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承呼韓邪單於之位的年輕單於,當然依照習俗準備將父親之妻子王昭君納為己有。


    “漢朝無此風俗,請你放過我。”


    王昭君以此為由,極力抗拒。


    “這裏不是漢朝。匈奴之地有匈奴的習俗。雖然你是從漢來的,但現在的身份是匈奴閼氏,應該遵守匈奴的習俗。”年輕單於說。


    “我們向漢皇請示後再做決定,可以嗎?”


    匈奴臣屬於漢。由漢賜給的王昭君是否有義務遵守匈奴的習俗,這一點似乎有待商榷。


    “可以。反正這也不是非要即刻完成不可。”年輕單於回答。


    對於這件事情,漢之朝廷的回答是——入鄉隨俗。


    王昭君遂成為年輕單於的妻子,後來又生了兩個女兒。在儒家觀念之下,這一點也被視為王昭君的悲劇。但呼韓邪單於業已年邁,而王昭君是既年輕又健康的女性,老夫亡後,再嫁於年輕男子,這真的是人間悲劇嗎?


    在匈奴國的王昭君,似乎成了對漢外交事宜的顧問。漢每次派遣使節團至匈奴時,依例準予王昭君的家人參與其中。漢甚至一度以王昭君的弟弟為使節團長,奉派前往。


    倘若王昭君繼續留在長安後宮。她將一輩子沒有機會和家人會麵,而到了匈奴之地後,才有機會見到家人。


    世人同情王昭君,另一個理由在於她是南方出身的人。長江流域——現在的湖北省沙市一帶,當時稱為南郡。據傳,她是在這個地方出生的。


    ——南國佳麗被送到寒風凜冽的北方匈奴之地,一定無法適應。在寒地生活的她,一定更加感覺孤苦伶仃吧?


    人們想到這裏,不免為她一灑同情之淚。


    因為長得太美,所以遭遇如此不幸。做此想法的她的鄉人,甚至故意燒燙鐵箸,把剛生下女嬰的臉燒傷。


    ——連醜女都灼麵。


    據說,該地至今尚流傳這句話。


    王昭君之墓,在今日內蒙古自治區的呼和浩特市附近。附近一帶的草都是白色的,唯獨這座墳墓周邊長不出草。另一種說法是,附近一帶都是長不出草的荒地,唯獨這座孤墳的周邊才看得到青草。


    一去紫台連朔漠,


    獨留青塚向黃昏。


    “紫台”為天子居所。這是詩聖杜甫為王昭君之墓所做的詩句。


    第六十八章 王莽出仕


    期求邊境之安寧,將年號改為“竟寧”。元帝卻於這一年歿故。皇太子劉驁因而即位,年號為“建始”。建始元年是公元前32年。新帝之生母王政君當然成為皇太後。


    王氏尚為皇後時,行止並無專橫之處。王氏是對司馬良娣一片癡情的元帝,在自暴自棄心態之下隨意立為皇後的。皇帝對她並無任何愛情可言——這一點,王氏心裏十分明白。要是她有任何專橫之舉,惹怒皇上,會立即被廢除皇後之位,乃是一定之事。因此,她一心一意奉承元帝,絕不敢有逾越本分之舉。


    她之所以格外謹慎,為的不隻是保住皇後之位,此外,更有為兒子劉驁保住皇太子地位的目的。


    皇太子不但嗜酒,更喜歡舉行酒宴。


    其實,好酒的社交家不見得是十惡不赦的壞人。但浸淫於儒家教條主義下的元帝,卻非常厭惡皇太子的這種性格。


    元帝於即位後,寵愛一位名叫傅昭儀(昭儀為女官位階名)的女子,並將她所生的兒子立為定陶王。由於定陶王是個相當聰明的孩子,因此,元帝有時候會興起這樣的念頭:“把皇太子廢掉,改立定陶王如何?”


    但慎重考慮之下,發現這個措置似乎有些不妥。皇太子時代的自己,由於父皇極端厭惡儒教,曾經差一點被剝奪皇太子之地位,為淮陽王所替代。


    ——我之所以讓你繼續保留皇太子之位,為的是要紀念你已故的母親……


    一次,父親宣帝於酒後對他說出真心話:因為你的母親於庶民時代曾經與我同甘共苦,所以不忍把你廢掉——父親的想法原來如此。


    ——我能就帝位,都是靠已故母親的庇蔭。


    元帝常說這句話,王氏不知聽過多少遍了。王氏因而有了這個想法——隻要我安分守己,驁的地位一定會安穩才對。於是,她在言行上極為收斂,盡力去獲得元帝的歡心。她的努力果然奏效,元帝後來改變他的心意了。


    ——同樣的境遇我在皇太子時代已經歷過。不要再考慮廢立皇太子之事了,這會使他的母親傷心……


    元帝去世時,皇後王氏大大鬆了一口氣。


    這也難怪。被立為皇後的十六年來,她從未過一天愜意的日子。為了要博取皇上的同情和歡心,她誠可謂用心良苦。也就是說,她從來沒有心情輕鬆的時候。


    “我現在可以籲一口氣了……”


    身邊無人時,她往往如此呢喃著,然後兀地一凜,趕快探看四周。


    ——幸好沒有人在。


    留意周遭的一切,已成了她的習性。接著,她又呢喃道:我以後再也不必處處收斂、忍氣吞聲過日子了。我真正的人生現在才要開始……


    她說這些話的聲音非常低,即使旁邊有人也不可能聽到。


    王氏兒子驁即位時是二十歲,並任命王鳳為大司馬大將軍。王鳳是皇太後王氏之胞兄。其餘兄弟,隻有關內侯成為名目上之“侯”,但到河平二年(公元前27年)時,皇太後的五名弟弟同時被封為諸侯。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帝國的軟肋:大漢王朝四百年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日]陳舜臣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日]陳舜臣並收藏帝國的軟肋:大漢王朝四百年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