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頁
帝國的軟肋:大漢王朝四百年 作者:[日]陳舜臣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吳王過去不恭順之事根本不必刻意去挑剔,眼下隨意列舉就不知凡幾。
鑄造銅錢、製鹽、庇護亡命者……
這些都可以堂而皇之地作為藉口。鑄錢和製鹽都是國家專營事業,根本不容地方之王涉足其間。由於這是不必繳納稅金的國家,各地無業遊民甚至遭官方追緝的人,常跑到這個地方來。
楚王劉戊在服喪期間玩女人,被削減了領地一部分的東海郡。
膠西王劉卬則因出售爵位,被沒收六縣。
吳王不恭順的罪行,比起楚王或膠西王不知要嚴重多少倍,或許不是沒收部分領地就可了事,搞不好會被沒收全土,甚至王之一族悉數被殺——為避免有人懷恨復仇而殺盡族人,在當時可是司空見慣的事情。
在被幹掉之前,先幹掉他們!吳王劉濞遂有了這個想法。
漢立國以來,雖曾有過呂氏為王的現象,但這些人後來都被誅殺,非皇族的諸侯王隻剩長沙王吳氏一家。這個吳氏也在文帝死後不久,於領主吳著死後,因其無後嗣而被收回封土。因此,目前各地之王都是皇族。
劉濞遂與各地諸侯王密謀造反。他最為倚重的是血氣方剛的膠西王劉卬。劉卬因賣爵行為失去六縣,但賣爵行為是每個諸侯都有的事情,唯獨他一人受罰,膠西王對這一點甚為不服。
各封王中有一些人仍不免猶豫觀望,但吳王的檄文對他們而言確實有極大的說服力:雖然現在尚無大礙,但總有一天你們會被剝得精光的!
膠西王對被削減六縣之事原想忍耐了事。但連賣爵行為都被削減六縣,倘若再有更大是非,結果將不是隻被削縣而已,恐怕連郡都有被削的可能。這樣,自己到頭來豈不一無所有嗎!
——據說,禦史大夫晁錯發過豪語,將不容許任何王存在於這個國家!
當時正流傳著這樣的傳聞。
這好像不僅僅是傳聞。景帝即位以來,晁錯領導下的中央政策,似乎一直在努力推動這件事情。
接到因鑄錢、製鹽等罪而酌予削減會稽、豫章二郡詔書時,吳王決定奮然起兵。
他揭櫫的大義名分是:討君側奸臣晁錯!
呼應吳王舉兵的諸王共有膠西、膠東、菑川、濟南、楚、趙等六國,包括吳在內共有七國。
這就是所謂的“吳楚七國之亂”。
吳王劉濞對領地全境發下命令:“雖然已是六十二歲高齡的人,但我要以將軍身份親自出征。我年僅十四歲的麽子也要從軍。因此,全境凡是十四歲以上、六十二歲以下的男子必須全部出陣!”
動員的軍力高達二十幾萬。
吳越七國外,檄文更遠布到被視為未開發地域的閩越、東越等地,這是浙江南部以至於福建、廣東的地方政權。
這樣的動亂自是非同小可。
皇都長安為之錯愕。太尉周亞夫立即率領三十六將軍團前往討伐。
大將軍竇嬰是景帝之母竇太後的堂兄之子。他在臨出征前,推薦了過去被派遣至吳國的袁盎。
袁盎是與禦史大夫晁錯水火不容的人。任何場麵隻要有晁錯在場,袁盎就離開。相反,有袁盎在的場麵,晁錯也絕不參加。
晁錯過去以禦史大夫身份,用“貪汙”為由彈劾過袁盎,說袁盎受到吳王賄賂。袁盎因而被貶為庶民。
這樣的袁盎將再度登場了。
第四十三章 愛憎之火
“鎮壓此亂,可有良策?”景帝垂問袁盎。“良策是有,但在臣稟告之前,請皇上叫在座的人迴避。”袁盎答道。
“好,你們全都迴避吧!”景帝下了命令。
除晁錯以外的廷臣全都退下。請皇上命令旁人迴避是晁錯的老套。習慣做如此要求以便與皇帝單獨相對的他,絕沒有想到袁盎這個要求實際上包括自己在內。他認為自己不必離開皇上身邊是天經地義之事。
“你可以稟告了。”景帝道。
而袁盎卻盯著晁錯的臉說:“臣所請求的事尚未做到。”
“你所請求的事……”
“臣請求所有的人迴避。”
“眾臣不是全都退下了嗎?”
“還有晁錯在場。”
“喔,對……錯,你也下去吧!”
聽到此話時,晁錯隻有怏然離開皇帝身邊。他向來給予其餘廷臣的正是這份屈辱感。
“好,現在大家都出去了,把你的良策說出來吧!”景帝道。
“是的。以吳王為盟主的造反,全因晁錯削減諸藩封地而起,因此,第一個非採取不可的措置是將晁錯處斬。”
“處斬晁錯,造反就能平息嗎?”
“這一點,臣不敢保證。但處斬晁錯之舉,無異於朝廷承認削減諸藩乃錯誤決策,如此,造反將失去理由。而沒有理由的造反,絕無成功之理。”
“說得也是。”景帝思考片刻後,下了決心似的道,“近日內派人到晁錯住處,叫他到廷尉辦公室報到吧!”
“不,這樣不行!必須叫他進宮,然後命其座車開往東市,將他在該地處斬才行!”
“一定得將他處斬不可嗎?”
“是的!”袁盎回答。
鑄造銅錢、製鹽、庇護亡命者……
這些都可以堂而皇之地作為藉口。鑄錢和製鹽都是國家專營事業,根本不容地方之王涉足其間。由於這是不必繳納稅金的國家,各地無業遊民甚至遭官方追緝的人,常跑到這個地方來。
楚王劉戊在服喪期間玩女人,被削減了領地一部分的東海郡。
膠西王劉卬則因出售爵位,被沒收六縣。
吳王不恭順的罪行,比起楚王或膠西王不知要嚴重多少倍,或許不是沒收部分領地就可了事,搞不好會被沒收全土,甚至王之一族悉數被殺——為避免有人懷恨復仇而殺盡族人,在當時可是司空見慣的事情。
在被幹掉之前,先幹掉他們!吳王劉濞遂有了這個想法。
漢立國以來,雖曾有過呂氏為王的現象,但這些人後來都被誅殺,非皇族的諸侯王隻剩長沙王吳氏一家。這個吳氏也在文帝死後不久,於領主吳著死後,因其無後嗣而被收回封土。因此,目前各地之王都是皇族。
劉濞遂與各地諸侯王密謀造反。他最為倚重的是血氣方剛的膠西王劉卬。劉卬因賣爵行為失去六縣,但賣爵行為是每個諸侯都有的事情,唯獨他一人受罰,膠西王對這一點甚為不服。
各封王中有一些人仍不免猶豫觀望,但吳王的檄文對他們而言確實有極大的說服力:雖然現在尚無大礙,但總有一天你們會被剝得精光的!
膠西王對被削減六縣之事原想忍耐了事。但連賣爵行為都被削減六縣,倘若再有更大是非,結果將不是隻被削縣而已,恐怕連郡都有被削的可能。這樣,自己到頭來豈不一無所有嗎!
——據說,禦史大夫晁錯發過豪語,將不容許任何王存在於這個國家!
當時正流傳著這樣的傳聞。
這好像不僅僅是傳聞。景帝即位以來,晁錯領導下的中央政策,似乎一直在努力推動這件事情。
接到因鑄錢、製鹽等罪而酌予削減會稽、豫章二郡詔書時,吳王決定奮然起兵。
他揭櫫的大義名分是:討君側奸臣晁錯!
呼應吳王舉兵的諸王共有膠西、膠東、菑川、濟南、楚、趙等六國,包括吳在內共有七國。
這就是所謂的“吳楚七國之亂”。
吳王劉濞對領地全境發下命令:“雖然已是六十二歲高齡的人,但我要以將軍身份親自出征。我年僅十四歲的麽子也要從軍。因此,全境凡是十四歲以上、六十二歲以下的男子必須全部出陣!”
動員的軍力高達二十幾萬。
吳越七國外,檄文更遠布到被視為未開發地域的閩越、東越等地,這是浙江南部以至於福建、廣東的地方政權。
這樣的動亂自是非同小可。
皇都長安為之錯愕。太尉周亞夫立即率領三十六將軍團前往討伐。
大將軍竇嬰是景帝之母竇太後的堂兄之子。他在臨出征前,推薦了過去被派遣至吳國的袁盎。
袁盎是與禦史大夫晁錯水火不容的人。任何場麵隻要有晁錯在場,袁盎就離開。相反,有袁盎在的場麵,晁錯也絕不參加。
晁錯過去以禦史大夫身份,用“貪汙”為由彈劾過袁盎,說袁盎受到吳王賄賂。袁盎因而被貶為庶民。
這樣的袁盎將再度登場了。
第四十三章 愛憎之火
“鎮壓此亂,可有良策?”景帝垂問袁盎。“良策是有,但在臣稟告之前,請皇上叫在座的人迴避。”袁盎答道。
“好,你們全都迴避吧!”景帝下了命令。
除晁錯以外的廷臣全都退下。請皇上命令旁人迴避是晁錯的老套。習慣做如此要求以便與皇帝單獨相對的他,絕沒有想到袁盎這個要求實際上包括自己在內。他認為自己不必離開皇上身邊是天經地義之事。
“你可以稟告了。”景帝道。
而袁盎卻盯著晁錯的臉說:“臣所請求的事尚未做到。”
“你所請求的事……”
“臣請求所有的人迴避。”
“眾臣不是全都退下了嗎?”
“還有晁錯在場。”
“喔,對……錯,你也下去吧!”
聽到此話時,晁錯隻有怏然離開皇帝身邊。他向來給予其餘廷臣的正是這份屈辱感。
“好,現在大家都出去了,把你的良策說出來吧!”景帝道。
“是的。以吳王為盟主的造反,全因晁錯削減諸藩封地而起,因此,第一個非採取不可的措置是將晁錯處斬。”
“處斬晁錯,造反就能平息嗎?”
“這一點,臣不敢保證。但處斬晁錯之舉,無異於朝廷承認削減諸藩乃錯誤決策,如此,造反將失去理由。而沒有理由的造反,絕無成功之理。”
“說得也是。”景帝思考片刻後,下了決心似的道,“近日內派人到晁錯住處,叫他到廷尉辦公室報到吧!”
“不,這樣不行!必須叫他進宮,然後命其座車開往東市,將他在該地處斬才行!”
“一定得將他處斬不可嗎?”
“是的!”袁盎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