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頁
無限江山,一晌貪歡——詞帝李煜的悲情人生 作者:木溪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在亡國前,貪歡享樂雖是他生命樂章的主旋律,但也避免不了那些不和諧的音符,偶爾的失望、沮喪、痛苦,繚繞於心。那時候,他把賦詞看得重於江山,自然需要新的素材充實作品,而他的生活體驗,不外乎宮廷奢華生活、與後宮嬪妃的花前月下、男女相思之苦,再無其他。
亡國後,他經歷了殘酷的戰爭、身份的巨變,體味過人間的大歡樂後,又品嚐到人世的大悲傷,生命體驗陡然變得豐富而充沛。
這前後可能發生的變化,南宋辛棄疾的《醜奴兒》或可作為參照:少年不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年少時不懂世事艱難,卻為了贏得文採風流的名聲強自說愁;涉世已深後,飽經滄桑,洞悉人間愁苦,反而或因受到壓抑,或因悟得寬和灑脫,每每欲說還休。
不過,李煜的反應顯然與《醜奴兒》中的辛棄疾完全不同。他的後期作品裏,不見辛棄疾自我調侃式的悲涼,感情更加沉鬱,如長江東流水浩蕩而出,悲痛決絕,就如杜鵑啼血。
寫於亡國後的《相見歡》中,因“林花謝了春紅”的景象,他生發出“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這一具有哲學意味的感慨,詞中風和雨都如摧花辣手,有強烈的逼迫感。但這首《採桑子》裏,情感卻柔和很多,以一女子口吻,道出因見到遍地殘紅而觸發的對遠方良人的思念,屬於個人的小情懷,其中也狀風雨,卻是“細雨霏微”,襯托出落花最後的風流。
那一夜,細雨淅淅瀝瀝,不見停下的跡象。庭中的花快要凋謝殆盡,又有一陣風吹來,花朵打著旋兒飛舞,為了停留在人間,做著最後的掙紮。這種奮力飛舞的姿態中,隱見力量之美,又有婀娜之態。但最終,花朵還是敵不過凋謝的宿命,落在滿地泥水中,不多時便被和泥帶沙的汙水浸沒,再不見盛開時傲立枝頭的風骨。
風雨催春,花期短暫,任誰看到這幅淒涼的場景,都很難無動於衷。況且屋中女子滿腹心事,卻不足為外人道,隱秘的愁苦情結,更是讓人愁腸百轉。縱使想要強顏歡笑,但是在這淒風冷雨中,扯動嘴角的簡單動作竟也似能傷筋動骨。她在窗前凝望,更見窗外淒涼,可關上窗戶,屋內又靜得可怕,又不如和風聲雨聲相伴。這樣獨坐窗前的日子,已不知過了幾個輪迴。她日思夜盼,等候著遠遊者的消息。
古時人們把香料搗成粉末,調勻後灑在銅製印盤內,點燃後,以香料損耗的程度計時。香印寸寸成灰,時間慢慢流逝,一片芳心也寸寸冰涼。
今夜又是如此,註定等不到他的消息。無可奈何之下,她隻好反覆催眠自己,以期在夢中與他相聚。雖明知夢醒後一切成空,但哪怕片刻歡愉也擁有讓人無法抗拒的誘惑。朦朦朧朧中,他似乎真的入夢來了。至此收尾,她在夢中與心上人圓滿相遇。可是,誰又能說夢中團圓算得上是喜劇收場呢?
一對璧人於夢裏雙宿雙棲,現實中唯有寒月當空伊人對影成雙罷了。越是讓人心醉神馳、歡欣鼓舞的夢境,竟越是襯托出了現實中的孤苦伶仃。夢越圓滿,心越空虛。
相愛不相守,伊人天涯良人海角,連夢中聚首都是一場奢侈至極的期待。
從表現手法到詞中情愫,《採桑子》的藝術水準已堪稱彼時翹楚。但是,若與亡國後李煜詞中那一瀉千裏的刻骨傷痛和纏繞不開的濃鬱愁緒相比,這首詞的情感還是略顯薄弱。
這種差異,歸根結底還是由閱歷決定的。
生命是個漸變的過程,林語堂先生曾把人生比作一首詩,每個人擁有獨屬自己的韻律和拍子——從天真的童年到笨拙的青春,再到擁有“青年的熱情和愚憨理想和野心”,然後慢慢像成熟的水果或醇香的美酒,溫和寬恕但又玩世,到了暮年,逐漸獲得平和、閑逸與滿足,最後,生命火花安然熄滅。
多數人都將經歷這個過程,生命譬如一疊漸變色紙,深淺痕跡中便見清晰脈絡。然而生在深宮高牆內的李煜,常見權力傾軋卻少知世事艱辛,複雜的權勢鬥爭與乏味的宮廷生活都沒有對他造成實質性的影響。
有時想來,真覺李煜是個矛盾體。他生在皇家,長在宮廷,南唐皇室的權力鬥爭雖然沒有到血雨腥風的程度,但也絕非風平浪靜,可他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耳濡目染,竟然仍是心底如同白紙之人。一顆真純的赤子之心,像一道屏蔽了世俗的結界,阻隔了一些傷害,也阻斷了他的成長,以至於當他後來遭受喪子喪妻乃至失國的厄運時,樁樁件件都如滅頂之災,根本不見一個男人、一個君主當有的骨氣和魄力。
在這一點上,清人曹雪芹筆下的人物賈寶玉堪與李煜相比。他本是一塊天外頑石,在宇宙洪荒中無知無覺地無聊度日,偏一日通了靈性,從此墜入萬丈紅塵,萬劫不復。寶二爺生活在兩個世界裏,一邊是統治階級與封建思想的嚴酷牢籠,一邊是清爽純真、美好嬌柔的女兒國。除了封建倫理的羈絆,大觀園裏的鬥爭也非常激烈,為權為錢,兄弟姑嫂間也少了親情溫暖,寶玉生在其中,卻似乎渾然未受影響。一方麵固然是因為他被寵愛他的長輩保護得很好,另一方麵則是他天生被女孩子們的世界吸引,自覺遁入了那方美好又純淨的世界裏。
亡國後,他經歷了殘酷的戰爭、身份的巨變,體味過人間的大歡樂後,又品嚐到人世的大悲傷,生命體驗陡然變得豐富而充沛。
這前後可能發生的變化,南宋辛棄疾的《醜奴兒》或可作為參照:少年不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年少時不懂世事艱難,卻為了贏得文採風流的名聲強自說愁;涉世已深後,飽經滄桑,洞悉人間愁苦,反而或因受到壓抑,或因悟得寬和灑脫,每每欲說還休。
不過,李煜的反應顯然與《醜奴兒》中的辛棄疾完全不同。他的後期作品裏,不見辛棄疾自我調侃式的悲涼,感情更加沉鬱,如長江東流水浩蕩而出,悲痛決絕,就如杜鵑啼血。
寫於亡國後的《相見歡》中,因“林花謝了春紅”的景象,他生發出“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這一具有哲學意味的感慨,詞中風和雨都如摧花辣手,有強烈的逼迫感。但這首《採桑子》裏,情感卻柔和很多,以一女子口吻,道出因見到遍地殘紅而觸發的對遠方良人的思念,屬於個人的小情懷,其中也狀風雨,卻是“細雨霏微”,襯托出落花最後的風流。
那一夜,細雨淅淅瀝瀝,不見停下的跡象。庭中的花快要凋謝殆盡,又有一陣風吹來,花朵打著旋兒飛舞,為了停留在人間,做著最後的掙紮。這種奮力飛舞的姿態中,隱見力量之美,又有婀娜之態。但最終,花朵還是敵不過凋謝的宿命,落在滿地泥水中,不多時便被和泥帶沙的汙水浸沒,再不見盛開時傲立枝頭的風骨。
風雨催春,花期短暫,任誰看到這幅淒涼的場景,都很難無動於衷。況且屋中女子滿腹心事,卻不足為外人道,隱秘的愁苦情結,更是讓人愁腸百轉。縱使想要強顏歡笑,但是在這淒風冷雨中,扯動嘴角的簡單動作竟也似能傷筋動骨。她在窗前凝望,更見窗外淒涼,可關上窗戶,屋內又靜得可怕,又不如和風聲雨聲相伴。這樣獨坐窗前的日子,已不知過了幾個輪迴。她日思夜盼,等候著遠遊者的消息。
古時人們把香料搗成粉末,調勻後灑在銅製印盤內,點燃後,以香料損耗的程度計時。香印寸寸成灰,時間慢慢流逝,一片芳心也寸寸冰涼。
今夜又是如此,註定等不到他的消息。無可奈何之下,她隻好反覆催眠自己,以期在夢中與他相聚。雖明知夢醒後一切成空,但哪怕片刻歡愉也擁有讓人無法抗拒的誘惑。朦朦朧朧中,他似乎真的入夢來了。至此收尾,她在夢中與心上人圓滿相遇。可是,誰又能說夢中團圓算得上是喜劇收場呢?
一對璧人於夢裏雙宿雙棲,現實中唯有寒月當空伊人對影成雙罷了。越是讓人心醉神馳、歡欣鼓舞的夢境,竟越是襯托出了現實中的孤苦伶仃。夢越圓滿,心越空虛。
相愛不相守,伊人天涯良人海角,連夢中聚首都是一場奢侈至極的期待。
從表現手法到詞中情愫,《採桑子》的藝術水準已堪稱彼時翹楚。但是,若與亡國後李煜詞中那一瀉千裏的刻骨傷痛和纏繞不開的濃鬱愁緒相比,這首詞的情感還是略顯薄弱。
這種差異,歸根結底還是由閱歷決定的。
生命是個漸變的過程,林語堂先生曾把人生比作一首詩,每個人擁有獨屬自己的韻律和拍子——從天真的童年到笨拙的青春,再到擁有“青年的熱情和愚憨理想和野心”,然後慢慢像成熟的水果或醇香的美酒,溫和寬恕但又玩世,到了暮年,逐漸獲得平和、閑逸與滿足,最後,生命火花安然熄滅。
多數人都將經歷這個過程,生命譬如一疊漸變色紙,深淺痕跡中便見清晰脈絡。然而生在深宮高牆內的李煜,常見權力傾軋卻少知世事艱辛,複雜的權勢鬥爭與乏味的宮廷生活都沒有對他造成實質性的影響。
有時想來,真覺李煜是個矛盾體。他生在皇家,長在宮廷,南唐皇室的權力鬥爭雖然沒有到血雨腥風的程度,但也絕非風平浪靜,可他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耳濡目染,竟然仍是心底如同白紙之人。一顆真純的赤子之心,像一道屏蔽了世俗的結界,阻隔了一些傷害,也阻斷了他的成長,以至於當他後來遭受喪子喪妻乃至失國的厄運時,樁樁件件都如滅頂之災,根本不見一個男人、一個君主當有的骨氣和魄力。
在這一點上,清人曹雪芹筆下的人物賈寶玉堪與李煜相比。他本是一塊天外頑石,在宇宙洪荒中無知無覺地無聊度日,偏一日通了靈性,從此墜入萬丈紅塵,萬劫不復。寶二爺生活在兩個世界裏,一邊是統治階級與封建思想的嚴酷牢籠,一邊是清爽純真、美好嬌柔的女兒國。除了封建倫理的羈絆,大觀園裏的鬥爭也非常激烈,為權為錢,兄弟姑嫂間也少了親情溫暖,寶玉生在其中,卻似乎渾然未受影響。一方麵固然是因為他被寵愛他的長輩保護得很好,另一方麵則是他天生被女孩子們的世界吸引,自覺遁入了那方美好又純淨的世界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