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認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統治宇宙中一切運動的法則。“道”也是中國古代哲學的重要範疇,用以說明世界的本原、本體、規律或原理。老子論“道”是當時思辨哲學的最高成果。他不僅對世界的本原作出了“道”的最高抽象,而且對“道”的運動規律作出了最高概括。在老子以前,人們對生成萬物的根源隻推論到天,至於天還有沒有根源,沒有觸及到。到了老子,才開始推求天的根源,並提出“道”。他認為,天地萬物都由道而生。


    《老子》中的“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最為直接地體現了老子對於人生境界的深度探索和處世哲學的最高智慧。意思是說:不顯示自己,不自以為是,因而更顯耀突出;不誇耀自己,因而有功績;不自以為賢能,因而受到尊重;隻有不與人相爭,世界上沒有人能和他相爭。“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正是道家“守柔克剛”、“清靜無為”的最好解釋。“不爭”是一種人生境界,而不是行為方式,是一種比盲目的“爭”更高級的理解方式。人類社會的一切與“爭”有關的活動首先出於人類對於爭奪對象的感性認識,進而做出行動的本能。比如說,商人買賣貨物的目的就是賺取利潤,外交家談判的目的就是求勝,獲得主動權。但是如果不事先通過理性的思考以及學習,沒有行商的經濟頭腦和過硬的政治手腕,那麽失敗就是必然的。老子提出的“不爭”是相對於人的本性“爭”而言的,他把一種本能和感性的認知上升到意識和理性的認知水平,進而提出“守柔”、“無為”的哲學思想。


    什麽是為?為就是“有”,一切起心動念造作都是“為”。什麽是“無為”?“心”知其為乃是“空”,此為就是無為。老子言:“無其為,是為;無其事,是事;無其味,是味。”這說的是事物本相。由此可見,無為,就是“心知其空而為之”,也就是“心不著相”,“不執著”。“心知其空而為之”,聖人才能做到。所以,聖人不失道。普通百姓,他們隻知其“有”,不知其“無”,百姓之“為”都是“有為”。所以,百姓失道。《莊子》則將無為推演到帝王聖人的治世中,“為無為,則無不治”。無為是順應自然,不妄為的意思。漢初幾代王朝,採用“無為”治術,與民休息,對於當時社會的穩定和發展曾經有過一定的作用。


    道家學派的另一代表人物是莊子,戰國時哲學家,莊氏,名周,是道家學說的主要創始人之一,老子哲學思想的繼承者和發展者,他的學說涵蓋著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但根本精神還是皈依於老子的哲學。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為“老莊”,他們的哲學為“老莊哲學”。他們的哲學思想體係,被思想學術界尊為“老莊哲學”,代表作《莊子》並被尊崇者演繹出多種版本,名篇有《逍遙遊》《齊物論》等,莊子主張“天人合一”和“清淨無為”,追求逍遙無恃的精神自由。在莊周的《逍遙遊》中,莊子認為天地萬物都是“有所恃”的,大至鯤鵬,小至蜩鳩,都需要憑藉一定的外部條件才能活動。而他的最高境界是“無所恃”,這樣才是真正的“逍遙遊”。


    莊子的哲學主要接受並發展了老子的思想。他認為“道”是超越時空的無限本體,它生於天地萬物之間,而又無所不包,無所不在,表現在一切事物之中。然而它又是自然無為的,在本質上是虛無的。在莊子的哲學中,“天”是與“人”相對立的兩個概念,“天”代表著自然,而“人”指的就是“人為”的一切,與自然相背離的一切。“人為”兩字合起來,就是一個“偽”字。莊子主張順從天道,而摒棄“人為”,摒棄人性中那些“偽”的雜質。順從“天道”,從而與天地相通的,就是莊子所提倡的“德”。


    在莊子看來,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因此不需要去教導什麽,規定什麽,而是要去掉什麽,忘掉什麽,忘掉成心、機心、分別心。既然如此,還用得著政治宣傳、禮樂教化、仁義勸導?這些宣傳、教化、勸導,莊子認為都是人性中的“偽”,所以要摒棄它。莊子所持的宇宙與人的關係是“天人合一”的,是物我兩忘的,所以他有著通達的生死觀;莊子認為是道給予我們形貌,天給予了我們形體,我們要做的是不要因為好惡而損害自己的本性。他以人的完整生命為起點來思考人應當度過一個怎樣的生活旅程。他超越了任何知識體係和意識形態的限製,站在天道的環中和人生邊上來反思人生,他的哲學是一種生命的哲學,他的思考也具有終極的意義。他還有很多思想十分超前,比如“一尺之棰,日截其半,萬世不竭”就是數學裏的極限思想。


    他的思想包含著樸素辯證法因素,主要思想是“天道無為”,認為一切事物都在變化,他認為“道”是“先天生地”的,從“道未始有封”,莊子主要認為自然的比人為的要好,提倡無用,認為大無用就是有用。就像一棵難看的樹被認為無用,有一個木匠要找一棵樹做房梁,但這棵樹太彎了,沒法做房梁;第二個木匠找樹做磨的握柄,要彎的,但這棵樹太難看了,又沒辦法;第三個木匠要做車軲轆,但這棵樹長得不行,從某方麵講是無用的。但從莊子的角度看,無用就是有用,大無用就是大有作為,所以莊子提倡無用精神(即“道”是無界限差別的),屬主觀唯心主義體係。“道”也是其哲學的基礎和最高範疇,即關於世界起源和本質的觀念,又是其很高的認識境界。主張“無為”,放棄一切妄為。又認為一切事物都是相對的,幻想一種“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齊物論》)的主觀精神境界,安時處順,逍遙自得,倒向了相對主義和宿命論。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反對一切社會製度。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假如這不是先秦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陳驍黎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陳驍黎並收藏假如這不是先秦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