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宋朝麵對的主要強敵都是誰?遼國、金國、蒙古,哪一個不是在馬背上打天下的?在冷兵器時代,騎兵無異於是精良裝備,不僅能夠提高武功技能,還能夠搶占天時地利人和,而隻善於拿筆桿子的宋朝又如何能夠建立起自己的強大軍隊呢?盡管宋朝軍隊嚴重缺乏騎兵力量,但他們在這種戰術、戰略上先天不利的條件下仍然取得了足以令現代中國人自豪的成就。在長達300多年的歲月中,盡管宋軍屢戰屢敗,但仍然能經受4個遊牧民族“車輪戰”的考驗。
2.關鍵時刻失敗的北伐
盡管宋朝一直都是保持著“富而不強”的作風,但是在宋朝的歷史之中,還是出現過幾次非常重要的北伐戰爭。盡管這些戰爭大部分都以失敗告終,可是對於宋朝本身,這無疑是有長遠意義的。
最早開展北伐戰爭的,應該算是宋太祖趙匡胤。他建立了宋朝之後,就集結了自己手下的兵馬,浩浩蕩蕩地準備攻打北漢。但是在宋太祖過世之前,他都沒有完成這一夙願。緊跟著,接過北伐這根接力棒的是宋太宗趙光義。
宋太宗得位不正,很想建立不世之功以立根本。此情此景,與唐太宗弒兄殺弟後的境遇極其相似。南方割據諸國均已拔掉,北漢自然是宋太宗第一個下刀的目標。當然,這塊肉非常不好切,北漢雖是彈丸小國,其身後卻是強大的遼國。
想當初,宋太祖想要打掉北漢,也是因為遼國的插手無疾而終,那麽宋太宗又是如何拔掉這根眼中釘、肉中刺的呢?
相比於宋太祖,宋太宗手中有一個籌碼,那就是經濟上的發達。根據史料記載:
太祖別置封樁庫,嚐密謂近臣曰:“石晉割幽燕以賂契丹,使一方之人獨限外境,朕甚憫之。欲俟斯庫所蓄滿三五十萬,即遣使與契丹約,苟能歸我土地民庶,則當盡此金帛充其贖值。如曰不可,朕將散滯財,募勇士,俾圖攻取耳。”
這段話無疑表露了一個非常明顯的信息,那就是宋太祖早就已經集結了一大筆資金,可以供自己的子孫後代進行北伐,以完成他的心願。
可沒想到的是,即位的並不是宋太祖的子孫,而是他的弟弟趙光義。據說當初趙光義看到自己的皇兄有這樣一個“金帛如山”的倉庫時,還曾經有過微詞。他說:“先帝每焦心勞慮,以經費為念,何其過也!”
有了這筆經費之後,北伐似乎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情,但是宋太宗並不這樣認為。他剛剛登基,皇位還沒有坐穩,不能輕易冒險,所以他曾經問大臣曹彬說:“周世宗與本朝太祖皇帝,皆親征太原而不克,難道是因為其城池太過堅牢而不能接近嗎?”
這曹彬可不是一般的武將,他可以算得上是北宋時期的開國將領,就連“杯酒釋兵權”都沒能讓宋太祖舍掉他,足以見得他的能耐。聽到宋太宗這樣問自己,他也實話實說道:“周世宗時,大將史超在石嶺關一戰即敗,人情震恐,不得不還軍;太祖紮營於甘草地中,軍人因水土原因多得腹疾下泄,也隻得提軍而返。太原城池雖堅完,但並非想像中那樣不可攻克。”宋太宗同樣信任他,聽到曹彬這樣說,心裏就更加堅定了北伐的決心。
北宋初年,宋太祖曾經和契丹簽訂過“和平相處”的條約,所以遼國對於宋朝並沒有太多的提防之心。可是當前線來報說,宋朝的軍隊殺過來的時候,遼國的君主直接就蒙了,愣了許久才反應過來,連忙問道:“何名而伐也?”意思就是問,你今天以什麽名義來攻打我?
要說這宋太宗也是年輕氣盛,直接就回說:“河東逆命,正應興師問罪!如北朝不援,和約如故;否則,隻有兵戎相見!”
這是何等的豪言壯語!估計在宋朝這300餘年的歷史中,沒有哪一位皇帝能夠和這位宋太宗相媲美了。
就這樣,宋太宗的北伐轟轟烈烈地上演了。遼國得知宋朝出兵,馬上派出北院大王耶律奚底率兵守燕地,以南府宰相耶律沙等人率軍入援北漢。
宋朝的雲州觀察使郭進是沙場宿將,早已率軍於石嶺南扼守。遼國耶律沙率前部人馬行至白馬嶺,隔一條闊澗,正好看見宋軍嚴陣已待。耶律沙想等後軍趕至再進攻,但監軍的遼國宗室冀王耶律敵烈等人貪功,認定要趁宋軍立足未穩,馬上出擊。於是,耶律沙隻得下令遼兵進攻。
倘若在平原,人如猛虎馬如龍的遼軍精騎忽然衝鋒,肯定占盡大便宜。山地崎嶇,前麵又是一條大澗橫亙,遼兵喪失了突然發威的衝力,或下馬,或邊試水深邊前行。未等這些下半身皆濕的遼軍上岸,郭進率宋軍迎頭猛擊,大敗遼軍。耶律敵烈父子以及耶律沙的兒子均被殺死,耶律沙本人勉強逃得一命。宋軍窮追不捨,如果不是遼國南院大王耶律斜軫及時帶兵趕到,用勁弩射退宋兵,耶律沙等人也要被宋軍割去人頭。此戰克捷,各路遼軍氣沮,紛紛退軍。
北漢皇帝劉繼元看到這樣的情況也很惶恐,心想遼國還是不可靠啊,這可怎麽辦呢?於是他派密使把告急乞師信塞進蠟丸插入髮髻之中,潛出太原城向遼國方麵狂奔。半路,北漢密使為郭進逮個正著,“徇於城下,城中之氣始奪矣”。不久,北漢的駙馬都尉盧俊從代州遣人向遼國告急,可是遼國是個什麽態度呢?史書上說:“遼人敗衄之餘,不能再發兵求。”意思是說,鑑於上次的失敗,遼國不能再派兵支援了。
2.關鍵時刻失敗的北伐
盡管宋朝一直都是保持著“富而不強”的作風,但是在宋朝的歷史之中,還是出現過幾次非常重要的北伐戰爭。盡管這些戰爭大部分都以失敗告終,可是對於宋朝本身,這無疑是有長遠意義的。
最早開展北伐戰爭的,應該算是宋太祖趙匡胤。他建立了宋朝之後,就集結了自己手下的兵馬,浩浩蕩蕩地準備攻打北漢。但是在宋太祖過世之前,他都沒有完成這一夙願。緊跟著,接過北伐這根接力棒的是宋太宗趙光義。
宋太宗得位不正,很想建立不世之功以立根本。此情此景,與唐太宗弒兄殺弟後的境遇極其相似。南方割據諸國均已拔掉,北漢自然是宋太宗第一個下刀的目標。當然,這塊肉非常不好切,北漢雖是彈丸小國,其身後卻是強大的遼國。
想當初,宋太祖想要打掉北漢,也是因為遼國的插手無疾而終,那麽宋太宗又是如何拔掉這根眼中釘、肉中刺的呢?
相比於宋太祖,宋太宗手中有一個籌碼,那就是經濟上的發達。根據史料記載:
太祖別置封樁庫,嚐密謂近臣曰:“石晉割幽燕以賂契丹,使一方之人獨限外境,朕甚憫之。欲俟斯庫所蓄滿三五十萬,即遣使與契丹約,苟能歸我土地民庶,則當盡此金帛充其贖值。如曰不可,朕將散滯財,募勇士,俾圖攻取耳。”
這段話無疑表露了一個非常明顯的信息,那就是宋太祖早就已經集結了一大筆資金,可以供自己的子孫後代進行北伐,以完成他的心願。
可沒想到的是,即位的並不是宋太祖的子孫,而是他的弟弟趙光義。據說當初趙光義看到自己的皇兄有這樣一個“金帛如山”的倉庫時,還曾經有過微詞。他說:“先帝每焦心勞慮,以經費為念,何其過也!”
有了這筆經費之後,北伐似乎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情,但是宋太宗並不這樣認為。他剛剛登基,皇位還沒有坐穩,不能輕易冒險,所以他曾經問大臣曹彬說:“周世宗與本朝太祖皇帝,皆親征太原而不克,難道是因為其城池太過堅牢而不能接近嗎?”
這曹彬可不是一般的武將,他可以算得上是北宋時期的開國將領,就連“杯酒釋兵權”都沒能讓宋太祖舍掉他,足以見得他的能耐。聽到宋太宗這樣問自己,他也實話實說道:“周世宗時,大將史超在石嶺關一戰即敗,人情震恐,不得不還軍;太祖紮營於甘草地中,軍人因水土原因多得腹疾下泄,也隻得提軍而返。太原城池雖堅完,但並非想像中那樣不可攻克。”宋太宗同樣信任他,聽到曹彬這樣說,心裏就更加堅定了北伐的決心。
北宋初年,宋太祖曾經和契丹簽訂過“和平相處”的條約,所以遼國對於宋朝並沒有太多的提防之心。可是當前線來報說,宋朝的軍隊殺過來的時候,遼國的君主直接就蒙了,愣了許久才反應過來,連忙問道:“何名而伐也?”意思就是問,你今天以什麽名義來攻打我?
要說這宋太宗也是年輕氣盛,直接就回說:“河東逆命,正應興師問罪!如北朝不援,和約如故;否則,隻有兵戎相見!”
這是何等的豪言壯語!估計在宋朝這300餘年的歷史中,沒有哪一位皇帝能夠和這位宋太宗相媲美了。
就這樣,宋太宗的北伐轟轟烈烈地上演了。遼國得知宋朝出兵,馬上派出北院大王耶律奚底率兵守燕地,以南府宰相耶律沙等人率軍入援北漢。
宋朝的雲州觀察使郭進是沙場宿將,早已率軍於石嶺南扼守。遼國耶律沙率前部人馬行至白馬嶺,隔一條闊澗,正好看見宋軍嚴陣已待。耶律沙想等後軍趕至再進攻,但監軍的遼國宗室冀王耶律敵烈等人貪功,認定要趁宋軍立足未穩,馬上出擊。於是,耶律沙隻得下令遼兵進攻。
倘若在平原,人如猛虎馬如龍的遼軍精騎忽然衝鋒,肯定占盡大便宜。山地崎嶇,前麵又是一條大澗橫亙,遼兵喪失了突然發威的衝力,或下馬,或邊試水深邊前行。未等這些下半身皆濕的遼軍上岸,郭進率宋軍迎頭猛擊,大敗遼軍。耶律敵烈父子以及耶律沙的兒子均被殺死,耶律沙本人勉強逃得一命。宋軍窮追不捨,如果不是遼國南院大王耶律斜軫及時帶兵趕到,用勁弩射退宋兵,耶律沙等人也要被宋軍割去人頭。此戰克捷,各路遼軍氣沮,紛紛退軍。
北漢皇帝劉繼元看到這樣的情況也很惶恐,心想遼國還是不可靠啊,這可怎麽辦呢?於是他派密使把告急乞師信塞進蠟丸插入髮髻之中,潛出太原城向遼國方麵狂奔。半路,北漢密使為郭進逮個正著,“徇於城下,城中之氣始奪矣”。不久,北漢的駙馬都尉盧俊從代州遣人向遼國告急,可是遼國是個什麽態度呢?史書上說:“遼人敗衄之餘,不能再發兵求。”意思是說,鑑於上次的失敗,遼國不能再派兵支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