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看來,用法治國,可以將大權集中到君王手裏,用法治對人民進行管教,卻無法造福於民,用法過度,就會使統治者走向極端,這就會帶來不可調和的階級矛盾。用道家思想治國的話,個人的道德修為自然會提高不少,但是人人都與世無爭,社會的進步從哪裏來呢?用墨家思想治國,整個社會想來會變得更加公平公正,人人都必須勞動,隻要肯幹,誰都有機會做官,甚至連王位都可以憑能力去爭取,可是,這樣一來,豈不是天下大亂,永無寧日?


    所以說,單憑任何一家的思想治理天下,都無法使龐大的國家穩固地發展下去。最好的辦法,就是採用兩種或者三種思想,其一可以約束人的道德修養,其二可以約束帝王對天下蒼生的責任,其三可以約束百姓的行為,為社會帶來安寧。如何選擇,根據是什麽呢?那還得從“人”下手。如果人性都是善良的,那麽隻需要帝王能夠善待他們就夠了;如果人本性就是惡的,那麽就必須採取強硬的約束來防止他們作亂。而人性善惡自古至今尚無定論,所以,我們都認同告子的“人性無善惡”論,用辯證法的觀點來看,無善惡即有善惡,那麽要管理有善有惡的人民,就得採取兩手政策,一手抓“法治”,一手抓“仁義”,甚至可以再加一種,讓人民可以在法律允許的範圍內,完善自己的修為。


    秦國的滅亡暴露了秦法的負麵作用,但是,在秦朝以後的朝代裏,卻沒有哪個朝代完全摒棄法家思想來治理天下的。漢初儒者陸賈在漢武帝劉徹即位時,談到關於治天下的方式“居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之乎”,天下可以憑武力取得,但是要治理起來,憑武力是不行的。他提出“逆取順守,文武並用”的統治方略,倡導儒學,“行仁義,法先聖”,同時輔以黃老“無為而治”。我們看到,這些治理天下的本事,是陸賈從秦始皇身上學來的。


    從春秋戰國的亂世到秦朝的統一,是禮治社會向法治社會的過渡,確切地說,秦朝是人治統治的時代,還不是完全意義上的法治。但是,這確是中國發展史上的進步,有法可依是任何其他治國策略的前提,沒有法律的約束,隻憑道德約束來治理天下,那是空話;但是把其他治國理念淩駕於法律的威嚴之上,那也是歷史的倒退。哪怕是在民主法治的今天,我們也必須堅持公平公正的法治精神在先,才能讓社會在穩步中發展。


    這與得天下的過程相比,治天下更是任重而道遠。


    4.焚書坑儒,薪盡火傳


    秦始皇在政治、經濟上實行的改革,並不是一帆風順的。還在統一之初,就在要不要分封諸子為王的問題上發生了一場爭論。以丞相王綰為首的一批官吏,請求秦始皇將諸子分封於占領不久的燕、齊、楚故地為王,認為這樣有利於鞏固秦的統治。但廷尉李斯則堅持反對態度。他認為,春秋戰國諸侯之所以紛爭,完全是西周分封製造成的惡果。隻有廢除分封製,才可免除禍亂。秦始皇採納了李斯的意見,認為立封國,就是樹敵兵,於是在全國確立了郡縣製。


    事隔八年之後,到始皇三十四年,在秦始皇於鹹陽宮舉行的宮廷大宴上,又發生了一場師古還是師今的爭論。焚書之舉正是由此引發的。在宴會上,僕射周青臣,麵諛秦始皇,吹捧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博士淳於越針對周青臣的諛詞提出了恢復分封製的主張。他說:“臣聞殷周之王千餘歲,封子弟功臣,自為輔枝。今陛下有海內,而子弟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無輔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今青臣又麵諛,以重陛下之過,非忠臣。”秦始皇聽後不動聲色,把淳於越的建議交給群臣討論。丞相李斯明確表示不同意淳於越的觀點。他反駁說:“三代之爭,何可法也?儒生不師今而學古,道古以害今,如不加以禁止,則主勢降乎上,黨與成乎下,統一可能遭到破壞。”為了辨黑白而定一尊,樹立君權的絕對權威,李斯提出:非秦史書皆燒之,其他先秦古籍隻在朝廷收藏,民間不許收藏。還針對焚書提出三條建議:一、除《秦紀》醫藥、卜筮、農家經典、諸子和其他歷史古籍,一律限期交官府銷毀。令下三十日後不交的,處以鯨刑並罰苦役四年;二、談論《詩》《書》者處死,以古非今者滅族,官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三,有願習法令者,以吏為師。秦始皇採納了李斯的建議,下達《焚書令》。此令頒布後,全國到處是焚書的濃煙烈火,許多有學術有價值的書籍遭到了空前的浩劫。不到三十天時間,中國秦代以前的古典文獻,都化為灰燼。留下來的隻有皇家圖書館內的一套藏書。


    在焚書的第二年,又發生了坑儒事件。坑儒不是焚書的直接繼續,而是由於一些方士、儒生誹謗秦始皇引起的。秦始皇在攫取到巨大權力和享受到榮華富貴之後,十分怕死。在統一中國之後,他異想天開地要尋求長生不死藥。方士侯生等人迎合其需要,答應為秦始皇找到這種藥。按照秦律謊言不能兌現,或者所獻之藥無效驗者,要處以死刑。侯生自知弄不到長生不死藥,不但逃之夭夭,而且誹謗秦始皇天性剛愎自用,專任獄吏,事情無論大小,都由他一人決斷,貪於權勢等等。秦始皇聽後,盛怒不可抑止,以妖言以亂黔首的罪名,下令進行追查,並親自圈定四百六十餘人活埋於鹹陽。這即是歷史上所說的坑儒事件。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假如這不是先秦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陳驍黎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陳驍黎並收藏假如這不是先秦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