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一來,童貫又失敗了,最後沒轍了,隻能去央告金國人。他說,本來我們想自己打下“燕雲十六州”,但是我們皇上有好生之德,不忍殺傷性命,所以就麻煩你們給打一下吧。
於是金軍出兵了,在攻打遼都南京的時候,遼軍都沒抵抗就開城投降了。打下來之後,宋朝想把“燕雲十六州”要回來。金國說給錢吧,加上軍糧,總共100萬,宋朝同意成交。金人把城郭、房屋留下,金帛、子女盡數載回。
所以,宋朝收回的隻是一座座空城,人口、財物盡被金人擄走。更可怕的是,這麽一來,金國人就看明白了,原來所謂的中原大國也就隻會練一張嘴罷了。第一次15萬宋軍被1萬遼軍打得落花流水,第二次被7000遼軍追得落荒而逃,可見宋軍的戰鬥力之低下。
其實,宋朝“聯金伐遼”這個決定是非常錯誤的。當宋徽宗在朝廷下了這道聖旨之後,就有官員站出來反對。
宋將種師道就說過:“今日之事,有如盜入人家,既不能救,又從而分其寶也,毋乃不可乎?”意思是說,這件事情就如同有強盜闖進了鄰居家,我們本應該救助鄰居,現在不救也就算了,還和強盜分鄰居家的財寶,這事兒咱們不能幹。咱們應該念及宋遼百年和好,與遼一起抗金才對。
另一位大臣說得更有見地,他說:“北虜足為夷狄,然已久沾聖化,頗知禮義,百餘年間,謹守盟誓,不敢妄動者,知信義之不可渝也。”意思是說,遼雖然是夷狄,但是100多年來,已經逐漸漢化了,很懂禮義。我們前麵講過,遼的統治者說“吾修文物,彬彬不異於中華”,而且遼國皇帝鑄造佛像時,還命人在佛像後麵刻上“願世世代代生中國”的字樣。遼對於漢民族的文明是非常讚賞的,所以才“百餘年間,謹守盟誓”,其間120年都沒有跟宋打過仗。
實際上,宋與遼之所以能維持百年和好,是因為宋遼的力量趨於平衡,遼的軍事力量強,而宋的經濟、文化比較發達。另外,先前遼與宋打仗,主要目的是為了搶點錢,遼也知道自己沒有能力滅掉宋。雙方議和之後,宋每年給遼歲幣,有了白花花的銀子、亮閃閃的綢緞,遼當然不用打仗了。所以100多年間,兩國邊境上“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不識幹戈”。兩國邊境上人口增加,牛羊漫山遍野,連白頭髮的人都沒見過打仗。
那位大臣又說:“今女直剛悍善戰,茹毛飲血,殆非人類。北虜以夷狄相攻,尚不能勝。倘與之鄰,又將何求以禦之乎?”意思是說,女真人尚未開化,茹毛飲血,且又驍勇善戰,同是少數民族的遼都打不贏金。如果遼被滅,宋就與金直接相鄰,我們的戰鬥力連遼都比不上,又拿什麽來抵禦金國呢?
這位大臣的話簡直就如同預言一樣,當金國剛剛攻打下遼國,宋朝還沒有從獲得了“燕雲十六州”的喜悅中掙脫出來的時候,金國的軍隊就已經殺了過來。
4.張覺之變,金第一次圍東京
金國想要攻打宋朝,主要是看到在對抗遼國時,宋軍的腐敗無能。盡管宋朝經濟強大,但是在戰場之上,習慣了“弱肉強食”這個生存法則的金國,開始逐漸審視起自己和宋朝之間的關係。這無疑是危險的,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著,在宋朝北邊,有一個驍勇善戰的金國正虎視眈眈地盯著繁榮的大宋,你說能不危險嗎?
但是想要在剛剛簽訂完盟約之後,立刻起兵討宋,金國需要一個堂而皇之的理由。自古以來,似乎每次征戰都需要一個理由,其實何必這麽麻煩,想要惦記著人家那點財產,還需要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這不是自欺欺人嗎?不過金國很快就找到了一個理由,這個理由史稱“張覺之變”。
張覺,原本是生活在平州的駐兵軍官。金國在將“燕雲十六州”歸還給宋朝的時候,將那裏的百姓全部都帶走,強迫性遷徙。用腳趾頭想,也能猜出來,到了金國之後,這些原本屬於遼國的漢人的日子該是如何悽慘,所以當地的人民都不願意離開自己的家鄉,更不想成為金國人的奴隸。於是,在遷徙的途中,他們總是找機會伺機逃走。平州是人民遷移的必經之地,這已經是長城以南的最後一個機會,如果到了長城以北,反抗的機會更加渺茫。
這些百姓們就找到了駐守平州的張覺,向他哭訴即將到來的遭遇。看著同胞們這樣悲慘的現狀,張覺也覺得心如刀割。其實這個張覺早就知道遼國天祚皇帝的下落,更是和他有過書信往來。
在書信之中,天祚皇帝絲毫不掩飾自己準備反攻金國的野心。想那張覺在遼國的地位也不低,所以張覺認為,這是一個機會。看到眾人殷切的目光,張覺心裏想:反正也不想給金人幹了,何不放了這些百姓?
於是,一不做二不休,張覺殺了金兵金將,放了百姓,並且在眾人的鼓動下以遼國舊臣的身份打出遼國的旗號,背叛金國。
這是金國打了勝仗之後,第一個叛變自己的叛徒,為了麵子,金國也必須要將這個人捉拿歸案。
可就在這個時候,宋朝卻突然插手這件事情。按理說,張覺不管是否叛變,都和宋朝沒有任何關係。但是宋徽宗的想法卻是,這個張覺不是平州的駐守官員嗎,他想要復興遼國、攻打金國那絕對是不可能的事情;張覺現在叛金自身難保,如果大宋這時對他伸出援手,他勢必來降宋;一旦收降了張覺,平州不費吹灰之力就回歸了大宋,圓了自己的夢想,這真是難逢的好機會。
於是金軍出兵了,在攻打遼都南京的時候,遼軍都沒抵抗就開城投降了。打下來之後,宋朝想把“燕雲十六州”要回來。金國說給錢吧,加上軍糧,總共100萬,宋朝同意成交。金人把城郭、房屋留下,金帛、子女盡數載回。
所以,宋朝收回的隻是一座座空城,人口、財物盡被金人擄走。更可怕的是,這麽一來,金國人就看明白了,原來所謂的中原大國也就隻會練一張嘴罷了。第一次15萬宋軍被1萬遼軍打得落花流水,第二次被7000遼軍追得落荒而逃,可見宋軍的戰鬥力之低下。
其實,宋朝“聯金伐遼”這個決定是非常錯誤的。當宋徽宗在朝廷下了這道聖旨之後,就有官員站出來反對。
宋將種師道就說過:“今日之事,有如盜入人家,既不能救,又從而分其寶也,毋乃不可乎?”意思是說,這件事情就如同有強盜闖進了鄰居家,我們本應該救助鄰居,現在不救也就算了,還和強盜分鄰居家的財寶,這事兒咱們不能幹。咱們應該念及宋遼百年和好,與遼一起抗金才對。
另一位大臣說得更有見地,他說:“北虜足為夷狄,然已久沾聖化,頗知禮義,百餘年間,謹守盟誓,不敢妄動者,知信義之不可渝也。”意思是說,遼雖然是夷狄,但是100多年來,已經逐漸漢化了,很懂禮義。我們前麵講過,遼的統治者說“吾修文物,彬彬不異於中華”,而且遼國皇帝鑄造佛像時,還命人在佛像後麵刻上“願世世代代生中國”的字樣。遼對於漢民族的文明是非常讚賞的,所以才“百餘年間,謹守盟誓”,其間120年都沒有跟宋打過仗。
實際上,宋與遼之所以能維持百年和好,是因為宋遼的力量趨於平衡,遼的軍事力量強,而宋的經濟、文化比較發達。另外,先前遼與宋打仗,主要目的是為了搶點錢,遼也知道自己沒有能力滅掉宋。雙方議和之後,宋每年給遼歲幣,有了白花花的銀子、亮閃閃的綢緞,遼當然不用打仗了。所以100多年間,兩國邊境上“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不識幹戈”。兩國邊境上人口增加,牛羊漫山遍野,連白頭髮的人都沒見過打仗。
那位大臣又說:“今女直剛悍善戰,茹毛飲血,殆非人類。北虜以夷狄相攻,尚不能勝。倘與之鄰,又將何求以禦之乎?”意思是說,女真人尚未開化,茹毛飲血,且又驍勇善戰,同是少數民族的遼都打不贏金。如果遼被滅,宋就與金直接相鄰,我們的戰鬥力連遼都比不上,又拿什麽來抵禦金國呢?
這位大臣的話簡直就如同預言一樣,當金國剛剛攻打下遼國,宋朝還沒有從獲得了“燕雲十六州”的喜悅中掙脫出來的時候,金國的軍隊就已經殺了過來。
4.張覺之變,金第一次圍東京
金國想要攻打宋朝,主要是看到在對抗遼國時,宋軍的腐敗無能。盡管宋朝經濟強大,但是在戰場之上,習慣了“弱肉強食”這個生存法則的金國,開始逐漸審視起自己和宋朝之間的關係。這無疑是危險的,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著,在宋朝北邊,有一個驍勇善戰的金國正虎視眈眈地盯著繁榮的大宋,你說能不危險嗎?
但是想要在剛剛簽訂完盟約之後,立刻起兵討宋,金國需要一個堂而皇之的理由。自古以來,似乎每次征戰都需要一個理由,其實何必這麽麻煩,想要惦記著人家那點財產,還需要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這不是自欺欺人嗎?不過金國很快就找到了一個理由,這個理由史稱“張覺之變”。
張覺,原本是生活在平州的駐兵軍官。金國在將“燕雲十六州”歸還給宋朝的時候,將那裏的百姓全部都帶走,強迫性遷徙。用腳趾頭想,也能猜出來,到了金國之後,這些原本屬於遼國的漢人的日子該是如何悽慘,所以當地的人民都不願意離開自己的家鄉,更不想成為金國人的奴隸。於是,在遷徙的途中,他們總是找機會伺機逃走。平州是人民遷移的必經之地,這已經是長城以南的最後一個機會,如果到了長城以北,反抗的機會更加渺茫。
這些百姓們就找到了駐守平州的張覺,向他哭訴即將到來的遭遇。看著同胞們這樣悲慘的現狀,張覺也覺得心如刀割。其實這個張覺早就知道遼國天祚皇帝的下落,更是和他有過書信往來。
在書信之中,天祚皇帝絲毫不掩飾自己準備反攻金國的野心。想那張覺在遼國的地位也不低,所以張覺認為,這是一個機會。看到眾人殷切的目光,張覺心裏想:反正也不想給金人幹了,何不放了這些百姓?
於是,一不做二不休,張覺殺了金兵金將,放了百姓,並且在眾人的鼓動下以遼國舊臣的身份打出遼國的旗號,背叛金國。
這是金國打了勝仗之後,第一個叛變自己的叛徒,為了麵子,金國也必須要將這個人捉拿歸案。
可就在這個時候,宋朝卻突然插手這件事情。按理說,張覺不管是否叛變,都和宋朝沒有任何關係。但是宋徽宗的想法卻是,這個張覺不是平州的駐守官員嗎,他想要復興遼國、攻打金國那絕對是不可能的事情;張覺現在叛金自身難保,如果大宋這時對他伸出援手,他勢必來降宋;一旦收降了張覺,平州不費吹灰之力就回歸了大宋,圓了自己的夢想,這真是難逢的好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