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風流。


    風流不是尋花問柳,盡管未必不尋不問。它更多的是指一種風度和標格,因此一定要表現為派頭。東晉的王恭就說,做名士並不難,隻要無所事事,痛飲酒,熟讀《離騷》就可以了。這其實就是風流。


    仰天長嘯,則是派頭之一種。


    毫無疑問,風流既然是風度,那就一定是風尚,也就一定會變化。大體上說,漢末重氣節,魏時喜放蕩,東晉尚超脫。魏晉之際的名士,不但要嘯,要飲酒,有的還要服藥。這種藥叫五石散,吃了以後皮膚發熱容易擦傷,所以隻能穿寬鬆的舊衣服,身上也會長虱子。


    於是,一邊抓著虱子,一邊高談闊論,就成為名士的一種派頭,叫“捫虱而談”。後來成為前秦皇帝苻堅之謀臣的王猛,就以此聞名於世。而這樣一種滿不在乎,表現出來的則正是狂傲的態度,以及不羈的人格。


    不過東晉以後,名士的狂傲便漸漸收斂了,他們更崇尚的是玄遠的清談。王導、桓溫、謝安和簡文帝,也都是箇中高手,名士開始與統治者打成一片。


    何況清談之所重,是高深的義理、敏捷的才思、優雅的姿態、動聽的談吐,講究的是喜怒不形於色,而且絕不涉及時政,也不會觸犯權貴。在這種場合,大約是聽不到嘯聲,也不會有人發酒瘋的。


    東晉與漢魏,豈非頗為不同?


    這當然有原因。


    事實上,相對英雄,名士隻能算作弱勢群體。他們沒有公權力,也沒有槍桿子,隻有滿腹經綸再加上一肚子的牢騷,以及自命不凡的唇槍舌劍。可惜批判的武器敵不過武器的批判,帝國也並不希望它的臣民具有獨立的人格和主張。堅持狂傲和不羈,付出的將是生命的代價。


    嵇康就是。


    嵇康之死  嵇康被殺那年,四十歲。


    已經無法確知這是哪一天的事情,隻知道當時出了太陽。嵇康看了看地上的影子,知道離行刑的時間還早,便讓人取來琴,演奏了一曲《廣陵散》。他說,過去有人要跟我學這支曲子,我沒答應他,現在成為絕響了。


    說完,從容就戮。


    嵇康死後,普天之下的士人無不為之痛惜,據說就連司馬昭也感到後悔。


    那麽,嵇康為什麽會被殺?


    直接的原因是得罪了鍾會。


    鍾會出身高級士族,父親鍾繇(讀如姚)是曹魏的開國元勛,官居太傅,位列三公,而且是小楷的創始人,書法藝術的鼻祖之一。在這樣一個家庭成長的鍾會,天資機敏聰慧,更兼才藝超群,年紀輕輕就聲名鵲起。


    然而鍾會對嵇康卻似乎心存敬畏。他撰寫了一篇學術論文,想拿給嵇康看,卻又不敢麵交。在戶外猶豫徘徊多時以後,鍾會將論文扔入嵇康院中,掉頭就跑。


    這裏麵其實有政治原因。鍾會要討論的哲學問題,就像“文革”後檢驗真理標準的辯論,實際上代表著兩條路線的鬥爭。這兩條路線,就是曹魏主張的法家庶族和司馬集團主張的儒家士族。鍾會在政治上和學術上,都是站在司馬集團這一邊的。他不敢見嵇康,很可能是怯戰。


    因此,當他自以為有底氣時,就再次來見嵇康。


    想來鍾會為這次見麵做足了準備。他甚至邀請了當時各界的社會名流,穿著名貴的衣服,駕著豪華的馬車,賓從如雲前呼後擁浩浩蕩蕩地一同前往。


    嵇康卻在打鐵。


    現在看來,嵇康的打鐵,就像諸葛亮耕田,劉備編織工藝品,未必是為了謀生,更多的是一種生活情趣或政治態度。他的院子裏有一棵大樹,嵇康便在樹下打鐵。拉風箱的,則是為《莊子》作注的著名哲學家向秀。


    向秀和嵇康,都不理睬鍾會。


    很沒意思地等了一陣子後,鍾會悻悻而去。


    嵇康這才開口: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


    鍾會答: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


    嵇康繼續打鐵。可惜他這種日子過不了太久,因為鍾會已經下定決心要他的性命。


    正好這時發生了一樁冤案。嵇康朋友呂安的妻子被哥哥呂巽(讀如迅)設計姦汙,呂巽卻惡人先告狀,倒打一耙誣陷呂安不孝。嵇康為了證明呂安的清白,挺身而出仗義執言,結果和呂安一起被捕入獄。


    鍾會報復的機會來了。他趁機向司馬昭大進讒言,聲稱像嵇康這樣的“臥龍”絕不能再留在民間。最後嵇康和呂安都被殺害,罪名是散布錯誤言論。


    這當然是典型的以言治罪,卻並不是第一次,曹操殺孔融就是如此。據稱,孔融曾說:父於子並無恩,因為父親當時原本是滿足性慾。母於子也無愛,因為十月懷胎就像一件東西暫時寄放在瓦罐裏。於是曹操以“不孝”的罪名將孔融殺掉,連他兒子都沒放過。


    說起來此事實在頗具諷刺意義。因為孔融是孔子的二十世孫,曹操則是主張唯才是舉,無妨不仁不孝的。看來曹操的用心除了故意羞辱孔融,還要趁機打儒家士族路線一耳光:孔子的嫡孫都不孝,儒家倫理靠譜嗎?


    嵇康的情況卻不同。


    實際上,孔融是否散布過不孝的言論,並無證據。判決書上指認的證人是禰衡,而禰衡早被黃祖殺害,可謂死無對證。嵇康“非湯武而薄周孔”(非議商湯、周武,鄙薄周公、孔子),卻是白紙黑字鐵證如山。證據,就是嵇康的代表作《聲無哀樂論》和《與山巨源絕交書》。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易中天中 華史卷十一:魏晉風度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易中天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易中天並收藏易中天中 華史卷十一:魏晉風度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