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獵但不犯境,而且對方先射中的還要歸還。你既歸還我獵物,我就要贈送你美酒,這個就是禮尚往來。住鄰居最好禮尚往來,做親戚亦應禮尚往來,做朋友還須禮尚往來,但兩國交界,先前也曾大戰,日後還會交兵,這樣的關係也該禮尚往來嗎?這問題確實複雜,難懂。眾人見了,皆要愕然。然而,這是正確的方略。兩國相鄰,正如鄰裏,與人為善,才是長久之計。那種以為動不動就要大戰,動不動就要以勢欺人,其實是最愚蠢的想法和做法。親善才有人心,親善並非示弱。善而能強,上上者也,弱而能善,也有正義優勢。惟有使權術、弄狡詐,以殺人為樂,以作惡為榮,才是最最醜陋的。古人尚且如此,今人能不省焉?


    但羊、陸來往,還不止此。且說羊祜收到酒,馬上就喝,部將勸他小心,他說,陸抗不是下毒的人,用不著多疑。竟傾壺飲之,惟美味而已。


    後來陸抗生病,羊祜知道了,還專門送藥上門。吳軍將領都勸陸抗不能吃敵方主將的藥物,陸抗卻說:”羊叔子難道是下鳩毒的人嗎?“遂服之,竟安之。


    羊、陸往來,邊境安靜。在羊一方,體現了大國主將的風操;在陸一方,也體現了弱國一方的節略。


    然而,兩方的皇帝卻有不同的想法,晉武帝相信羊祜,吳帝孫卻懷疑陸抗不忠。晉武帝信任羊祜,羊祜年老不能臨戰,他還欣然接受了羊祜推薦的伐吳人選——杜預。孫信不過陸抗,終於罷去陸抗兵權,降為司馬,另任孫冀代領其軍。


    杜預是一位有勇有謀的大將,孫冀卻是一位缺德少才的庸人。晉、吳之戰既不可避免,晉國滅吳便已成朝夕之事。


    得人心者得天下,然而人心是會變的。想當初,曹操引數十萬大軍下江東,70萬百姓追隨劉備,可見劉氏集團是很得人心的。然而,曾幾何時,關羽丟了荊州,荊州守卒竟一鬧而散。可見此時的荊州政權,已經沒了民心擁戴的基礎。


    決定戰爭的是人心,決定人心的是經濟


    成成敗敗話民心


    戰爭勝負在於人心,前已言之。這似乎是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自古以來,未見不得人心而可以安坐天下——或者竟然可以取得天下的。秦末大亂,以項羽為最強,雄視諸侯,沒有敵手。劉邦勢弱,雖兵入鹹陽,卻不能稱王,鴻門宴上還著著實實緊張出一身冷汗。他功勞雖大,受封卻慘,也隻能忍氣吞聲,而且還要燒毀棧道,以示無東歸之心。但最終的勝利者,不是項羽而是劉邦。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劉邦得人心。


    然而人心是一個變數,不是人家此時擁護你,就會永遠擁護你。昔日項羽起義之時,也得人心。否則何以能夠如此迅速地壯大。九戰章邯,固然有他英勇無敵的一麵,破釜沉舟,也顯示了他必勝的決心。然而,船可以沉,鍋可以砸,軍心穩固與否,卻是另一回事。有人心,然後可以破釜,可以沉舟。一旦失去軍心,就是有船有鍋,也不濟事。後來與劉邦大戰垓下,一夜楚歌,便使項羽軍心動搖,作鳥獸散。由此可知,軍心之重要更在謀略與戰術之上。


    人心是個變數,決定人心的,也有許多原因,例如政治清明、管理得當、生活安定、社會秩序良好等等。但在這諸多因素中,經濟生活無疑是一個最為重要也是最為深層的原因。


    人心固然重要,也須有飯吃有衣穿有屋住才行。


    一時的困難,靠著士氣可以解決,先不吃飯,滅此朝食。


    短期的經濟問題,靠著戰術與謀略的成功也可以解決,有了勝利不愁沒有飯吃,沒有衣穿。


    長期的經濟困擾,則任何人心都有可能離散。人心餓了,他就沒有精神再去管其他的事。不是英雄氣短,而是飢腸轆轆,餓得兩眼發藍。


    以荊州戰役為例。舊時的人們,喜歡談論關雲長”大意失荊州“。大意固然是大意了,但如果僅僅因為大意才失掉荊州,那是把一個重大的戰略問題過於簡單化了。關雲長失荊州,有他本身的原因,有戰略失誤的原因,有呂蒙、陸遜謀略得當、運籌得計的因素,尤其有東吳爭取人心、政治方麵做得成功的原因。這些在前麵已經說過了的。但還有一條更深層次的原因,就是關羽連年征戰,已經不得民心,呂蒙政策對路,正投民之所好,兩相比較,民心背蜀漢而向孫吳,就成為必然的了。


    關羽之前,孔明坐鎮荊州,並不急於戰事,甚至根本不考慮主動作戰。對東吳當然需要保持盟友關係,有了矛盾,也講策略,能和則和,不能和則做出一些讓步。總而言之,是顧大計而不爭小節,是深知”小不忍則亂大謀“這一理念的價值的。對曹軍也不挑釁,既沒有發動圍襄陽戰樊城的戰役,也沒有引來於禁、徐晃的大軍壓境。彼時的孔明一心在於治理荊州,養精蓄銳,支援劉備,誌在西川。所以,諸葛亮守護荊州沒有轟轟烈烈,卻是平平安安。顯然,在赤壁大戰之後,取這樣的政策是深得民心的,關雲長反其道而行之,大敗身亡有其必然性。


    經濟決定人心,而促成經濟成敗的基礎性條件也不少。例如經濟與政治的關係,與體製的關係,與管理的關係,與自然氣候條件的關係,與軍事的關係。這裏著重討論經濟與軍事的關係。


    經濟與軍事關係重大,而且二者的因果效應表現得最為直接和立竿見影。因為軍事行為乃是最為耗費錢糧的一種行為。而沒有足夠的錢、糧,則任何戰爭都難於堅持,更遑論取勝。所以現代人說,現代戰爭實際上是一場拚技術拚後勤的戰爭。其實古代戰爭,又何嚐不是如此。所以人們才說”功高莫過於救主,計毒莫過於劫糧“。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讀六大名著說官:解析古代政治智慧與權力運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史仲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史仲文並收藏讀六大名著說官:解析古代政治智慧與權力運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