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第一次提出了“辯”、“類”、“故”等邏輯概念,並指出“辟”、“侔”、“援”、“推”四種辯論方式的邏輯要求與常見邏輯錯誤。墨子的邏輯學可與亞裏士多德邏輯、古印度天竺因明學媲美,並列為形式邏輯三大源流。


    墨子死後,墨家分為三大派別,分別為相裏氏之墨,相夫氏之墨和鄧陵氏之墨(見《韓非子·顯學》)。分別以談辯、從事、說書為主要思想,其中談辯即辯論,從事即研究科學,說書即教書和研究各種典籍。他們各自以為是正宗,不相上下,誰也不服誰,甚至互相傾軋窩裏鬥,致使墨家元氣大傷。到了戰國後期,墨家三派又會合成兩支:一支轉化為秦漢社會的遊俠,另一支則注重認識論、邏輯學、數學、光學、力學等學科的研究,是謂“墨家後學”,亦稱“後期墨家”。


    墨家思想是中國古文完整版的辯證唯物主義及辯證唯物論。中華文化的特質是一種人倫文化,熱愛自然科學、關心物質運動的人被劃入“勞力者”階層,這種近乎本能地看輕自然科學的意識是中華文化的主要弊端。所以,中國歷史上,自然科學家很少有崇高的地位。從秦統一六國以後到清朝初年的近兩千年裏,墨學進入最低潮的時期。墨學基本上是處於停滯階段,治墨者屈指可數,能找到的有:晉時的魯勝,唐時的樂台,宋代的何蕪及元代的陸友等。這些人名都生疏得很,可謂是“鳳毛麟角”。這其中的原因有秦始皇的以法為教、焚百家之書和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等不利政策,也有墨家自身未能保持生機和活力,以適應社會歷史發展的需要。而經過漢代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墨學由顯學逐漸變為絕學。大抵說來,還是墨家那種以天下為己任的精神難以實行,加上墨家獨特的巨子組織,已經是一種變相的神秘組織,既不如儒家有治世的理想,也不如道家可深植於心靈,更不如法家能被巧妙地應用在政治上,因此,墨家思想慢慢地沒落了。


    《墨子》中的《經上》《經下》《經說上》《經說下》及《大取》《小取》六篇,專說名辯和時間、空間、物質結構、力學、光學、聲學、代數、幾何等內容,前人稱其為《墨經》。此書文風樸實無華,但部分內容詰屈聱牙,以致兩千來年,很少有人問津。直到近代,才有學者認真解讀這本古書,才發現早在兩千多年前墨家對許多方麵已經有了很深刻的認識。在力學方麵《墨經》中提出了關於機械運動的定義為:“動,域徙也。”意思是說,機械運動的本質是物體位置的移動,這與現代機械運動的定義完全一致。同時墨家學派掌握槓桿定律比阿基米德早了兩個世紀。在光學方麵,在我國浩如煙海的經史著作中,《墨經》是唯一一本對我國古代幾何光學發展進行係統性論述的典籍。《墨經》中記載了墨子及其學生做的世界上最早的“小孔成像”實驗,並對實驗結果作出了精闢的分析,這是對光沿直線傳播的第一次科學解釋。在數學方麵,《墨經》提出了一些幾何學的定義,例如中學數學教材中所舉的《墨經》中對圓的定義“圓,一中同長也”這與近代數學中圓的定義“對中心一點等距離的點的軌跡”是完全一致的。盡管這一科學傳統也因此書在古代未得到重視而沒能結出碩果,但在兩千多年後的今天,這一發現,足以令當今學術界對墨家乃至諸子百家更為刮目相看。


    9.道家: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道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又稱“道德家”。道家思想起始於春秋末期的老子,但秦時期 並沒有道家這一名稱,用“道”一詞來概括由老子開創的這個學派是由漢初開始的。這一學派以老子關於“道”的學說作為理論基礎,以“道”說明宇宙萬物的本質、本源、構成和變化。認為天道無為,萬物自然化生,否認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張道法自然,順其自然,提倡清靜無為,守雌守柔,以柔克剛。政治理想是“小國寡民”、“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的影響。


    道家哲學不同於儒家社會哲學,“仁義”二字被視為儒家思想的標誌,“道”一詞卻是道家思想的精華。道家直接從天道運行的原理側麵切入,開展了以自然義、中性義為主的“道”的哲學。天道運行有其自然而然的原理在,道的哲學即是解釋此原理的內涵,從而得以提出一個活潑自在的世界空間。透過對此一世界運行秩序之無定限、無執著的認識,道家哲學發展出迥然不同於儒家的社會哲學,社會隻是一方存在的客體,在其中生存的人們,應有其獨立自存的自由性,而不受任何意識形態的束縛。基本上道家哲學並不否定儒家的社會理想,但對於社會責任的態度並不先存立場,而能有更尊重人類自主性的態度與存在定位。


    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又稱老聃、李耳,字伯陽,楚國苦縣曲仁裏(今河南鹿邑縣太清宮鎮)人。道家代表作為《老子》,又名《道德經》,其成書年代過去多有爭論,至今仍無法確定,不過根據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簡《老子》年代推算,成書年代至少在戰國中前期。老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被尊為道祖,也是世界百位名人之一,被哲學家黑格爾稱為“中國第一位哲學家”。英國近代生物化學家和科學技術史專家李約瑟在《中國的科學與文明》中對道家有高度評價:“中國人的特性中,很多最吸引人的地方,都來自道家的傳統。中國文化就像一棵參天大樹,而這棵參天大樹的根在道家。”我國著名的史學家呂思勉在其《先秦學術概論》中這麽評價道家:“道家之學,實為諸家之綱領。諸家皆於明一節之用,道家則總攬其全,諸家皆其用,而道家則其體。”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假如這不是先秦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陳驍黎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陳驍黎並收藏假如這不是先秦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