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中還提出了“法天地”、“傳言必察”等思想,和適情節慾、運動達鬱的健身之道,有著唯物主義思想。同時,書中還保存了很多的舊說傳聞,在理論上和史料上都有很高的參考價值。另外,書中也有一些天人感應的迷信思想,對於後人而言,應該加以分辨。司馬遷在《史記》裏將《呂覽》與《周易》《春秋》《離騷》等並列,表示了他對《呂氏春秋》的重視。東漢的高誘還為其作注釋,認為此書“大出諸子之右”,即超過了諸子的成就。《漢書·藝文誌》則將該書列入雜家,所以儒家學者不再重視。
後世雜家學派的另外一個代表人物是劉安,漢高祖劉邦之孫,淮南厲王劉長之子,他也是豆腐的發明者。文帝十六年,文帝把原來的淮南國一分為三封給劉安兄弟三人,劉安以長子身份襲封為淮南王,時年十六歲。他才思敏捷,博學多才,與一般皇室子弟不同,他自少就不喜歡騎馬打獵,而好讀書治學,善文辭,樂於鼓琴。《文心雕龍·神思》記載:“淮南崇朝而賦騷。”他喜歡交遊賓客,曾招募賓客、術士數千人,在淮南王府從事講學、煉丹。他一心想為父報仇,串通劉賜密謀反叛,事泄後二人皆畏罪自殺。但當地卻傳說,劉安在捕快到來之前,與江湖方士一起服了煉成的仙丹,升天成了仙,並留下了“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傳說。
他是西漢知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奉漢武帝之命所著《離騷體》是中國最早對屈原及其《離騷》作高度評價的著作。曾“招致賓客方術之士數千人”,集體編寫了《鴻烈》(後稱該書為《淮南鴻烈》或《淮南子》)一書。《漢書·藝文誌》著錄有內二十一篇,外三十三篇,內篇論道,外篇雜說,現隻流傳內二十一篇。《淮南子》以道家思想為主,糅合儒、法、陰陽五行等多家思想,並從唯物主義的角度提出了“道”、“氣”等學說和觀點,同時還包含和保留了許多自然科學史的材料。
屍佼是先秦諸子百家之一,也是先秦三晉思想文化傑出代表人物之一,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曲沃縣誌》中記載:“屍佼,晉人,衛鞅客。立法理民,嚐與佼規。鞅誅,亡入蜀。”班固把《屍子》列在“雜家”之列,後來《宋史》改列《屍子》為儒家,清·孫星衍又稱《屍子》為雜家。劉向說:“《屍子》,晉書。”《史記·孟子荀卿列傳》稱其為楚人。他的思想融合了儒、墨、道、法各家,和孟軻、荀卿、商鞅、韓非子等人的思想都有相通處,對農家許行也有影響,是中國古代思想史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古代所普遍接受的宇宙概念,出自先秦諸子中的屍佼。《屍子》雲:“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來今曰宙。”這是迄今在中國典籍中找到的與現代“時空”概念最好的對應。漢·高誘注《淮南子》說:“四方上下謂之宇,古往今來謂之宙”,就是沿用了《屍子》中對宇宙的定義。
對於紛繁複雜的各家學說的詮釋,由於屍佼刻意的兼綜並取,使各家彼此相通,從而也抹殺了各學派的對立、分歧。而真理往往是在相非相爭、百家爭鳴中得以出現、發展的。但在一定意義上來說,引進、容忍、融通多元文化、百家各說,然後加以選擇和中合,是有其實踐價值的。《廣譯篇》透露出來的,就是希望結束紛爭混亂,實現統一的思想。
在秦統一後,學術思想遭到鉗製,特別是漢代“獨尊儒術”後,各家學說均被禁錮。《屍子》一書遭禁毀難免,所以早佚,後由唐代魏徵、清代惠棟、汪繼培等輯成,所以,此書中包括先秦《屍子》多少原版內容,無從考證。
與20世紀之前的博物學家相比,雜家的研究範疇跟傳統意義上的博物學有相通之處。20世紀前,博物學幾乎囊括除數理學科以外的其他各門學科,敘述自然即動物、植物和礦物的種類、分布、性質和生態等。到20世紀末,隨著分子學及dna研究的興起,生物學在博物學中占據了絕對優勢的地位,而博物學就逐漸淡出了歷史的舞台。從二者的研究對象及範疇來看,雜家更像是博物學家的前身,而博物學家則是雜家基礎上的整合與發展,古今中外的代表人物都是赫赫有名的,有古希臘的亞裏士多德,文藝復興時期的達·芬奇、近代的達爾文,以及中國的酈道元、沈括、徐霞客,還有近代的竺可楨,都是博物學大家。
3.小說家:反映民聲的先行者
小說家,是先秦與西漢雜記民間古事的學派。在春秋戰國時代,小說家指的是一類記錄民間奇聞軼事的人,而小說家被歸類於古中國諸子百家中的其中一家。《漢書·藝文誌》曰:“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之所造也。”稗官,是古代的一種小官,專門記錄民間街談巷語,並呈報上級供他們看的,然而小說家雖然自成一家,但被視為不入流者,劉歆列九流十家,唯小說家不在九流之列,影響甚小。然而小說家反映了古代平民思想的側麵,卻是其他九流學派都無法所能代替的。故有九流十家之說。
小說家的著作有《伊尹說》二十七篇,《鬻子說》十九篇,《周考》七十六篇,《青史子》五十七篇等等,均已佚。今據存目觀之,小說家著作體例似外史、別傳、筆記之類,其立說托諸古人者有《伊尹說》《鬻子說》《師曠》《務成子》《天乙》《黃帝說》;雜記古事者有《周考》《青史子》《虞初周說》《百家》等共十五家一千三百八十多篇。
後世雜家學派的另外一個代表人物是劉安,漢高祖劉邦之孫,淮南厲王劉長之子,他也是豆腐的發明者。文帝十六年,文帝把原來的淮南國一分為三封給劉安兄弟三人,劉安以長子身份襲封為淮南王,時年十六歲。他才思敏捷,博學多才,與一般皇室子弟不同,他自少就不喜歡騎馬打獵,而好讀書治學,善文辭,樂於鼓琴。《文心雕龍·神思》記載:“淮南崇朝而賦騷。”他喜歡交遊賓客,曾招募賓客、術士數千人,在淮南王府從事講學、煉丹。他一心想為父報仇,串通劉賜密謀反叛,事泄後二人皆畏罪自殺。但當地卻傳說,劉安在捕快到來之前,與江湖方士一起服了煉成的仙丹,升天成了仙,並留下了“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傳說。
他是西漢知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奉漢武帝之命所著《離騷體》是中國最早對屈原及其《離騷》作高度評價的著作。曾“招致賓客方術之士數千人”,集體編寫了《鴻烈》(後稱該書為《淮南鴻烈》或《淮南子》)一書。《漢書·藝文誌》著錄有內二十一篇,外三十三篇,內篇論道,外篇雜說,現隻流傳內二十一篇。《淮南子》以道家思想為主,糅合儒、法、陰陽五行等多家思想,並從唯物主義的角度提出了“道”、“氣”等學說和觀點,同時還包含和保留了許多自然科學史的材料。
屍佼是先秦諸子百家之一,也是先秦三晉思想文化傑出代表人物之一,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曲沃縣誌》中記載:“屍佼,晉人,衛鞅客。立法理民,嚐與佼規。鞅誅,亡入蜀。”班固把《屍子》列在“雜家”之列,後來《宋史》改列《屍子》為儒家,清·孫星衍又稱《屍子》為雜家。劉向說:“《屍子》,晉書。”《史記·孟子荀卿列傳》稱其為楚人。他的思想融合了儒、墨、道、法各家,和孟軻、荀卿、商鞅、韓非子等人的思想都有相通處,對農家許行也有影響,是中國古代思想史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古代所普遍接受的宇宙概念,出自先秦諸子中的屍佼。《屍子》雲:“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來今曰宙。”這是迄今在中國典籍中找到的與現代“時空”概念最好的對應。漢·高誘注《淮南子》說:“四方上下謂之宇,古往今來謂之宙”,就是沿用了《屍子》中對宇宙的定義。
對於紛繁複雜的各家學說的詮釋,由於屍佼刻意的兼綜並取,使各家彼此相通,從而也抹殺了各學派的對立、分歧。而真理往往是在相非相爭、百家爭鳴中得以出現、發展的。但在一定意義上來說,引進、容忍、融通多元文化、百家各說,然後加以選擇和中合,是有其實踐價值的。《廣譯篇》透露出來的,就是希望結束紛爭混亂,實現統一的思想。
在秦統一後,學術思想遭到鉗製,特別是漢代“獨尊儒術”後,各家學說均被禁錮。《屍子》一書遭禁毀難免,所以早佚,後由唐代魏徵、清代惠棟、汪繼培等輯成,所以,此書中包括先秦《屍子》多少原版內容,無從考證。
與20世紀之前的博物學家相比,雜家的研究範疇跟傳統意義上的博物學有相通之處。20世紀前,博物學幾乎囊括除數理學科以外的其他各門學科,敘述自然即動物、植物和礦物的種類、分布、性質和生態等。到20世紀末,隨著分子學及dna研究的興起,生物學在博物學中占據了絕對優勢的地位,而博物學就逐漸淡出了歷史的舞台。從二者的研究對象及範疇來看,雜家更像是博物學家的前身,而博物學家則是雜家基礎上的整合與發展,古今中外的代表人物都是赫赫有名的,有古希臘的亞裏士多德,文藝復興時期的達·芬奇、近代的達爾文,以及中國的酈道元、沈括、徐霞客,還有近代的竺可楨,都是博物學大家。
3.小說家:反映民聲的先行者
小說家,是先秦與西漢雜記民間古事的學派。在春秋戰國時代,小說家指的是一類記錄民間奇聞軼事的人,而小說家被歸類於古中國諸子百家中的其中一家。《漢書·藝文誌》曰:“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之所造也。”稗官,是古代的一種小官,專門記錄民間街談巷語,並呈報上級供他們看的,然而小說家雖然自成一家,但被視為不入流者,劉歆列九流十家,唯小說家不在九流之列,影響甚小。然而小說家反映了古代平民思想的側麵,卻是其他九流學派都無法所能代替的。故有九流十家之說。
小說家的著作有《伊尹說》二十七篇,《鬻子說》十九篇,《周考》七十六篇,《青史子》五十七篇等等,均已佚。今據存目觀之,小說家著作體例似外史、別傳、筆記之類,其立說托諸古人者有《伊尹說》《鬻子說》《師曠》《務成子》《天乙》《黃帝說》;雜記古事者有《周考》《青史子》《虞初周說》《百家》等共十五家一千三百八十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