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惠文王更元十二年秦想攻伐齊國,但當時的齊、楚已結成聯盟,便派張儀入楚遊說楚懷王。張儀想:要實行“連橫”,非得把齊國和楚國的聯盟拆散不可。他向秦惠王獻了個計策,就被派到楚國去了,實施他欺騙楚國的伎倆。張儀到了楚國,先拿出貴重的禮物,送給楚懷王的寵臣靳尚,通過“走後門”,他見到了楚懷王。楚懷王知道,眼前的張儀,已不是當初在楚國挨打時的那個張儀了,如今張儀才華蓋世,名聲很大,必須好好接待他,於是就虛心地向張儀請教。
張儀察言觀色,慢慢說道:“秦王特地派我來與貴國交好。如果大王下決心和齊國斷交,秦王不但願與貴國永結友好,還願意把商於(今河南淅川縣西南)一帶六百裏的土地獻給貴國。這樣一來,既削弱了齊國的勢力,又得了秦國的信任,豈不是兩全其美!”楚懷王是個糊塗蟲,經張儀這麽一說,馬上高興地說:“秦國要是真能這麽辦,我何必非要拉著齊國不撒手呢?”
楚國的一些大臣鼠目寸光,聽說有這等便宜之事,也都向楚懷王祝賀。隻有陳軫提出反對意見,他對楚懷王說:“秦國為什麽要把商於六百裏地送給大王呢?還不是因為大王跟齊國訂了盟約嗎?楚國有了齊國做盟國,秦國才不敢來欺負咱們。要是大王跟齊國絕交,秦國不來欺負楚國,那才叫怪呢!再者,秦國如果真的願意把商於的土地讓給咱們,大王不妨打發人先去接收。等商於的六百裏土地真正到手以後,再跟齊國絕交,也不算晚。”但楚懷王隻看到了陷阱邊上的大肥肉,他一味地聽信張儀之言,聽不進去陳軫的忠告,一方麵跟齊國絕交,一方麵派人跟著張儀到秦國去接收商於那六百裏地去了。
消息傳到了齊國,舉國震驚,齊宣王很生氣,他想:楚國咋能這樣背信棄義呢!他馬上打發使臣去見秦惠王,說楚國不講信義,早晚是你們秦國的隱患,咱們一同進攻楚國吧!而這時,楚國的使者正暗自得意地趕到鹹陽,準備接收那六百裏土地,萬萬沒有想到,張儀翻臉不認帳了!張儀故意打馬虎眼說:“不對吧?我沒那樣說呀!大概是你們大王聽錯了吧?秦國的土地,哪裏能輕易送人呢?我說的是六裏,不是六百裏,而且是我自己的封地,不是秦國的土地。”
楚國使者一聽,當時頭就大了,氣鼓鼓地跑回楚國向楚懷王報告,氣得楚懷王直打哆嗦。楚國誓死要雪恥,發兵十萬攻打秦國。秦惠王也發兵十萬迎戰,同時還約了齊國助戰。結果楚國一敗塗地,十萬人馬隻剩下兩三萬,不但商於六百裏地沒弄到手,連楚國漢中六百裏的土地也給秦國奪了去。楚懷王隻好忍氣吞聲,向秦國求和,楚國從此元氣大傷。
張儀用欺騙的手段製服了楚國,使楚國失地千裏,軍威士氣大打折扣。秦國趁機把漢中、關中、巴蜀連成一片,解除了楚國對秦國本土的威脅。最重要的是,秦國能把楚國這樣的大國玩弄於股掌之間,使其他幾國都感到不寒而慄,從此,秦國的勢力影響到中原,占領了函穀關以東的重要據點。秦國這樣一來既便於防守,又便於進攻中原,因而更加強盛起來。
此時,人們都認為張儀比韓國、魏國的國君還要厲害。張儀也因功受封,賜號“武信君”。但張儀心裏明白:戰爭不是解決爭端的最終手段,他找到秦惠王說:“我們雖然戰勝了楚國,捷報頻傳,但楚國人怒氣很大,總會拚死來搶奪漢中的,不如我們還他一半漢中土地,以平息怨恨,安撫邊疆。
張儀就是這樣,能毫不客氣地奪取別人的東西,也捨得大大方方送給別人禮物。有時候,他是個十足的小人,翻臉不認人,無賴的麵孔令人憎惡;有時候,他又以大國使者的身份,冠冕堂皇,落落大方地出現在外交場合,風度翩翩。
張儀在“收拾”了楚國之後,又先後到齊國、魏國等地說服各國諸侯“連橫”親秦,同一年,張儀因功封得五邑,封號為武信君。歷盡艱辛,終於拆散了六國的“合縱”聯盟,為後來秦國橫掃六合、統一天下建立了不朽功勳。
張儀在商鞅變法的基礎上,“外連橫而鬥諸侯”,與秦國的耕戰政策相配合,運用雄辯的口才,詭譎的謀略,縱橫捭闔,遊說諸侯,建樹了諸多功績,在秦國的政治、外交和軍事上成為舉足輕重的人物。他在風雲多變的險惡環境中,主要憑藉外交手段,採用連橫策略,“散六國之從,使之西麵事秦”,使秦國的國威大漲,在諸侯國中產生了巨大的威懾作用。孟子的弟子景春稱讚說:“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張儀使用軍事和外交手段,使得秦國東“拔三川之地,西並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這為秦國的霸業和將來的統一起了積極的作用。秦惠王死後,秦武王上台,張儀不被秦武王所信任,隻好離開秦國回到了魏國。在魏國當了一年的相國後,壽終正寢。
有人說,沒有蘇、張,就不存在合縱與連橫,自然也就不會有所謂縱橫學和縱橫家。外交戰術之得益與否,關係國家之安危興衰;而生意談判與競爭之策略是否得當,則關係到經濟上之成敗得失。即使在日常生活中,言談技巧也關係到一人之處世,為人之得體與否。所謂“智用於眾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於眾人之所不能。”縱橫家“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本事,使得戰爭不再是純粹的沙場較量,而是智慧與智慧之間的博弈,盡管縱橫家頂著許多類似“陰損”的不雅之名過了無數個春秋,如今,其“縱橫”之術終被人們加以利用並發揚光大。
張儀察言觀色,慢慢說道:“秦王特地派我來與貴國交好。如果大王下決心和齊國斷交,秦王不但願與貴國永結友好,還願意把商於(今河南淅川縣西南)一帶六百裏的土地獻給貴國。這樣一來,既削弱了齊國的勢力,又得了秦國的信任,豈不是兩全其美!”楚懷王是個糊塗蟲,經張儀這麽一說,馬上高興地說:“秦國要是真能這麽辦,我何必非要拉著齊國不撒手呢?”
楚國的一些大臣鼠目寸光,聽說有這等便宜之事,也都向楚懷王祝賀。隻有陳軫提出反對意見,他對楚懷王說:“秦國為什麽要把商於六百裏地送給大王呢?還不是因為大王跟齊國訂了盟約嗎?楚國有了齊國做盟國,秦國才不敢來欺負咱們。要是大王跟齊國絕交,秦國不來欺負楚國,那才叫怪呢!再者,秦國如果真的願意把商於的土地讓給咱們,大王不妨打發人先去接收。等商於的六百裏土地真正到手以後,再跟齊國絕交,也不算晚。”但楚懷王隻看到了陷阱邊上的大肥肉,他一味地聽信張儀之言,聽不進去陳軫的忠告,一方麵跟齊國絕交,一方麵派人跟著張儀到秦國去接收商於那六百裏地去了。
消息傳到了齊國,舉國震驚,齊宣王很生氣,他想:楚國咋能這樣背信棄義呢!他馬上打發使臣去見秦惠王,說楚國不講信義,早晚是你們秦國的隱患,咱們一同進攻楚國吧!而這時,楚國的使者正暗自得意地趕到鹹陽,準備接收那六百裏土地,萬萬沒有想到,張儀翻臉不認帳了!張儀故意打馬虎眼說:“不對吧?我沒那樣說呀!大概是你們大王聽錯了吧?秦國的土地,哪裏能輕易送人呢?我說的是六裏,不是六百裏,而且是我自己的封地,不是秦國的土地。”
楚國使者一聽,當時頭就大了,氣鼓鼓地跑回楚國向楚懷王報告,氣得楚懷王直打哆嗦。楚國誓死要雪恥,發兵十萬攻打秦國。秦惠王也發兵十萬迎戰,同時還約了齊國助戰。結果楚國一敗塗地,十萬人馬隻剩下兩三萬,不但商於六百裏地沒弄到手,連楚國漢中六百裏的土地也給秦國奪了去。楚懷王隻好忍氣吞聲,向秦國求和,楚國從此元氣大傷。
張儀用欺騙的手段製服了楚國,使楚國失地千裏,軍威士氣大打折扣。秦國趁機把漢中、關中、巴蜀連成一片,解除了楚國對秦國本土的威脅。最重要的是,秦國能把楚國這樣的大國玩弄於股掌之間,使其他幾國都感到不寒而慄,從此,秦國的勢力影響到中原,占領了函穀關以東的重要據點。秦國這樣一來既便於防守,又便於進攻中原,因而更加強盛起來。
此時,人們都認為張儀比韓國、魏國的國君還要厲害。張儀也因功受封,賜號“武信君”。但張儀心裏明白:戰爭不是解決爭端的最終手段,他找到秦惠王說:“我們雖然戰勝了楚國,捷報頻傳,但楚國人怒氣很大,總會拚死來搶奪漢中的,不如我們還他一半漢中土地,以平息怨恨,安撫邊疆。
張儀就是這樣,能毫不客氣地奪取別人的東西,也捨得大大方方送給別人禮物。有時候,他是個十足的小人,翻臉不認人,無賴的麵孔令人憎惡;有時候,他又以大國使者的身份,冠冕堂皇,落落大方地出現在外交場合,風度翩翩。
張儀在“收拾”了楚國之後,又先後到齊國、魏國等地說服各國諸侯“連橫”親秦,同一年,張儀因功封得五邑,封號為武信君。歷盡艱辛,終於拆散了六國的“合縱”聯盟,為後來秦國橫掃六合、統一天下建立了不朽功勳。
張儀在商鞅變法的基礎上,“外連橫而鬥諸侯”,與秦國的耕戰政策相配合,運用雄辯的口才,詭譎的謀略,縱橫捭闔,遊說諸侯,建樹了諸多功績,在秦國的政治、外交和軍事上成為舉足輕重的人物。他在風雲多變的險惡環境中,主要憑藉外交手段,採用連橫策略,“散六國之從,使之西麵事秦”,使秦國的國威大漲,在諸侯國中產生了巨大的威懾作用。孟子的弟子景春稱讚說:“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張儀使用軍事和外交手段,使得秦國東“拔三川之地,西並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這為秦國的霸業和將來的統一起了積極的作用。秦惠王死後,秦武王上台,張儀不被秦武王所信任,隻好離開秦國回到了魏國。在魏國當了一年的相國後,壽終正寢。
有人說,沒有蘇、張,就不存在合縱與連橫,自然也就不會有所謂縱橫學和縱橫家。外交戰術之得益與否,關係國家之安危興衰;而生意談判與競爭之策略是否得當,則關係到經濟上之成敗得失。即使在日常生活中,言談技巧也關係到一人之處世,為人之得體與否。所謂“智用於眾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於眾人之所不能。”縱橫家“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本事,使得戰爭不再是純粹的沙場較量,而是智慧與智慧之間的博弈,盡管縱橫家頂著許多類似“陰損”的不雅之名過了無數個春秋,如今,其“縱橫”之術終被人們加以利用並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