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一個絕對強勢的姿態,這是明朝留給後人最標準的解讀,這是中國歷史上漢人統治的最後一個朝代,也是最後一個領先於西方國家的朝代。
經濟上,明朝中後期的海上貿易將全世界的一半白銀囊入懷中,這是到了清朝根本不敢想像的事情,可是在人們認為的政治黑暗腐朽的明朝後期卻做到了這一點。
政治上,明朝出現了一個宦官、內閣、皇帝三個政治核心相互製約、相互影響的現象,這似乎很像是資本主義國家的“三權分立”,而內閣對皇權的限製更像是“君主立憲製”的萌芽。
軍事上,明朝廣泛應用現代兵器,比如火槍、火炮,這在以冷兵器馳騁疆場的古代十分罕見,而明太祖朱元璋建立的槍炮精銳部隊——神機營,更是領先於西班牙火槍兵整整一個世紀。
更讓人感到欽佩的是,這是史上比較有氣節的一個朝代,無漢唐之和親,無兩宋之歲幣,更沒有那些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
的確,明朝的皇帝荒唐的很多,昏庸好色的正德皇帝、一心追求長生不老術的嘉靖皇帝、長達數十年時間不上朝的萬曆皇帝……可是即便如此,明朝的皇帝卻沒有一個做出有辱氣節的事情。
可以這樣說,明朝的歷史軌跡之中出現過太多偶然和突發事件,“靖難之役”也在其中。
按照明太祖朱元璋的想法,他將皇位傳給了自己的孫子朱允炆,由他守在國都應天府,也就是現在的南京。熟悉明朝歷史的人都知道,明惠帝朱允炆雖然是個很有想法的皇帝,但是性格比較軟弱,如果沒有發生“靖難之役”,如果明惠帝削藩成功,將皇權集中到他身上,那麽又會變成怎樣呢?
我們做一個合理的想像,明朝的開國之君朱元璋是一個雷厲風行的皇帝,而繼位的則是性格較為軟弱的朱允炆,他無法像自己的祖父那樣創造出一個新的輝煌時期,至多也就是能夠平穩地過渡、享受著朱元璋創造的光環。
朱棣發動了“靖難之役”,從自己的侄子手中,奪得了他夢寐以求的玉璽,成為了明朝非常重要的一個轉折點,最主要的是他提出了“遷都北京”,這對於整個明朝、乃至明朝之後的朝代都有至關重要的影響。
想當初,朱元璋決定定都在南京,心裏也是一百八十個不樂意,因為最開始的時候,他很想將首都定在自己的老家臨濠,也就是今天的安徽鳳陽,或許這是朱元璋內心中渴望衣錦還鄉、榮歸故裏的小農意識在作怪,並沒有真的從大局著想。
朱元璋身邊有一位大臣叫做劉基,此人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就連朱元璋都曾經多次稱他為“吾之子房也”。劉邦的謀士張良字子房,所以後代君主一般都把自己身邊最得力、最信任的謀士比喻成劉邦身邊的張子房,而朱元璋的這句話無疑是對劉基的最大肯定。
對於朱元璋想定都在臨濠,劉基是極力勸說,這才讓朱元璋決定定都在南京,但是在這個生性多疑的皇帝心中,定都南京讓他內心始終都感到惶惶不安,後來甚至是在朝廷上提出了幾個遷都的地址,分別是鳳陽、關中、洛陽、開封和北京。其中,關中,也就是陝西境內是朱元璋最心儀的地方,視之為中國都城最佳之處。因為關中是中國最典型的以西安為代表的黃河流域都城文化所在地,也是中華民族的興起之鄉,炎帝、黃帝曾族居於此。
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就派太子朱標到陝西境內出差,目的就是考察一下將關中作為明朝的國都有何優勢、劣勢,《明史·興宗傳》專門記錄了這件事:“(洪武)二十四年八月,敕太子巡撫陝西……比還,獻陝西地圖,遂病。病中上言經略建都事,明年四月丙子薨。”
朱元璋沒有想到的是,朱標這一次出差公幹,竟然能夠送掉了性命,對於一個父親來說,沒有什麽比“白髮人送黑髮人”更心痛了,朱元璋也不例外,所以在此之後,他絕口不提遷都之事。
朱棣的遷都北京,一直也是他政治生涯的一個爭論點,甚至有很多人都認為此舉正說明了朱棣的心虛,其實不然,“遷都”這件事情最先提出的是他的父親朱元璋。關於朱棣決定遷都的原因有二:一是朱棣在成為皇帝之前,就駐守在燕京,也就是現在的北京城,所以他對那裏的一草一木都非常熟悉,更適應那裏的生活;其二便是我們熟悉的“天子守國門”,皇帝出現在一個國家的邊防線上,那麽對於國家的軍事防守起到的作用是不容小視的。
或許有人認為,“天子守國門”其實大可不必,但實則不然,在公元1403 年,朱棣剛剛登上皇位不久,明朝的老對頭蒙古就派兵攻打了遼東地區。當時駐守在遼東地區的主將叫做沈永,如果按照曹雪芹給《紅樓夢》中取名字的諧音法來看,這個沈永還真得“慎用”啊。
麵對強悍的蒙古騎兵,沈永完全慌了手腳,根本就不敢率兵出擊,隻是鎖在自己的府邸之中做縮頭烏龜,蒙古騎兵隻是為了搶奪一些財物,等他們走後,沈永因為害怕皇帝的責罰,根本就不敢報告此事。
紙終究是包不住火的,很快,朱棣就聽說了這件事情,非常生氣。皇帝一生氣,官員就倒黴,這不,當朱棣聽說了這件事情之後,就召集文武百官們,開會!
經濟上,明朝中後期的海上貿易將全世界的一半白銀囊入懷中,這是到了清朝根本不敢想像的事情,可是在人們認為的政治黑暗腐朽的明朝後期卻做到了這一點。
政治上,明朝出現了一個宦官、內閣、皇帝三個政治核心相互製約、相互影響的現象,這似乎很像是資本主義國家的“三權分立”,而內閣對皇權的限製更像是“君主立憲製”的萌芽。
軍事上,明朝廣泛應用現代兵器,比如火槍、火炮,這在以冷兵器馳騁疆場的古代十分罕見,而明太祖朱元璋建立的槍炮精銳部隊——神機營,更是領先於西班牙火槍兵整整一個世紀。
更讓人感到欽佩的是,這是史上比較有氣節的一個朝代,無漢唐之和親,無兩宋之歲幣,更沒有那些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
的確,明朝的皇帝荒唐的很多,昏庸好色的正德皇帝、一心追求長生不老術的嘉靖皇帝、長達數十年時間不上朝的萬曆皇帝……可是即便如此,明朝的皇帝卻沒有一個做出有辱氣節的事情。
可以這樣說,明朝的歷史軌跡之中出現過太多偶然和突發事件,“靖難之役”也在其中。
按照明太祖朱元璋的想法,他將皇位傳給了自己的孫子朱允炆,由他守在國都應天府,也就是現在的南京。熟悉明朝歷史的人都知道,明惠帝朱允炆雖然是個很有想法的皇帝,但是性格比較軟弱,如果沒有發生“靖難之役”,如果明惠帝削藩成功,將皇權集中到他身上,那麽又會變成怎樣呢?
我們做一個合理的想像,明朝的開國之君朱元璋是一個雷厲風行的皇帝,而繼位的則是性格較為軟弱的朱允炆,他無法像自己的祖父那樣創造出一個新的輝煌時期,至多也就是能夠平穩地過渡、享受著朱元璋創造的光環。
朱棣發動了“靖難之役”,從自己的侄子手中,奪得了他夢寐以求的玉璽,成為了明朝非常重要的一個轉折點,最主要的是他提出了“遷都北京”,這對於整個明朝、乃至明朝之後的朝代都有至關重要的影響。
想當初,朱元璋決定定都在南京,心裏也是一百八十個不樂意,因為最開始的時候,他很想將首都定在自己的老家臨濠,也就是今天的安徽鳳陽,或許這是朱元璋內心中渴望衣錦還鄉、榮歸故裏的小農意識在作怪,並沒有真的從大局著想。
朱元璋身邊有一位大臣叫做劉基,此人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就連朱元璋都曾經多次稱他為“吾之子房也”。劉邦的謀士張良字子房,所以後代君主一般都把自己身邊最得力、最信任的謀士比喻成劉邦身邊的張子房,而朱元璋的這句話無疑是對劉基的最大肯定。
對於朱元璋想定都在臨濠,劉基是極力勸說,這才讓朱元璋決定定都在南京,但是在這個生性多疑的皇帝心中,定都南京讓他內心始終都感到惶惶不安,後來甚至是在朝廷上提出了幾個遷都的地址,分別是鳳陽、關中、洛陽、開封和北京。其中,關中,也就是陝西境內是朱元璋最心儀的地方,視之為中國都城最佳之處。因為關中是中國最典型的以西安為代表的黃河流域都城文化所在地,也是中華民族的興起之鄉,炎帝、黃帝曾族居於此。
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就派太子朱標到陝西境內出差,目的就是考察一下將關中作為明朝的國都有何優勢、劣勢,《明史·興宗傳》專門記錄了這件事:“(洪武)二十四年八月,敕太子巡撫陝西……比還,獻陝西地圖,遂病。病中上言經略建都事,明年四月丙子薨。”
朱元璋沒有想到的是,朱標這一次出差公幹,竟然能夠送掉了性命,對於一個父親來說,沒有什麽比“白髮人送黑髮人”更心痛了,朱元璋也不例外,所以在此之後,他絕口不提遷都之事。
朱棣的遷都北京,一直也是他政治生涯的一個爭論點,甚至有很多人都認為此舉正說明了朱棣的心虛,其實不然,“遷都”這件事情最先提出的是他的父親朱元璋。關於朱棣決定遷都的原因有二:一是朱棣在成為皇帝之前,就駐守在燕京,也就是現在的北京城,所以他對那裏的一草一木都非常熟悉,更適應那裏的生活;其二便是我們熟悉的“天子守國門”,皇帝出現在一個國家的邊防線上,那麽對於國家的軍事防守起到的作用是不容小視的。
或許有人認為,“天子守國門”其實大可不必,但實則不然,在公元1403 年,朱棣剛剛登上皇位不久,明朝的老對頭蒙古就派兵攻打了遼東地區。當時駐守在遼東地區的主將叫做沈永,如果按照曹雪芹給《紅樓夢》中取名字的諧音法來看,這個沈永還真得“慎用”啊。
麵對強悍的蒙古騎兵,沈永完全慌了手腳,根本就不敢率兵出擊,隻是鎖在自己的府邸之中做縮頭烏龜,蒙古騎兵隻是為了搶奪一些財物,等他們走後,沈永因為害怕皇帝的責罰,根本就不敢報告此事。
紙終究是包不住火的,很快,朱棣就聽說了這件事情,非常生氣。皇帝一生氣,官員就倒黴,這不,當朱棣聽說了這件事情之後,就召集文武百官們,開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