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的汴梁與李唐的長安或者洛陽相比,是一個更接近生活,而遠離耕戰的城市,它獨特的風華詮釋中國徹底從封建門閥統治的時代走出,市民成為了城市的主角。可惜早期的事物往往絢爛而無法自我節製,形成了某種程度上的淫靡泛濫,更不幸的是碰上了遊牧人周期性的強力崛起。不過,這個時代似乎與現在的我們有著更多也更貼近的共通。


    英國著名經濟學家安格斯·麥迪森在《中國經濟的長遠未來》中認為:


    中國從漢到唐,人均產值均保持在這一水平上。宋代是一個發展的高峰,人均產值增長了1/3。從11世紀到14世紀,極有可能又降了下來。假定歐洲和中國公元1世紀時經濟發展水平相近,到了宋朝時,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歐洲已大大落後於中國的水平了……


    黃仁宇在他的名著《中國大歷史》中也說:


    公元960年宋代興起,中國好像進入了現代,一種物質文化由此展開。貨幣之流通,較前普及。火藥之發明,火焰器之使用,航海用之指南針,天文時鍾,鼓風爐,水力紡織機,船隻使用不漏水艙壁等,都於宋代出現。


    根據史料記載,一個在城門口守城的士兵亦穿“絲履”,普通城市平民的生活好過當時歐洲一般的封建主。而在《南宋館閣錄》中的記載,更是讓人們見識到了宋朝的繁榮,據說南宋官員的辦公室裏還設立澡堂:


    國史日曆所在道山堂之東,北一間為澡圊、過道……內設澡室並手巾、水盆,後為圊。儀鸞司掌灑掃,廁板不得汙穢,淨紙不得狼藉,水盆不得停滓,手巾不得積垢,平地不得濕爛。


    很多人都喜歡看《水滸傳》,那我們不妨也來說說《水滸傳》之中的百姓生活。關於武大郎和潘金蓮之間的那些往事,被各種影視作品一而再再而三的演繹。大家的目光都停留在潘金蓮的美貌、西門慶的風流倜儻,以及武鬆的男子氣概上,但是我們卻都忽略了這樣一個細節:武大郎隻是一個街頭上賣炊餅的販夫走卒,甚至連一個專門的店鋪都買不起,可是他家中的生活水平又是什麽樣呢?他們有一套屬於自己的庭院,雖然不大,但也相當於現在一個小型的四合院了。武大郎在外麵賣餅,潘金蓮在家裏主持家務,整天還會擺弄那些化妝品,時不時地就要添些衣服。她原先是丫鬟出身,相信也是心靈手巧,女紅絕不在話下,可是她卻從來都沒有靠著女紅幫補家用,這就說明武大郎賣炊餅所得的銀兩足夠他們的日常開銷。在現如今這個社會,這樣的消費水平恐怕也很難達到吧。


    7.以銀養兵,天下無賊


    都說宋朝軍隊孱弱,但是我們不能隻看其一、不聞其二,在中國古代史中,宋朝是唯一一個長期堅持募兵製的王朝。


    何為募兵製?說白了就是自願來當兵,並不會強製執行。


    不論禁兵、廂兵,還是南宋的屯駐大軍等,朝廷一般都採用招募的辦法,不過在災年之中,也會招募一些流民和饑民當兵,這是宋朝的一項傳統國策。


    宋朝的軍兵,都有自己的俸祿,隻不過俸祿是按照軍銜的高低來發放,軍士的正俸一般包括料錢、月糧和春、冬衣。此外,還有郊祀賞賜、特支錢、雪寒錢、柴炭錢、銀鞋錢、薪水錢,因立戰功等原因而頒發的軍賞,往沿邊或外地出戍時發放領取錢米的口券,此類固定性或臨時性的補助,名目繁多,難以悉數。


    當一個地區遭遇了自然災害,朝廷除了派去賑災的官員之外,往往還會到那個地方去徵兵,對象無外乎就是那些身強體壯的災民。眼看著親人故去、家園被毀,自己下頓飯還不知道能不能吃飽,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去當兵實在是個非常好的辦法。


    這種做法,不僅對災民有利,對朝廷同樣有利。史書上記載著這樣一句話:“每募一人,朝廷即多一兵,而山野則少一賊。”


    前文中我們已經提到過了,中國古代很多起農民起義的根本原因,並不是說朝廷有多麽黑暗,皇帝有多麽昏庸,這些和他們這樣的平頭百姓沒有半點關係,和他們真正有關係的,就是他們能不能吃飽飯。


    在宋朝,即便是遇到了災害,不要緊,有人給你飯吃;如果你認為自己是個有能力的人,好,歡迎你來當兵,我們給你銀子作為俸祿。試問,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哪個傻瓜還願意將腦袋別在腰上,去過那種刀頭舔血的日子?哪個傻瓜願意去觸犯法律,過著不見天日的生活?


    當然,這種募兵製也有一個弊端,且聽我細細道來。


    徵兵的過程之中,肯定要有一些標準。宋太祖趙匡胤最早將強壯的軍士選充“徵兵的模子”,分送各地,用做招募的標兵。後又改置“等長杖”,按身長尺寸招兵,各種番號的禁兵、廂兵等,身長標準也各有等差。招募好的士兵,基本上都會在手臂上刺上一個號碼,或者是某個軍隊的專屬logo,用來防止士兵逃跑。完成了刺字工作之後,恭喜你,你就成為了大宋軍隊中的一員,可以去財務處領取你的“獎品”——軍人的統一著裝和俸祿。


    趙匡胤定下來了很多標準,但是在徵兵的實際過程之中,能夠落實的卻著實不多,尤其是在災區,這種標準簡直就成了擺設。災民們的想法非常簡單,進了軍隊,不管今後混到什麽分兒上,最起碼還是會管飽飯的,即便是上了戰場戰死了,那也是很久以後的事情。基於這種思想,很多不夠標準的災民也都爭先恐後地加入了報名的隊伍,而負責徵兵的官員當然也知道他們的想法,可是又能怎麽辦呢?不能眼睜睜看著他們都餓死吧?唉,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吧。就這樣,有一部分根本就不符合標準的災民也成為了軍隊的一員。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假如這不是宋朝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陳驍黎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陳驍黎並收藏假如這不是宋朝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