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頁
讀六大名著說官:解析古代政治智慧與權力運籌 作者:史仲文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夏侯雖勇猛非常,也曾拔矢啖睛,但看《三國演義》,沒有覺得他有多少功勞,倒是很打過幾次敗仗,特別是博望坡遇到孔明,被孔明一把火燒得不亦樂乎!看《三國誌》,他的事跡也不甚具體,但他地位顯赫,極受信任,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認準了主人,便一如既往,忠誠到底。
荀的功勞其實很大。初遇曹操,二人便很投機,後來屢設奇謀,被曹操稱為”吾之子房“。然而此子房非彼子房也,彼子房功成名就,安然引退,此子房未及事業有成,便被曹*得自殺而死,其中一大原因,就是他對曹操做魏王這件事發表了反對意見。到了這種時候,什麽子房不子房,說你是子房,你就該效忠曹操,既不效忠曹操,便叫你一命歸西。
曹操最為信任的將領中,還有曹仁與曹洪。所謂”天下可無洪,不可無公“,曹洪的忠誠不但令曹操感動,而且成為做臣子的榜樣。曹仁身擔重任,鎮守樊城,曾拜大將軍。饒其如此,在曹操府中,也不能隨便出入—畢竟主人與臣屬的身份不同。
《三國演義》第66回,寫曹仁奉召入京,”連夜便入府中見操“—
操方被酒而臥,許褚仗劍立於堂門之內。曹仁欲入,被許褚擋住。曹仁大怒曰:”吾乃曹氏宗族,汝何敢阻當耶?“許褚曰:”將軍雖親,乃外藩鎮守之官;許褚雖疏,現充內侍。主公醉臥堂上,不敢放入。“仁乃不敢入。
曹操酒醒,聽到此事,感嘆說:”許褚真忠臣也。“浮浮沉沉眾臣工
《三國演義》中的許褚,實在是一個很重要的人物,這主要不是因為他勇猛,因為他癡,因為他殺過數不清的敵將,又曾經裸衣大戰過馬超,還在渭水河救過曹操的命,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他對曹操的一片忠心,而且是隻對曹操一人的忠心。
說到許褚,便想起許攸。許攸在《三國演義》中出場不多,但有關鍵作用,而且也是《三國演義》寫得很活又很有個性的人物之一。
許攸是曹操故交,但在袁紹帳下做謀士。曹操陳兵官渡,軍中缺糧,派人催糧的信落在許攸手中,於是向袁紹獻計,請袁紹分兵襲擊許昌。但袁紹未用他的計策,還把他訓斥一番,加上一些夾七夾八的亂事,使他憤而出走,去投曹操。他與曹操相見的場麵極具戲劇風格—
最終,許攸獻烏巢燒糧之計,使官渡戰局發生本質性變化。從此,許攸成為曹軍中的重要謀士。後來袁紹死了,曹軍攻冀州,許攸又獻決漳河之計,且一計成功。於是這許攸便有些飄飄然—
卻說曹操統領眾將入冀州城,將入城門,許攸縱馬近前,以鞭指城門而呼操曰:”阿瞞,汝不得我,安得入此門?“操大笑。眾將聞言,俱懷不平。
各將俱不平,沒有單獨提到許褚。但看後來事情的發展,知道這許褚乃不平中的不平者。這虎癡雖然有些頭腦簡單,但在忠於曹操這一點上,卻一點兒也不癡,一點兒也不笨。
且說這一日,許褚走馬入東門,正逢許攸。攸喚褚曰:”汝等無我,安能出入此門乎?“褚怒曰:”吾等千生萬死,身冒血戰,奪得城池,汝安敢誇口!“攸罵曰:”汝等皆匹夫耳,何足道哉!“於是,許褚大怒,拔出寶劍,把許攸殺了。並且提著他的頭來見曹操,說:”許攸如此無禮,某殺之矣。“曹操批評了許褚一頓—”深責許褚,令厚葬許攸“。
曹操與許褚的關係,於此可見一斑。
曹操信任曹仁,更喜歡許褚。 因為在那以人身依附為人際基礎關係的社會,惟最高的主人才是一切人際關係的中心。兒子固然要忠於父親,但更要忠於皇帝; 奴才固然要忠於主子,同樣更要忠於朝廷—朝廷其實就是皇帝的另一種說法,殊不聞,”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這種觀念,在中國歷代封建王朝,不但根深蒂固,而且是金科玉律。
東吳那麵,最受孫權信任的人物乃是周瑜和魯肅。而這兩位也是孫權手下最忠誠最知心的臣子。
周瑜其實是一位很了不起的青年將軍,雖然壽命不永,但在三國時代卻是一個大關節中的大看點。因為沒有赤壁大戰便沒有三國鼎立,而周公瑾乃是赤壁大戰的中心人物。此戰的勝負得失,絲絲縷縷,莫不與他有關。
而周瑜給讀者的印象,卻是心胸狹窄,容不得比他強的人才,特別對諸葛亮,一有機會,便想害之。這其實是《三國演義》渲染的結果,而且還杜撰出三氣周瑜這樣的情節,把個周瑜寫得不成模樣。直到臨死之前還在大叫:”既生瑜,何生亮。“其實,周瑜的嫉妒,即使按《三國演義》的描寫,也並非個人之妒,而是基業之妒。他發現諸葛亮的才能之後,雖有殺機,並非出自私慾,而是要為東吳除患,而且經魯肅勸解,馬上改為要把諸葛亮爭取過來,請他為自己的主人孫權服務。
周瑜並非妒人,他最擔心的乃是賢才歸於他人,對自己的主人產生威脅。這一點,毛宗崗看得清楚,故而也曾批註說:”可見周郎非忌勝己者,特忌勝己者為敵用耳。“一麵,怕人才歸於他人,一麵是對孫權極效忠誠,不但極效忠誠,而且禮先於人,禮重於人。《三國誌》上說初,瑜見友於策,太妃又使權以兄奉之。是時權位為將軍,諸將賓客為禮尚簡,而瑜獨先盡敬,便執臣節。
荀的功勞其實很大。初遇曹操,二人便很投機,後來屢設奇謀,被曹操稱為”吾之子房“。然而此子房非彼子房也,彼子房功成名就,安然引退,此子房未及事業有成,便被曹*得自殺而死,其中一大原因,就是他對曹操做魏王這件事發表了反對意見。到了這種時候,什麽子房不子房,說你是子房,你就該效忠曹操,既不效忠曹操,便叫你一命歸西。
曹操最為信任的將領中,還有曹仁與曹洪。所謂”天下可無洪,不可無公“,曹洪的忠誠不但令曹操感動,而且成為做臣子的榜樣。曹仁身擔重任,鎮守樊城,曾拜大將軍。饒其如此,在曹操府中,也不能隨便出入—畢竟主人與臣屬的身份不同。
《三國演義》第66回,寫曹仁奉召入京,”連夜便入府中見操“—
操方被酒而臥,許褚仗劍立於堂門之內。曹仁欲入,被許褚擋住。曹仁大怒曰:”吾乃曹氏宗族,汝何敢阻當耶?“許褚曰:”將軍雖親,乃外藩鎮守之官;許褚雖疏,現充內侍。主公醉臥堂上,不敢放入。“仁乃不敢入。
曹操酒醒,聽到此事,感嘆說:”許褚真忠臣也。“浮浮沉沉眾臣工
《三國演義》中的許褚,實在是一個很重要的人物,這主要不是因為他勇猛,因為他癡,因為他殺過數不清的敵將,又曾經裸衣大戰過馬超,還在渭水河救過曹操的命,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他對曹操的一片忠心,而且是隻對曹操一人的忠心。
說到許褚,便想起許攸。許攸在《三國演義》中出場不多,但有關鍵作用,而且也是《三國演義》寫得很活又很有個性的人物之一。
許攸是曹操故交,但在袁紹帳下做謀士。曹操陳兵官渡,軍中缺糧,派人催糧的信落在許攸手中,於是向袁紹獻計,請袁紹分兵襲擊許昌。但袁紹未用他的計策,還把他訓斥一番,加上一些夾七夾八的亂事,使他憤而出走,去投曹操。他與曹操相見的場麵極具戲劇風格—
最終,許攸獻烏巢燒糧之計,使官渡戰局發生本質性變化。從此,許攸成為曹軍中的重要謀士。後來袁紹死了,曹軍攻冀州,許攸又獻決漳河之計,且一計成功。於是這許攸便有些飄飄然—
卻說曹操統領眾將入冀州城,將入城門,許攸縱馬近前,以鞭指城門而呼操曰:”阿瞞,汝不得我,安得入此門?“操大笑。眾將聞言,俱懷不平。
各將俱不平,沒有單獨提到許褚。但看後來事情的發展,知道這許褚乃不平中的不平者。這虎癡雖然有些頭腦簡單,但在忠於曹操這一點上,卻一點兒也不癡,一點兒也不笨。
且說這一日,許褚走馬入東門,正逢許攸。攸喚褚曰:”汝等無我,安能出入此門乎?“褚怒曰:”吾等千生萬死,身冒血戰,奪得城池,汝安敢誇口!“攸罵曰:”汝等皆匹夫耳,何足道哉!“於是,許褚大怒,拔出寶劍,把許攸殺了。並且提著他的頭來見曹操,說:”許攸如此無禮,某殺之矣。“曹操批評了許褚一頓—”深責許褚,令厚葬許攸“。
曹操與許褚的關係,於此可見一斑。
曹操信任曹仁,更喜歡許褚。 因為在那以人身依附為人際基礎關係的社會,惟最高的主人才是一切人際關係的中心。兒子固然要忠於父親,但更要忠於皇帝; 奴才固然要忠於主子,同樣更要忠於朝廷—朝廷其實就是皇帝的另一種說法,殊不聞,”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這種觀念,在中國歷代封建王朝,不但根深蒂固,而且是金科玉律。
東吳那麵,最受孫權信任的人物乃是周瑜和魯肅。而這兩位也是孫權手下最忠誠最知心的臣子。
周瑜其實是一位很了不起的青年將軍,雖然壽命不永,但在三國時代卻是一個大關節中的大看點。因為沒有赤壁大戰便沒有三國鼎立,而周公瑾乃是赤壁大戰的中心人物。此戰的勝負得失,絲絲縷縷,莫不與他有關。
而周瑜給讀者的印象,卻是心胸狹窄,容不得比他強的人才,特別對諸葛亮,一有機會,便想害之。這其實是《三國演義》渲染的結果,而且還杜撰出三氣周瑜這樣的情節,把個周瑜寫得不成模樣。直到臨死之前還在大叫:”既生瑜,何生亮。“其實,周瑜的嫉妒,即使按《三國演義》的描寫,也並非個人之妒,而是基業之妒。他發現諸葛亮的才能之後,雖有殺機,並非出自私慾,而是要為東吳除患,而且經魯肅勸解,馬上改為要把諸葛亮爭取過來,請他為自己的主人孫權服務。
周瑜並非妒人,他最擔心的乃是賢才歸於他人,對自己的主人產生威脅。這一點,毛宗崗看得清楚,故而也曾批註說:”可見周郎非忌勝己者,特忌勝己者為敵用耳。“一麵,怕人才歸於他人,一麵是對孫權極效忠誠,不但極效忠誠,而且禮先於人,禮重於人。《三國誌》上說初,瑜見友於策,太妃又使權以兄奉之。是時權位為將軍,諸將賓客為禮尚簡,而瑜獨先盡敬,便執臣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