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頁
帝國的軟肋:大漢王朝四百年 作者:[日]陳舜臣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聽到範增如此說時,項羽立刻道:“那就多增加一些國家吧!”
項羽的目的隻在於使自己成為霸王,也就是說,自己為超級大王,而封給其餘諸王遠較戰國諸侯為小的國;天下隻有他這麽一個霸王,其餘都是小王。
因此,他認為將關中一分為四是“上策”,並且大表贊同。將天下一統前隻是七雄之一的秦王領土分給四個人,這樣的王,當然沒有一個能和霸王相比。
項羽極其大方地將領地分給討秦有功的諸將,並封他們為“王”。
漢元年(公元前206年)四月,一批由諸將變成的諸侯,分別由鹹陽附近的戲水出發,前往各自的封國。
劉邦前往西邊漢中,一路上,他把走過的棧道放火燒掉。由杜南到蝕中的路非常狹窄,路上鋪有如今日鐵路之枕木,這就是所謂的棧道。經過火燒,這樣的路會逐漸消失。
“為何要如此做呢?”
燒掉棧道之事是由張良提出的。一切交給張良處理的劉邦,對此舉卻不解其意。
“秦滅亡後,新成為諸侯的過去諸將,由於不需要太多的兵,所以已將大部分士兵在戲水邊解散。被解散的士兵,以後很有可能結群成為盜賊。我這樣做是為了防止這些盜賊襲擊我們。而且……”
“而且怎麽樣?”劉邦問道。
“燒掉棧道,等於以行動表示您無意返回東方,逐鹿中原。項王一直認為您有可能與他爭天下,因而頗有戒心。這樣做可以消除他的疑心,不是嗎?”
“消除項王的疑心固然好,可是,沒有棧道,我以後不是不能到東方嗎?難道你要我永遠屈居在這個地方?”
“不,事實不是如此。”張良笑道,“棧道是人們新造的路,古道依舊在。這路鮮為人們所知,所以一旦採取隱秘行動,反而方便。因此,燒掉棧道不足惜……何況我的才識是為輔佐日後成為天下之主的人而生,隻以做巴、蜀、漢中之主而滿足的人,不配請我當軍師呢!……真正的勝負要到最後才會揭曉,也就是說,我現在才要開始真正施展我的謀略本領,主上,您且拭目以待吧!”張良說。
“我必須在漢中這個偏僻地方待多久呢?”劉邦想到要在這窮鄉僻壤待上一段時期,就有些悵然。
厭惡來到巴、蜀這種邊遠地方的,不是隻有劉邦,麾下兵卒為此而在途中逃亡的也不少。
乖乖跟到漢中之都南鄭來的兵卒則無日不唱思鄉之歌。他們的故鄉都在函穀關之東。
聽到兵卒在唱思鄉曲時,劉邦更暗自下定決心——早日回東方。思鄉情緒是強大力量之泉源,劉邦並不知道自己已經擁有強力武器。
項羽認為能夠成功地滅秦,完全是他一個人的力量。因此,他認為對部屬的論功行賞是一種施捨。由於真正的功勞在於自己,所以得到恩賞的人等於是沾了光,理應不會有什麽不滿才對。在這樣的心態之下,他的論功行賞,自然欠缺周詳。
雖說製造許多小領主,但數目畢竟有限,一些自以為有資格受封為王卻期望落空的人,當然會有不滿心態。由於論功行賞並無明確基準,所以不滿之聲日益升高。事實上,行賞與否完全根據項羽個人的好惡。
復古主義者項羽封王的原則,是以秦統一全國之前的諸侯後裔為第一優先,至於選擇何人,就全視項羽的喜好而定。
以齊為例,秦之宰相李斯被處刑的當時,齊王為田假。但田假後來被田榮放逐,投靠項羽。後來由於趙遭攻打,楚乃命齊前往救援。而田榮卻以田假亡命至項羽處為由,不接受這項命令。
——除非殺掉田假,否則不出兵。
接到這個答覆時,項羽大為震怒。
結果,齊國將軍田都背叛田榮,為項羽救了趙。
討滅秦後,項羽沒有封齊之國君田榮為王,而封田都為齊王。田榮自然極為憤怒,於是殺了田都,自立為齊王。不僅如此,他更任命彭越為將軍,在梁地興兵叛亂。
原來交情極好的陳餘和張耳,後來友情之所以產生間隙,是因為張耳成為常山王,而陳餘卻未受封。埋怨項羽的陳餘因而向田榮請求援兵,攻打常山王張耳。結果,張耳落荒而逃,前往投靠劉邦。
為此,項羽怒不可遏,立刻派兵攻打齊國田榮。
好不容易滅秦,結果,天下再度陷入混亂。
項羽太欠缺寬容之心了。
名義上的天下之主楚懷王始終擔憂的事情,逐漸有噩夢成真的跡象。
——平定天下的是我項羽,懷王無任何功績可言。懷王隻是我叔叔項梁帶來的人罷了,我根本沒有向他低頭的必要!
這是項羽的想法。他於是對懷王說:既然天下已定,望勿再為楚王,而行稱帝。
項羽遂奉懷王為義帝。
他原本企圖藉此由自己掌握實權,結果還是覺得義帝的存在頗為礙眼。
“難道我不能成為天下之主嗎?”項羽如此詢問虞姬。
“誰說不可以!討滅秦全是大王一人的功勞,其間義帝什麽事情都沒做過。大王才是有資格成為天下之主的人啊!”虞姬回答。
“說得也是。”
項羽認為消滅義帝的時候到了。
項羽的目的隻在於使自己成為霸王,也就是說,自己為超級大王,而封給其餘諸王遠較戰國諸侯為小的國;天下隻有他這麽一個霸王,其餘都是小王。
因此,他認為將關中一分為四是“上策”,並且大表贊同。將天下一統前隻是七雄之一的秦王領土分給四個人,這樣的王,當然沒有一個能和霸王相比。
項羽極其大方地將領地分給討秦有功的諸將,並封他們為“王”。
漢元年(公元前206年)四月,一批由諸將變成的諸侯,分別由鹹陽附近的戲水出發,前往各自的封國。
劉邦前往西邊漢中,一路上,他把走過的棧道放火燒掉。由杜南到蝕中的路非常狹窄,路上鋪有如今日鐵路之枕木,這就是所謂的棧道。經過火燒,這樣的路會逐漸消失。
“為何要如此做呢?”
燒掉棧道之事是由張良提出的。一切交給張良處理的劉邦,對此舉卻不解其意。
“秦滅亡後,新成為諸侯的過去諸將,由於不需要太多的兵,所以已將大部分士兵在戲水邊解散。被解散的士兵,以後很有可能結群成為盜賊。我這樣做是為了防止這些盜賊襲擊我們。而且……”
“而且怎麽樣?”劉邦問道。
“燒掉棧道,等於以行動表示您無意返回東方,逐鹿中原。項王一直認為您有可能與他爭天下,因而頗有戒心。這樣做可以消除他的疑心,不是嗎?”
“消除項王的疑心固然好,可是,沒有棧道,我以後不是不能到東方嗎?難道你要我永遠屈居在這個地方?”
“不,事實不是如此。”張良笑道,“棧道是人們新造的路,古道依舊在。這路鮮為人們所知,所以一旦採取隱秘行動,反而方便。因此,燒掉棧道不足惜……何況我的才識是為輔佐日後成為天下之主的人而生,隻以做巴、蜀、漢中之主而滿足的人,不配請我當軍師呢!……真正的勝負要到最後才會揭曉,也就是說,我現在才要開始真正施展我的謀略本領,主上,您且拭目以待吧!”張良說。
“我必須在漢中這個偏僻地方待多久呢?”劉邦想到要在這窮鄉僻壤待上一段時期,就有些悵然。
厭惡來到巴、蜀這種邊遠地方的,不是隻有劉邦,麾下兵卒為此而在途中逃亡的也不少。
乖乖跟到漢中之都南鄭來的兵卒則無日不唱思鄉之歌。他們的故鄉都在函穀關之東。
聽到兵卒在唱思鄉曲時,劉邦更暗自下定決心——早日回東方。思鄉情緒是強大力量之泉源,劉邦並不知道自己已經擁有強力武器。
項羽認為能夠成功地滅秦,完全是他一個人的力量。因此,他認為對部屬的論功行賞是一種施捨。由於真正的功勞在於自己,所以得到恩賞的人等於是沾了光,理應不會有什麽不滿才對。在這樣的心態之下,他的論功行賞,自然欠缺周詳。
雖說製造許多小領主,但數目畢竟有限,一些自以為有資格受封為王卻期望落空的人,當然會有不滿心態。由於論功行賞並無明確基準,所以不滿之聲日益升高。事實上,行賞與否完全根據項羽個人的好惡。
復古主義者項羽封王的原則,是以秦統一全國之前的諸侯後裔為第一優先,至於選擇何人,就全視項羽的喜好而定。
以齊為例,秦之宰相李斯被處刑的當時,齊王為田假。但田假後來被田榮放逐,投靠項羽。後來由於趙遭攻打,楚乃命齊前往救援。而田榮卻以田假亡命至項羽處為由,不接受這項命令。
——除非殺掉田假,否則不出兵。
接到這個答覆時,項羽大為震怒。
結果,齊國將軍田都背叛田榮,為項羽救了趙。
討滅秦後,項羽沒有封齊之國君田榮為王,而封田都為齊王。田榮自然極為憤怒,於是殺了田都,自立為齊王。不僅如此,他更任命彭越為將軍,在梁地興兵叛亂。
原來交情極好的陳餘和張耳,後來友情之所以產生間隙,是因為張耳成為常山王,而陳餘卻未受封。埋怨項羽的陳餘因而向田榮請求援兵,攻打常山王張耳。結果,張耳落荒而逃,前往投靠劉邦。
為此,項羽怒不可遏,立刻派兵攻打齊國田榮。
好不容易滅秦,結果,天下再度陷入混亂。
項羽太欠缺寬容之心了。
名義上的天下之主楚懷王始終擔憂的事情,逐漸有噩夢成真的跡象。
——平定天下的是我項羽,懷王無任何功績可言。懷王隻是我叔叔項梁帶來的人罷了,我根本沒有向他低頭的必要!
這是項羽的想法。他於是對懷王說:既然天下已定,望勿再為楚王,而行稱帝。
項羽遂奉懷王為義帝。
他原本企圖藉此由自己掌握實權,結果還是覺得義帝的存在頗為礙眼。
“難道我不能成為天下之主嗎?”項羽如此詢問虞姬。
“誰說不可以!討滅秦全是大王一人的功勞,其間義帝什麽事情都沒做過。大王才是有資格成為天下之主的人啊!”虞姬回答。
“說得也是。”
項羽認為消滅義帝的時候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