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頁
帝國的軟肋:大漢王朝四百年 作者:[日]陳舜臣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民。這是當時的原則。也就是說,禮節應為士大夫階級遵守,不需將此清規戒律強製於庶民。但從“不知禮者非人”的觀點來看,這等於不承認庶民的人格,亦即庶民視同禽獸。
士大夫必須嚴守禮樂,但可不受刑罰,換言之,士大夫犯再大的錯也可不受刑罰,但這畢竟隻是原則。
依據不成文規定,朝廷使人帶“祈即至廷尉(最高法院長官兼總檢察長)辦公室有所釋嫌”的命令至士大夫家時,受命的士大夫必須當場自刎。
即使是冤枉,身為士大夫者,一旦受到嫌疑,必須不予辯白就自殺。
“報到”隻是形式而已,實際上是“自殺”的命令。這時候,派去的人習慣上會帶毒藥去,一併交給對方。
這才是“刑不上大夫”的真相。
然而,要平息吳楚七國的叛亂,光“晁錯已自殺身亡”是不夠的。必須要讓他們知道“晁錯已被斬”,不然會欠缺說服力量。
一天,朝廷派車來接,要晁錯即刻進宮。晁錯認為這是天子有什麽事情要召詢,所以倉促換穿進宮禮服,登上派來的車子。
結果,車子沒有向宮殿的方向前進,而是一路駛向東市。
“喂!你這是要到哪兒去呢?你沒有走錯路嗎?這是往東市的路呀!”晁錯對著馭者說。
“是的,我就是奉命帶您到東市去哩!”馭者答道。
長安城在東西兩處各有偌大市場。在市場以外之地做生意是不被準許的。因此,這兩個市場經常有大堆群眾。
刑罰的目的在於警示眾人。不分中外,往昔的處刑都於公開場麵、在群眾麵前執行。
所以,在漢代,市場也就是刑場。
“什麽!到東市!哦……”
晁錯一下子就覺察到自己的命運,他這時才知道自己被陷害,但為時已晚。“袁盎日前請皇上叫人迴避……原來他是在那個時候奏請皇上把我處刑的……沒有料到這一點是我的失策!”
曾經格外受皇寵的晁錯,遂以身著朝服的模樣,被斬於東市。
造反是非同小可的事情,一旦起義後,不是喊停就可以停的。
——誅賊臣晁錯,以收回被削減故地!
這封檄文已廣送至各地封王手裏。他們憎恨的對象晁錯已為朝廷所斬。但不能因此而收兵。作戰還在進行就停止戰爭,這樣的事情不可能發生。
袁盎當然知道這一點。但他曾經因晁錯而被貶為庶民,他這樣做,為的是報復,不過,斬殺晁錯確實多少有了挫造反軍氣勢的效果。
但吳楚七國之亂最後歸於失敗,原因不在於晁錯被斬。最大的理由是作戰失利。
吳王劉濞動員二十餘萬兵力西進時,吳國大將軍田祿伯曾經獻策:“隻知道率領大軍前進,不能算是高明之策。敬請大王授兵五萬予臣,臣將以此作為機動部隊,由淮南攻破長沙,再由武關攻入關中,而後與主力合流。如此一來,敵軍一定會敗得十分狼狽。”
“我考慮考慮。”
雖然吳王如此回答,後來召開同族會議時,太子卻表示強烈反對:“造反本身已是違反秩序的行動。我們做的事情,部屬也會向我們看齊。此時給予田祿伯五萬兵馬,倘若他造反,該怎麽辦?我們這一次舉兵,無論如何非獲勝不可,哪有餘裕採用不知能否成功的奇策呢!”
吳王認為這也有道理,所以沒有採用田祿伯機動襲擊的構想。
吳國少將桓將軍則做了如下進言:“我們吳以步兵為主力,而漢則以車騎為主力。步兵以山地戰為拿手好戲,而車騎則以平地作戰較為有利。因此,我軍於平地之城遭遇頑強抵抗時,應即放棄攻城念頭盡速西進,早日據山河複雜的洛陽之西。如此一來,用不著過函穀關,即等於平定天下。若欲逐一攻克平地之城再進軍,在漢軍車騎湧至之下,我軍一定會在梁楚平原陷於苦戰的。”
吳王就這項進言,問了老將們的意見。
——此乃少年推鋒之計。
正統派將軍們據此否定了桓將軍的獻策。
對敵軍攻過來的鋒頭,由正麵迎戰——這是暴虎馮河式戰法。不先攻克頑強抵抗之城,結果一定會遭敵軍追擊。老將們都認為年輕人的思慮有欠周全,不值得採用。
戰爭必須腳踏實地,一步一步地打,老將們想使用的是傳統的戰法。
雖然不用奇策,但造反軍也未免太過於無策。
當時,洛陽附近有一個叫劇孟的俠客,具有極大勢力。由吳、楚西進時,倘若能夠籠絡劇孟,獲其協助,一定會使西進軍隊如虎添翼。而吳、楚軍師中,卻沒有人想到這一點。
奉命討伐吳、楚等七國造反軍的是周勃的兒子周亞夫。
討滅呂氏時,他的父親曾經以太尉身份大受注目,而這次鎮壓空前龐大造反軍則由兒子以太尉身份出征。父子兩代分別挑起如此大任,堪稱一門光榮。
周亞夫急遽趕往洛陽,會晤劇孟後,籲了一口氣。
“吳、楚那班鼠輩膽敢造反而不曾想到對劇孟有所籠絡。哈!他們的作戰頭腦由此可見!”周亞夫心情愉快地說。
造反軍隻知道逐一克城這個古老戰法,此外絲毫沒有新招。這樣的戰法怎麽能成功呢?
士大夫必須嚴守禮樂,但可不受刑罰,換言之,士大夫犯再大的錯也可不受刑罰,但這畢竟隻是原則。
依據不成文規定,朝廷使人帶“祈即至廷尉(最高法院長官兼總檢察長)辦公室有所釋嫌”的命令至士大夫家時,受命的士大夫必須當場自刎。
即使是冤枉,身為士大夫者,一旦受到嫌疑,必須不予辯白就自殺。
“報到”隻是形式而已,實際上是“自殺”的命令。這時候,派去的人習慣上會帶毒藥去,一併交給對方。
這才是“刑不上大夫”的真相。
然而,要平息吳楚七國的叛亂,光“晁錯已自殺身亡”是不夠的。必須要讓他們知道“晁錯已被斬”,不然會欠缺說服力量。
一天,朝廷派車來接,要晁錯即刻進宮。晁錯認為這是天子有什麽事情要召詢,所以倉促換穿進宮禮服,登上派來的車子。
結果,車子沒有向宮殿的方向前進,而是一路駛向東市。
“喂!你這是要到哪兒去呢?你沒有走錯路嗎?這是往東市的路呀!”晁錯對著馭者說。
“是的,我就是奉命帶您到東市去哩!”馭者答道。
長安城在東西兩處各有偌大市場。在市場以外之地做生意是不被準許的。因此,這兩個市場經常有大堆群眾。
刑罰的目的在於警示眾人。不分中外,往昔的處刑都於公開場麵、在群眾麵前執行。
所以,在漢代,市場也就是刑場。
“什麽!到東市!哦……”
晁錯一下子就覺察到自己的命運,他這時才知道自己被陷害,但為時已晚。“袁盎日前請皇上叫人迴避……原來他是在那個時候奏請皇上把我處刑的……沒有料到這一點是我的失策!”
曾經格外受皇寵的晁錯,遂以身著朝服的模樣,被斬於東市。
造反是非同小可的事情,一旦起義後,不是喊停就可以停的。
——誅賊臣晁錯,以收回被削減故地!
這封檄文已廣送至各地封王手裏。他們憎恨的對象晁錯已為朝廷所斬。但不能因此而收兵。作戰還在進行就停止戰爭,這樣的事情不可能發生。
袁盎當然知道這一點。但他曾經因晁錯而被貶為庶民,他這樣做,為的是報復,不過,斬殺晁錯確實多少有了挫造反軍氣勢的效果。
但吳楚七國之亂最後歸於失敗,原因不在於晁錯被斬。最大的理由是作戰失利。
吳王劉濞動員二十餘萬兵力西進時,吳國大將軍田祿伯曾經獻策:“隻知道率領大軍前進,不能算是高明之策。敬請大王授兵五萬予臣,臣將以此作為機動部隊,由淮南攻破長沙,再由武關攻入關中,而後與主力合流。如此一來,敵軍一定會敗得十分狼狽。”
“我考慮考慮。”
雖然吳王如此回答,後來召開同族會議時,太子卻表示強烈反對:“造反本身已是違反秩序的行動。我們做的事情,部屬也會向我們看齊。此時給予田祿伯五萬兵馬,倘若他造反,該怎麽辦?我們這一次舉兵,無論如何非獲勝不可,哪有餘裕採用不知能否成功的奇策呢!”
吳王認為這也有道理,所以沒有採用田祿伯機動襲擊的構想。
吳國少將桓將軍則做了如下進言:“我們吳以步兵為主力,而漢則以車騎為主力。步兵以山地戰為拿手好戲,而車騎則以平地作戰較為有利。因此,我軍於平地之城遭遇頑強抵抗時,應即放棄攻城念頭盡速西進,早日據山河複雜的洛陽之西。如此一來,用不著過函穀關,即等於平定天下。若欲逐一攻克平地之城再進軍,在漢軍車騎湧至之下,我軍一定會在梁楚平原陷於苦戰的。”
吳王就這項進言,問了老將們的意見。
——此乃少年推鋒之計。
正統派將軍們據此否定了桓將軍的獻策。
對敵軍攻過來的鋒頭,由正麵迎戰——這是暴虎馮河式戰法。不先攻克頑強抵抗之城,結果一定會遭敵軍追擊。老將們都認為年輕人的思慮有欠周全,不值得採用。
戰爭必須腳踏實地,一步一步地打,老將們想使用的是傳統的戰法。
雖然不用奇策,但造反軍也未免太過於無策。
當時,洛陽附近有一個叫劇孟的俠客,具有極大勢力。由吳、楚西進時,倘若能夠籠絡劇孟,獲其協助,一定會使西進軍隊如虎添翼。而吳、楚軍師中,卻沒有人想到這一點。
奉命討伐吳、楚等七國造反軍的是周勃的兒子周亞夫。
討滅呂氏時,他的父親曾經以太尉身份大受注目,而這次鎮壓空前龐大造反軍則由兒子以太尉身份出征。父子兩代分別挑起如此大任,堪稱一門光榮。
周亞夫急遽趕往洛陽,會晤劇孟後,籲了一口氣。
“吳、楚那班鼠輩膽敢造反而不曾想到對劇孟有所籠絡。哈!他們的作戰頭腦由此可見!”周亞夫心情愉快地說。
造反軍隻知道逐一克城這個古老戰法,此外絲毫沒有新招。這樣的戰法怎麽能成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