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光哭管什麽用呢,莫斯科不相信眼淚,大明朝也同樣不相信,正德皇帝派司禮監宦官去內閣和這些文人們商量。最開始,正德皇帝打算擺個低姿態,說自己已經思前想後想了許久,知道這件事情不能就這樣耗著,要不這樣吧,朕把這幾名讓你們恨得牙根癢癢的宦官流放到南京去,他們不在朕的身邊了,你們也就放心了。
對於一個皇帝來說,能夠放下自己的姿態來,實屬不易,如果此時文官集團能夠揣摩出皇帝的心思,或許這次的君臣鬥就能夠真的勝利。然而歷史就是這樣,機會稍縱即逝。
文官集團並不滿足於將劉瑾等人流放,而是要處以死刑,大學士劉建大哭著喊道:“先帝臨崩,執老臣手,囑付大事,今陵土未幹,遂使宦豎弄權,敗壞國事,臣若死,何麵目見先帝?”
正德皇帝一聽這個話,心裏頓時有股無名怒火,好你個劉建,平日裏你們總對朕說這個說那個,稍有點差池,動不動就拿先帝爺出來壓我。本來還擺著低姿態的他突然間又推翻了流放的說法,來了個緩兵之計,先表揚了一下這些士大夫心懷天下的愛國之心,然後又說自己從小就很孤獨,幸好有這幾個小太監們陪著我,沒有功勞也有苦勞,我不太忍心要他們性命,這件事情還是從長計議吧。
一句“從長計議”就等於給了劉瑾機會,趁著半夜,劉瑾也跑到了皇上的寢宮中,跪在地上大哭,說自己這麽長時間如何為皇帝鞠躬盡瘁,就差死而後已了,如果皇上您讓我死,我絕無二話,可是那個文官集團擺明了要誣陷我,想置我於死地,他們是嫉妒,嫉妒皇帝您對我好!這就是所謂的倒打一耙,很快,那些彈劾劉瑾的士大夫們,除了李東陽之外,其餘的全都被迫辭去官職。
文官集團的話語權,不僅讓皇帝們感到束縛,其他的官員同樣如此,如果說某位官員所做所謂有悖於倫理道德,或者是做過徇私舞弊的事件,隻要被文官集團抓住了把柄,那就是兩個字——彈劾,這也相當於現如今的監督管理機構。
和其他朝代相比較,明朝的政治格局在當時是非常先進的,內閣、宦官、皇權三者之間相互製約,而內閣的權力和皇帝的權力也在你爭我奪之間發生著微妙的變化,自成一體的文官集團則擔任起監督的責任,更接近民主意願。這樣先進的政治體製最終卻又回到了清朝那種皇權集中製上麵,這才是歷史的倒退。
5.繁榮的經濟貿易
明朝的經濟繁榮,在中國古代史中,也達到了繼宋朝之後的又一巔峰,在這個時期,中國首次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商業、手工業的發展迅速,盡管明朝的“禁海令”是頒布了又廢止,廢止了又頒布,如此循環往復,但是海上貿易卻仍然非常活躍,這些都促進了明朝的經濟發展。
和每一個朝代一樣,朝代的更替,總是少不了戰亂、天災、人口銳減等問題,這些都嚴重影響了國家的經濟命脈,尤其是在以農業為主的封建社會。所以對於一個歷史上嶄新的朝代來說,在最開始的時候,如何能夠讓百姓們迅速富裕起來,這是一個值得開國之君深思的問題。
明朝是幸運的,因為這個朝代的開國之君是真正從底層爬上來的人物,他經歷過所有農民都經歷過的最悲慘的事情,也深刻知道底層人民心中最迫切的願望,其實說起來很簡單,那就是要吃飽。
這一點,朱元璋深有體會,如果在當初他們一家人都能夠吃飽飯,那麽他的親人就不會在一個月之內相繼被餓死,他也依舊過著快樂而滿足的生活。雖然說現如今他登上了政治權力的頂點,可是這其中的危險係數他再清楚不過了。如果不是因為過不下去了,他又怎麽可能會加入到起義軍的隊伍當中呢?反過來想,隻要能夠讓人民吃飽飯,各個朝代的最大克星——農民起義就根本不會發生。
所以朱元璋剛剛登上皇位之後,他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天下百姓的吃飯問題。他太知道飢餓所引發的動盪,所以就實行了獎勵墾荒、輕徭薄賦、鼓勵種植經濟作物、提高手工工匠身份等經濟政策的調整改革。
自古以來,農民階級是人數最多、社會地位最底層的人群,他們對於生活的要求並不高,隻要有飯吃、有衣穿、有屋住,他們便是一個國家最為穩定的階層。經過了常年戰亂的他們,最渴望的無外乎是能夠過上平穩的日子,所以朱元璋的這條政策有著非常廣泛的群眾基礎。
當時,明太祖告誡各地官吏:“天下初定,百姓財力睏乏,好比小鳥不可拔羽,新樹不可搖根。”也正是這樣的休養生息的農業政策讓明朝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從戰爭創傷走出來,並且在明太祖統治的後期,農業生產得到恢復和發展,開墾的耕地數量也迅速增多。
可以說,如果沒有朱元璋,明成祖朱棣很難完成永樂盛世這樣的輝煌,其實朱棣更像是個政治家、軍事家,但是絕非是一個很好的經濟學者,甚至可在某種程度上有些“敗家子”的色彩——鄭和下西洋、五次北伐蒙古,這些都是燒錢的事情,以至於鄭和第七次下西洋之後,明朝的經濟脈絡受到嚴重損傷。
在明成祖朱棣之後,明朝的農業一直處於平穩,但是並沒有太大的發展,直到上天賜給了明朝一個首輔,被稱做“大明第一首輔”的張居正,在他的改革之下,明朝的農業得到了迅速發展。
對於一個皇帝來說,能夠放下自己的姿態來,實屬不易,如果此時文官集團能夠揣摩出皇帝的心思,或許這次的君臣鬥就能夠真的勝利。然而歷史就是這樣,機會稍縱即逝。
文官集團並不滿足於將劉瑾等人流放,而是要處以死刑,大學士劉建大哭著喊道:“先帝臨崩,執老臣手,囑付大事,今陵土未幹,遂使宦豎弄權,敗壞國事,臣若死,何麵目見先帝?”
正德皇帝一聽這個話,心裏頓時有股無名怒火,好你個劉建,平日裏你們總對朕說這個說那個,稍有點差池,動不動就拿先帝爺出來壓我。本來還擺著低姿態的他突然間又推翻了流放的說法,來了個緩兵之計,先表揚了一下這些士大夫心懷天下的愛國之心,然後又說自己從小就很孤獨,幸好有這幾個小太監們陪著我,沒有功勞也有苦勞,我不太忍心要他們性命,這件事情還是從長計議吧。
一句“從長計議”就等於給了劉瑾機會,趁著半夜,劉瑾也跑到了皇上的寢宮中,跪在地上大哭,說自己這麽長時間如何為皇帝鞠躬盡瘁,就差死而後已了,如果皇上您讓我死,我絕無二話,可是那個文官集團擺明了要誣陷我,想置我於死地,他們是嫉妒,嫉妒皇帝您對我好!這就是所謂的倒打一耙,很快,那些彈劾劉瑾的士大夫們,除了李東陽之外,其餘的全都被迫辭去官職。
文官集團的話語權,不僅讓皇帝們感到束縛,其他的官員同樣如此,如果說某位官員所做所謂有悖於倫理道德,或者是做過徇私舞弊的事件,隻要被文官集團抓住了把柄,那就是兩個字——彈劾,這也相當於現如今的監督管理機構。
和其他朝代相比較,明朝的政治格局在當時是非常先進的,內閣、宦官、皇權三者之間相互製約,而內閣的權力和皇帝的權力也在你爭我奪之間發生著微妙的變化,自成一體的文官集團則擔任起監督的責任,更接近民主意願。這樣先進的政治體製最終卻又回到了清朝那種皇權集中製上麵,這才是歷史的倒退。
5.繁榮的經濟貿易
明朝的經濟繁榮,在中國古代史中,也達到了繼宋朝之後的又一巔峰,在這個時期,中國首次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商業、手工業的發展迅速,盡管明朝的“禁海令”是頒布了又廢止,廢止了又頒布,如此循環往復,但是海上貿易卻仍然非常活躍,這些都促進了明朝的經濟發展。
和每一個朝代一樣,朝代的更替,總是少不了戰亂、天災、人口銳減等問題,這些都嚴重影響了國家的經濟命脈,尤其是在以農業為主的封建社會。所以對於一個歷史上嶄新的朝代來說,在最開始的時候,如何能夠讓百姓們迅速富裕起來,這是一個值得開國之君深思的問題。
明朝是幸運的,因為這個朝代的開國之君是真正從底層爬上來的人物,他經歷過所有農民都經歷過的最悲慘的事情,也深刻知道底層人民心中最迫切的願望,其實說起來很簡單,那就是要吃飽。
這一點,朱元璋深有體會,如果在當初他們一家人都能夠吃飽飯,那麽他的親人就不會在一個月之內相繼被餓死,他也依舊過著快樂而滿足的生活。雖然說現如今他登上了政治權力的頂點,可是這其中的危險係數他再清楚不過了。如果不是因為過不下去了,他又怎麽可能會加入到起義軍的隊伍當中呢?反過來想,隻要能夠讓人民吃飽飯,各個朝代的最大克星——農民起義就根本不會發生。
所以朱元璋剛剛登上皇位之後,他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天下百姓的吃飯問題。他太知道飢餓所引發的動盪,所以就實行了獎勵墾荒、輕徭薄賦、鼓勵種植經濟作物、提高手工工匠身份等經濟政策的調整改革。
自古以來,農民階級是人數最多、社會地位最底層的人群,他們對於生活的要求並不高,隻要有飯吃、有衣穿、有屋住,他們便是一個國家最為穩定的階層。經過了常年戰亂的他們,最渴望的無外乎是能夠過上平穩的日子,所以朱元璋的這條政策有著非常廣泛的群眾基礎。
當時,明太祖告誡各地官吏:“天下初定,百姓財力睏乏,好比小鳥不可拔羽,新樹不可搖根。”也正是這樣的休養生息的農業政策讓明朝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從戰爭創傷走出來,並且在明太祖統治的後期,農業生產得到恢復和發展,開墾的耕地數量也迅速增多。
可以說,如果沒有朱元璋,明成祖朱棣很難完成永樂盛世這樣的輝煌,其實朱棣更像是個政治家、軍事家,但是絕非是一個很好的經濟學者,甚至可在某種程度上有些“敗家子”的色彩——鄭和下西洋、五次北伐蒙古,這些都是燒錢的事情,以至於鄭和第七次下西洋之後,明朝的經濟脈絡受到嚴重損傷。
在明成祖朱棣之後,明朝的農業一直處於平穩,但是並沒有太大的發展,直到上天賜給了明朝一個首輔,被稱做“大明第一首輔”的張居正,在他的改革之下,明朝的農業得到了迅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