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頁
帝國的軟肋:大漢王朝四百年 作者:[日]陳舜臣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幹嗎要走得那麽近呢?大家剛開始狐疑時,項羽不但沒有停步下來,更以脫兔之勢,往前衝去,同時拔出佩劍,吼叫了一聲。會稽郡守殷通以反射性動作站了起來。就在他還未站穩之際,項羽的劍已猛然砍在他的脖子上。郡守的頭顱噴出血漿,掉落地麵後,滾到項梁的腳前。幕僚們驀然站立起來,項羽立即揮劍砍向他們。這是奇襲。
擊殺數十百人。
《史記》如此記載。
項梁抓起殷通的頭顱,並且拿起郡守的印綬,佩戴在自己身上。
從秦朝開始,郡縣官員由中央派遣,“印綬”也受到重視。春秋戰國時代,一般人甚少聽到印綬這個名詞。在秦以前,印監一般以“璽”為名,後來始皇帝規定“璽”字隻歸皇帝使用,官吏之印監遂以“印”為名,以資區別。這個情形與原本是一般人自稱所使用的“朕”字後來歸皇帝專用一樣。印是官吏身份的證明。綬是穿過印環的帶子,長度為一尺二寸,一般以係在腰際的時候居多。
項梁佩帶郡守印綬,等於是宣告“會稽郡守在此”。
由於項羽勇猛過人,眾人懾於其威勢,無人敢吭一聲。
項梁於是將舉兵之事告知民眾。由所屬郡的各縣召集的精兵達八千之多。
始皇帝將天下分為三十六郡。郡是最大的行政單位,長官為“守”。郡之下為縣,其長官稱為“令”。項梁和項羽是以郡為單位起而造反,而以縣為單位較小的造反情形也四處可見。
在江蘇省北部、徐州市的西北,現在也叫沛縣的地方。在秦代,沛縣是屬於泗水郡的。
沛縣縣令正為如何應付陳勝舉兵而日夜苦思。搞不好自己會被崛起的人民殺掉。類似的事情已頻頻發生。但縣令本身豎立叛旗,起而造反,也有遭到朝廷討伐而被殺的可能。
苦思結果,他決心起而造反,因而叫來書記蕭何和監獄官曹參等部下商量。
“造反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大人以秦朝官員身份,再怎麽登高一呼,沛縣子弟也不見得會響應跟隨的。不如在外麵召集由沛縣逃亡出去的人,然後以這批人的力量對縣城內的子弟施壓吧!”蕭何說。
“由沛縣逃亡出去的,有哪些人呢?”
“劉邦就是其中之一。據說他有一百多名手下。”曹參回答。
劉邦是率領從事驪山陵工事的工頭,他們由沛縣出發。但工人在途中陸續逃跑,結果無法前往目的地,若回沛縣則得接受處罰,因而不得不逃亡。後來,他自然而然地成了逃亡者的首領。
“對,的確有劉邦這麽一個人……可是,怎樣才能和他取得聯絡呢?”
縣令蹙著眉頭,深深嘆了一口氣。他向來就是個優柔寡斷的人。
“方法不是沒有。有一個叫樊噲的人和劉邦經常有所聯絡。大人可以派這個人為使者。”蕭何回答。
樊噲是個“屠狗”(以殺狗為業的人)。當時的人都嗜吃狗肉,賣肉的人一般以“屠狗”稱呼。蕭何知道肉販子樊噲與逃亡中的劉邦暗中互通有無,卻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未加檢舉。
“好,就叫樊噲去找劉邦吧!”
縣令難得一見地當場發布命令。不過這並不是決斷力使然,而是狗急跳牆心態的自然反應。這不是出於自我意識的行動。果然,在派樊噲以使者身份出發的第二天,縣令又開始擔憂了。
召劉邦這麽個粗人回來,這個決定對嗎?他以後會不會爬到我頭上來呢?
雖然漸趨衰微,秦王朝依然有全國性的武力組織。陳勝、吳廣隻是暫時性的奇襲成功,一旦正式戰爭時,勝利歸誰,還不能預料。倘若秦占優勢,造反的人不是都會被斬首嗎?
反覆思量後,聽到劉邦一行人即將回縣的消息,縣令突然改變日前的命令了。
“關閉城門,禁止劉邦黨徒進入縣城。倘若有人內應,格殺勿論!”
最為驚訝的是書記蕭何和監獄官曹參。受縣令之託策劃造反事宜,現在縣令卻又不想造反,這兩個人還能不大大錯愕嗎?
“這不是開玩笑的事情,搞不好連我們都會被殺掉。”
“於今之計,我們隻有逃跑。”
曹參和蕭何於是趁著黑夜,翻越城牆逃出縣城,準備投靠劉邦。除此以外,他們是沒有其他去處的。
劉邦的部下尚不滿百,這批人不是逃兵就是逃工,素質之差,任何人看了都要搖頭。連為首的劉邦都不是像樣的人物。他唯一的長處是為人豪爽和善於用人。
一身襤褸、形同盜賊的劉邦,來到緊閉著的城門前。
“喂!你們叫我回來,卻讓我吃閉門羹。這是什麽意思?”說這句話時,他還吐了一口痰。
翻越城牆的蕭何和曹參這時來到劉邦麵前。
“實在對不起,沒想到事情演變到這個地步。這都是心猿意馬的縣令惹出的,搞得我們也自身難保,還望仁兄見諒。”
蕭何和曹參輪流把事情的經過說給劉邦聽。
“好,知道啦,我並沒有責怪你們。可惡的是縣令,這傢夥……”劉邦環抱雙臂,有所思量。
不會把事情老放在心裏,也是這個人的長處之一。這是劉邦首次舉兵,而一開始他就遭遇巨大考驗,後來更嚐到敗戰滋味以及其他諸多苦境。老把事情放在心裏的人,是不可能取得天下的。徹底的“樂觀主義”,可以說是劉邦統一天下的最大原動力。
擊殺數十百人。
《史記》如此記載。
項梁抓起殷通的頭顱,並且拿起郡守的印綬,佩戴在自己身上。
從秦朝開始,郡縣官員由中央派遣,“印綬”也受到重視。春秋戰國時代,一般人甚少聽到印綬這個名詞。在秦以前,印監一般以“璽”為名,後來始皇帝規定“璽”字隻歸皇帝使用,官吏之印監遂以“印”為名,以資區別。這個情形與原本是一般人自稱所使用的“朕”字後來歸皇帝專用一樣。印是官吏身份的證明。綬是穿過印環的帶子,長度為一尺二寸,一般以係在腰際的時候居多。
項梁佩帶郡守印綬,等於是宣告“會稽郡守在此”。
由於項羽勇猛過人,眾人懾於其威勢,無人敢吭一聲。
項梁於是將舉兵之事告知民眾。由所屬郡的各縣召集的精兵達八千之多。
始皇帝將天下分為三十六郡。郡是最大的行政單位,長官為“守”。郡之下為縣,其長官稱為“令”。項梁和項羽是以郡為單位起而造反,而以縣為單位較小的造反情形也四處可見。
在江蘇省北部、徐州市的西北,現在也叫沛縣的地方。在秦代,沛縣是屬於泗水郡的。
沛縣縣令正為如何應付陳勝舉兵而日夜苦思。搞不好自己會被崛起的人民殺掉。類似的事情已頻頻發生。但縣令本身豎立叛旗,起而造反,也有遭到朝廷討伐而被殺的可能。
苦思結果,他決心起而造反,因而叫來書記蕭何和監獄官曹參等部下商量。
“造反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大人以秦朝官員身份,再怎麽登高一呼,沛縣子弟也不見得會響應跟隨的。不如在外麵召集由沛縣逃亡出去的人,然後以這批人的力量對縣城內的子弟施壓吧!”蕭何說。
“由沛縣逃亡出去的,有哪些人呢?”
“劉邦就是其中之一。據說他有一百多名手下。”曹參回答。
劉邦是率領從事驪山陵工事的工頭,他們由沛縣出發。但工人在途中陸續逃跑,結果無法前往目的地,若回沛縣則得接受處罰,因而不得不逃亡。後來,他自然而然地成了逃亡者的首領。
“對,的確有劉邦這麽一個人……可是,怎樣才能和他取得聯絡呢?”
縣令蹙著眉頭,深深嘆了一口氣。他向來就是個優柔寡斷的人。
“方法不是沒有。有一個叫樊噲的人和劉邦經常有所聯絡。大人可以派這個人為使者。”蕭何回答。
樊噲是個“屠狗”(以殺狗為業的人)。當時的人都嗜吃狗肉,賣肉的人一般以“屠狗”稱呼。蕭何知道肉販子樊噲與逃亡中的劉邦暗中互通有無,卻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未加檢舉。
“好,就叫樊噲去找劉邦吧!”
縣令難得一見地當場發布命令。不過這並不是決斷力使然,而是狗急跳牆心態的自然反應。這不是出於自我意識的行動。果然,在派樊噲以使者身份出發的第二天,縣令又開始擔憂了。
召劉邦這麽個粗人回來,這個決定對嗎?他以後會不會爬到我頭上來呢?
雖然漸趨衰微,秦王朝依然有全國性的武力組織。陳勝、吳廣隻是暫時性的奇襲成功,一旦正式戰爭時,勝利歸誰,還不能預料。倘若秦占優勢,造反的人不是都會被斬首嗎?
反覆思量後,聽到劉邦一行人即將回縣的消息,縣令突然改變日前的命令了。
“關閉城門,禁止劉邦黨徒進入縣城。倘若有人內應,格殺勿論!”
最為驚訝的是書記蕭何和監獄官曹參。受縣令之託策劃造反事宜,現在縣令卻又不想造反,這兩個人還能不大大錯愕嗎?
“這不是開玩笑的事情,搞不好連我們都會被殺掉。”
“於今之計,我們隻有逃跑。”
曹參和蕭何於是趁著黑夜,翻越城牆逃出縣城,準備投靠劉邦。除此以外,他們是沒有其他去處的。
劉邦的部下尚不滿百,這批人不是逃兵就是逃工,素質之差,任何人看了都要搖頭。連為首的劉邦都不是像樣的人物。他唯一的長處是為人豪爽和善於用人。
一身襤褸、形同盜賊的劉邦,來到緊閉著的城門前。
“喂!你們叫我回來,卻讓我吃閉門羹。這是什麽意思?”說這句話時,他還吐了一口痰。
翻越城牆的蕭何和曹參這時來到劉邦麵前。
“實在對不起,沒想到事情演變到這個地步。這都是心猿意馬的縣令惹出的,搞得我們也自身難保,還望仁兄見諒。”
蕭何和曹參輪流把事情的經過說給劉邦聽。
“好,知道啦,我並沒有責怪你們。可惡的是縣令,這傢夥……”劉邦環抱雙臂,有所思量。
不會把事情老放在心裏,也是這個人的長處之一。這是劉邦首次舉兵,而一開始他就遭遇巨大考驗,後來更嚐到敗戰滋味以及其他諸多苦境。老把事情放在心裏的人,是不可能取得天下的。徹底的“樂觀主義”,可以說是劉邦統一天下的最大原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