短命,二十七歲便死了,結果不到一周歲的劉隆立為皇帝(殤帝),不用說權力落入鄧太後之手,以鄧騭為首鄧氏外戚開始飛黃騰達。劉隆不到兩歲又死了,鄧太後便立十三歲的劉祜為皇帝(安帝),十五年後,鄧太後去世,鄧氏外戚便遭到毀滅性的打擊,鄧騭及兄弟子侄七人被迫自殺,而有功的宦官江京、李閏皆得以封侯。
東漢一朝的衰微,實始於安帝一朝。
安帝仍然逃不脫宿命,他在125年病死,時年三十二歲。他的死,使得宦官集團與外戚集團的矛盾提前爆發。宦官孫程、王康、王國等十九人發動政變,擁濟陰王劉保為皇帝(順帝),調羽林軍捕殺外戚閻顯、閻景,廢閻太後,事後,孫程等十九人全部封侯。東漢的皇帝真的是一代不如一代,國力日益衰微也成為必然之局了。
順帝也是一個短命的皇帝,他十一歲時被推上帝位,當了十九年的皇帝,死時三十歲。太子劉炳繼位,是為漢沖帝,僅有兩歲。於是梁太後臨朝,成為帝國實際控製者,不過梁太後並沒有鄧太後的能力與魄力,因此她更倚重其兄弟大將軍梁冀。
兩歲的漢沖帝才過了半年便病死了,劉氏皇族的生命力都如此脆弱,是否意味著帝國的命運也是脆弱的?梁太後與梁冀另立年僅八歲的劉纘為帝,是為漢質帝。
在梁冀的眼裏,自己儼然是這個國有的最高統治者,而皇帝不過隻是一尊泥菩薩罷了,他飛揚跋扈,不可一世。可是,有一天,泥菩薩居然開口說話了。
質帝劉纘是個聰明、有勇氣的小孩子,但未能深諳人事的他還是少了謀略,這不能怪他,他隻是個小孩子,有一天朝會時,劉纘在群臣麵前,目光注視著梁冀,突然說了一句令所有人都感到震驚的話:“此跋扈將軍也。”
劉纘知道自己不過是在扮演一個儡傀的角色,他想通過這一句,既表達自己的不滿,同時也向群臣發出一個求援信號。可是這個過於冒失的舉動,要了他的小命。
梁冀不寒而慄,此時他突然意識到自己還遠非帝國真正的統治者,因為坐在龍椅上的皇帝,正是最大的威脅。突然他獰笑了一聲:“想跟我鬥,還太嫩了。”小孩子畢竟就是小孩子,你忍不住把心裏話說出來,你便徹底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