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回 叩其兩端 響鼓何須用重錘(3)


    次日,早早又到書房伺候,文悅道:“今日,便想瞧瞧公子練兵器了。不知賢契平日使甚器械?”匡胤道:“家父言道:‘戰場之上,無論馬、步,自以長兵器為先。’弟子所習,乃是家傳三十六路棍法。”文悅點頭道:“很好,尊府數代良將,趙家棍法,天下聞名。嚐聞昔日令尊弘殷公領趙榕之命,率五百騎援後唐明宗,一條鐵棒在百萬軍中三進三出,威不可當,老夫心儀已久,賢契這便使來瞧瞧。”當下兩人步入後園,匡胤脫去長衫,束緊腰帶,將一條齊眉鐵桿棒如法使將出來,隻見他步步穩實,眼隨棒轉,前躍後退,敏捷異常,砸(當頭)、劈(斜劈)、掃(橫掃)、崩(上崩)、戳(直戳)、擋(上擋)、甩(後甩)、舞(旋舞),招招有力,虎虎生風。時或雙手執住棒端,如長蟒出洞;時或一手執端,一手上下滑動,如蛇吐信;或前躍,或後退,或顫手,或反手愈使愈急,一根鐵棒,便如燈草做的,使來毫不費力,間以大聲吆喝,飛沙走石,木葉震落,確是威不可當。須臾,三十六路棒法便使完,收棒凝立,竟是臉不紅,氣不喘。文悅由衷贊道:“好,趙家棒法端的是天下罕見的好棒法,當真名不虛傳,眼見勝似耳聞。”匡胤躬身道:“還請先生指點。”文悅笑道:“老夫分毫不懂,豈容置喙?公子習到如此程度,那也是天下少敵手了。不知賢契適才可曾使錯一招半式否?”匡胤怫然道:“弟子自幼習之,無論步法、眼神、力度、身法、棒法,不敢稍違父教,十數年已爛熟於胸,怎能有甚差錯?”文悅笑道:“賢契之誤,便誤在這墨守成規,不敢越雷池半步上。”匡胤愕然道:“這話怎講?”文悅道:“趙家棒法,能有今日成就,端賴祖輩代代相傳,代代有所改進,有所發明,有所更新,從而發揚光大,成為一套當世罕匹的棒法。若是令祖輩皆如賢契這般不敢稍有更易,那隻有一代不如一代,焉有今日成就?依老夫之見,世上萬事,不管怎麽完美,總有不足之處,便須有心人改進之,這才能日日新呢!這套棒法豈能例外?它的缺點是淩厲威猛有餘,防敵自守不足;發揮己力有餘,料敵應變不足。以之與技不如己者鬥則固必勝,以之與高手交戰或難倖免了。”匡胤道:“如此便請先生指點幾手防守招式。”文悅搖頭道:“單純防衛是沒有善法的,豈不聞孫子道:‘防左則虛右,防右則虛左,處處設防則處處皆虛。’那是防不勝防的。”匡胤茫然道:“這怎麽辦呢?”文悅道:“不防而自防,不守而自守,這才是高招呢!”見匡胤不解,乃笑道:“賢契可曾聞‘後發製人’之說麽?”匡胤道:“弟子愚昧,隻聞兵法上有雲:先發製人,後發製於人,從未聽說過什麽後發製人的。”文悅笑道:“先發製人,指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備,那當然是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了。但是如兩人對敵,互相警惕,又如何攻其不備呢?倒是誰先出手誰就反而被動。須知當先攻敵之時,本身必露破綻,看出敵手破綻,從而攻之,這時敵勢已老,不及回防,則此時不敗何待?而我攻敵時雖也露破綻,但敵方救敗之不暇,便已不能利用,這便是不防而自防了。故兵法雲:‘批亢搗虛。’必定是敵方已動,露出了那‘亢’那‘虛’的所在,從而攻之,這就是後發製人了,所以上等棍法,講究的是隨機應變,料敵如神,而絕不是墨守成規,招招式式老一套,反被敵人所料。”匡胤呆了半晌,說道:“原來兵法也可用於技擊之中,實是大開眼界。”文悅大笑,道:“公子能舉一隅而以三隅反,可喜可賀。兵法自然可以用於技擊,兩人對敵和兩陣對攻雖然規模大小不同,卻都是以破敵自全為務,豈能沒有相通之處?”匡胤道:“先生從未習過武,何以指點訣竅,如此精確呢?”文悅笑道:“公子,一切事理,到了一定境界,再求上進一步,便靠的是用心,而不是用力了。莊子沒有殺過牛,看得多了,用心思索,便悟出解牛的道理來,孫子沒有打過仗,看得多了,用心思索,才寫出孫子兵法來。杜甫又懂得甚麽劍術了?卻寫出了舞劍的最高境界。公子,你若用鐵棍打我,三下兩下便要了我的老命,然而要指點公子棍法更進一步,老夫卻是旁觀者清,豈不聞:法無定法,技無定技麽?”


    第三回 叩其兩端 響鼓何須用重錘(4)


    匡胤聽了這番教導,如撥雲霧而見天日,頓覺靈台清明,待得文悅離去,獨個兒拾起鐵棒舞幾招,想一想,忽地又奔回房去,取出兵書來看上一陣,再去試招,直練到紅日西沉,兀自不肯罷休。從此,匡胤在祖傳棒法基礎上,去蕪存精,創新立意,竟創出一套今人謂之“三十六路太祖棒法”來,打遍天下諸軍州皆無敵手,為中國武林放一異彩,這是後話,表過不提。


    待得第三日,辛文悅道:“今日便想和公子探討萬人敵了。”匡胤大喜,忙坐了下來,洗耳恭聽。文悅道:“不知公子讀過哪些兵書?”匡胤道:“弟子胡亂讀過些《黃石公三略》、《尉繚子兵法》、《呂尚·六韜》、《孫子兵法》、《李衛公問對》、《司馬兵法》,原也沒甚讀透。”文悅道:“讀得也不算少了。若是讀深讀透,萬人敵何足道哉?公子便談談體會如何?”匡胤道:“弟子以為為將之道,重在嚴魁選,明賞罰,整陣武,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知是也不是?”文悅點頭道:“從戰術而論,這樣的體會也算不錯的了。然而隻明戰術,不明戰略,便落下乘,為戰將則可,為大將、元帥則不可。”匡胤聽了心中不快,說道:“倒要請先生指點。”文悅道:“你讀兵書,注意到‘未戰而妙算勝者,得算多也’這話麽?注意到:‘夫兵久不圖利者,未之有也’這話麽?注意到‘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這話麽?注意到:‘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不戰而屈人之兵者善之善者也’這話麽?注意到:‘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下政攻城’這話麽?注意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這些話麽?這些話才真正是萬人敵呢!才是胸懷全局呢!才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呢!這才是戰爭主宰者的心胸呢,豈可不認真體會?”匡胤聽了,心下慚愧,原來他過去讀兵書,都把這些話當做“空談”,一掠而過,全沒經心,卻哪知道這些正是戰略思想的精義呢?文悅見他麵有慚色,暗暗點頭,心知他聽進去了,於是又道:“老夫這裏也有一部兵書相贈。”言罷,打開箱筐,取出一本薄薄的書來,鄭重遞過。匡胤大喜,以為這定是甚麽奇書秘籍,便如當年張良從黃石公手中所得一樣,讀完便可成為“王者師”了,待得凝目一視,原來也是一本《孫子兵法》,不禁大失所望,說道:“謝謝師父厚賜,隻是這書我家也是備得有的。”文悅道:“你且翻開瞧瞧。”匡胤翻開書,隻見正文以外,天頭、行間密密麻麻批滿了蠅頭細字,文悅肅然道:“這便是我師陳摶親手精心批註的了,發幽闡微,實是他老人家一生心血所凝,當我下山時,老師鄭重交待道:‘你當擇心術好的豪傑之士授之,否則便燒了吧,須知沒慈悲心的人得了,越會打仗,傷人便越多。’今我鄭重相授,盼你不負老祖濟世心意。”匡胤一凜,忙捧書放到香案上,恭恭敬敬叩了三個響頭。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宋太祖傳奇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壺公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壺公並收藏宋太祖傳奇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