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對書和文章進行瀏覽以便查看其中是否有值得記的內容。( )
·2.決定你是否對整本書或者隻是對其中的某些部分做筆記。( )
·3.確定你是否想得到作者論述的完整梗概或者你是否隻希望摘取一些零量的信息(比如補充你已知道的內容)。( )
·4.在記筆記之前先對選出的每一章節進行瀏覽,以便了解其總體的結構和認清主題思想。( )
·5.在認真閱讀材料時應注重其含義是什麽,而不是注意你將記什麽內容。( )
·6.合上書,複述其主題思想和重要的細節,並記一些筆記。( )
·7.複習你所閱讀的內容,如果你遺漏了什麽重要的內容就應修改你的筆記,但應注意:
使用簡單的文字和句子,而不是完整的句子(除非你必須引用句子);( )
應確保使用你自己的話語(除非你必須引用句子);( )
在你的筆記中區分開作者的思想和你在閱讀它們時獲得的你自己的思想。( )
有效記筆記的法寶是善於選擇。許多學生在閱讀時用一個手指輕拔書頁,而另一隻手卻在孜孜不倦地抄記下大量正文。其結果是又獲得了一本縮寫的微型課本。其實,像這樣的20頁或者30頁的課本筆記可以壓縮成2、3頁的梗概或者散狀圖形的筆記。如果你隻是尋找額外的信息以補充你已經知道的內容,那麽你從這30頁或者更多的頁數所記的筆記所能提供的或許不會超過幾行(或者根本就沒有)。
這最後一條勸告也適用於聽講時的筆記。講課的一條定義是:「一種把講課者的講義內容傳達給學生的方法,在傳達過程中任何一方都不必動腦筋。」這顯然帶有暗諷的意味,然而卻常常是實情。一些講師講課似乎僅僅局限於宣讀他們的講義或者把它們寫在黑板上以便你抄記。而一些學生似乎也隻滿足於盡可能多地記錄卻並不顧及講的是什麽。
在聽講時做有用的筆記主要依靠對講授者所講內容的理解。這將取決於你聽講的方法——注意總體。聽講實際上是一項非常複雜的任務。你不僅必須在講授者講述時捕捉到他們所講的主題思想,還要抓住講述的總體結構,與此同時你還必須確定哪些是值得記的而哪些是不需要記的。
這可不是一件容易做好的事情。不少學生所記的筆記過於冗長,他們常常採用摘要的形式來記,並希望在講課結束以後還能從筆記中看到所講內容的翻版。而另一些學生又注重講授者講述的總體線條,他們很少記筆記,甚至對所有細節都不記錄。
與你的學生相比,你通常比他們記得更多還是記得更少一些?你認為這是由於什麽原因?
或許你的實際情況是隨講課者(或是講課的內容)的不同而有所變化。也許你會發現對於為什麽你會採用現在你正運用的筆記形式來記課堂筆記這一問題是值得深思的。
總體而言,寧願犯記得太少的錯誤而不犯記得太多的錯誤,這是因為:
這更有利於你集中注意力去聽講課者在講述什麽並理解所講內容的含義和意義,這樣在講課結束以後你還能補記上完整的內容。
這最後一點是非常重要的,它關係到你的課堂筆記的完整程度。與閱讀筆記相比,它們似乎顯得不那麽連貫和緊湊。如果這樣,就請放下筆記再想一想其內容。
下課以後應盡快地抽時間把所講的內容在你腦子裏重過一遍(就像我們在前麵討論的sq3r學習法的「複述」階段)。或許,複述講課內容的最有效的方法是與一個或者兩個學生——或許是你自助小組的成員一起來進行這項工作。相互對筆記,你就能發現不同的人會從不同的角度來摘要所講的內容,采眾人之所長,你就能做一套內容更完善的筆記,比你們之中任何一個人單獨記的筆記都好。
顯然,你使用的筆記形式在很大程度上要受講述者講述結構的清晰程度的影響。如果講述的結構條理清楚,那麽你就能做出適當的梗概——具有標題、副標題,數碼清楚,段落分明等。
否則,你隻能先草草記下所講的重點,講課後再整理出梗概來。然而這可能意味著完全重寫你的筆記,除非你在筆記的頁邊留有寬裕的空白能塞進標題和數碼。但是,如果講課的內容完全值得記的話,那麽這樣的重寫(重新思考)將是對重述過程的有益實踐。
你也可以考慮用散射圈的形式來做聽講的筆記——隻要你別把其結構弄得太複雜以防你再次查看其內容時連自己也弄不明白了。而且,還有可能當你過後回想講課的內容時你或許還可以把它整理出來(甚至轉記成梗概的形式)。
在小組討論會上記筆記,很難講述一些具體的章法,隻能在此之前做好準備。正如我們在第三章中討論的羅森勃呂特學習法,這樣的小組可謂多種多樣,形式繁多。一方麵,討論會實際上可轉化成小型講座,隻是由學生替代了指導教師來進行講演。另一方麵,你又可以把它組織成更為廣泛開放型的討論會,其間每一參加人員都可以像其他人一樣對於討論的題目暢所欲言。
這種開放型的討論會可以隔幾天或一周舉行一次。這樣在討論會結束之後,人們所講的(或者更準確地說是寫的)內容會給你留下完整的記錄,可供你隨時參閱。
·2.決定你是否對整本書或者隻是對其中的某些部分做筆記。( )
·3.確定你是否想得到作者論述的完整梗概或者你是否隻希望摘取一些零量的信息(比如補充你已知道的內容)。( )
·4.在記筆記之前先對選出的每一章節進行瀏覽,以便了解其總體的結構和認清主題思想。( )
·5.在認真閱讀材料時應注重其含義是什麽,而不是注意你將記什麽內容。( )
·6.合上書,複述其主題思想和重要的細節,並記一些筆記。( )
·7.複習你所閱讀的內容,如果你遺漏了什麽重要的內容就應修改你的筆記,但應注意:
使用簡單的文字和句子,而不是完整的句子(除非你必須引用句子);( )
應確保使用你自己的話語(除非你必須引用句子);( )
在你的筆記中區分開作者的思想和你在閱讀它們時獲得的你自己的思想。( )
有效記筆記的法寶是善於選擇。許多學生在閱讀時用一個手指輕拔書頁,而另一隻手卻在孜孜不倦地抄記下大量正文。其結果是又獲得了一本縮寫的微型課本。其實,像這樣的20頁或者30頁的課本筆記可以壓縮成2、3頁的梗概或者散狀圖形的筆記。如果你隻是尋找額外的信息以補充你已經知道的內容,那麽你從這30頁或者更多的頁數所記的筆記所能提供的或許不會超過幾行(或者根本就沒有)。
這最後一條勸告也適用於聽講時的筆記。講課的一條定義是:「一種把講課者的講義內容傳達給學生的方法,在傳達過程中任何一方都不必動腦筋。」這顯然帶有暗諷的意味,然而卻常常是實情。一些講師講課似乎僅僅局限於宣讀他們的講義或者把它們寫在黑板上以便你抄記。而一些學生似乎也隻滿足於盡可能多地記錄卻並不顧及講的是什麽。
在聽講時做有用的筆記主要依靠對講授者所講內容的理解。這將取決於你聽講的方法——注意總體。聽講實際上是一項非常複雜的任務。你不僅必須在講授者講述時捕捉到他們所講的主題思想,還要抓住講述的總體結構,與此同時你還必須確定哪些是值得記的而哪些是不需要記的。
這可不是一件容易做好的事情。不少學生所記的筆記過於冗長,他們常常採用摘要的形式來記,並希望在講課結束以後還能從筆記中看到所講內容的翻版。而另一些學生又注重講授者講述的總體線條,他們很少記筆記,甚至對所有細節都不記錄。
與你的學生相比,你通常比他們記得更多還是記得更少一些?你認為這是由於什麽原因?
或許你的實際情況是隨講課者(或是講課的內容)的不同而有所變化。也許你會發現對於為什麽你會採用現在你正運用的筆記形式來記課堂筆記這一問題是值得深思的。
總體而言,寧願犯記得太少的錯誤而不犯記得太多的錯誤,這是因為:
這更有利於你集中注意力去聽講課者在講述什麽並理解所講內容的含義和意義,這樣在講課結束以後你還能補記上完整的內容。
這最後一點是非常重要的,它關係到你的課堂筆記的完整程度。與閱讀筆記相比,它們似乎顯得不那麽連貫和緊湊。如果這樣,就請放下筆記再想一想其內容。
下課以後應盡快地抽時間把所講的內容在你腦子裏重過一遍(就像我們在前麵討論的sq3r學習法的「複述」階段)。或許,複述講課內容的最有效的方法是與一個或者兩個學生——或許是你自助小組的成員一起來進行這項工作。相互對筆記,你就能發現不同的人會從不同的角度來摘要所講的內容,采眾人之所長,你就能做一套內容更完善的筆記,比你們之中任何一個人單獨記的筆記都好。
顯然,你使用的筆記形式在很大程度上要受講述者講述結構的清晰程度的影響。如果講述的結構條理清楚,那麽你就能做出適當的梗概——具有標題、副標題,數碼清楚,段落分明等。
否則,你隻能先草草記下所講的重點,講課後再整理出梗概來。然而這可能意味著完全重寫你的筆記,除非你在筆記的頁邊留有寬裕的空白能塞進標題和數碼。但是,如果講課的內容完全值得記的話,那麽這樣的重寫(重新思考)將是對重述過程的有益實踐。
你也可以考慮用散射圈的形式來做聽講的筆記——隻要你別把其結構弄得太複雜以防你再次查看其內容時連自己也弄不明白了。而且,還有可能當你過後回想講課的內容時你或許還可以把它整理出來(甚至轉記成梗概的形式)。
在小組討論會上記筆記,很難講述一些具體的章法,隻能在此之前做好準備。正如我們在第三章中討論的羅森勃呂特學習法,這樣的小組可謂多種多樣,形式繁多。一方麵,討論會實際上可轉化成小型講座,隻是由學生替代了指導教師來進行講演。另一方麵,你又可以把它組織成更為廣泛開放型的討論會,其間每一參加人員都可以像其他人一樣對於討論的題目暢所欲言。
這種開放型的討論會可以隔幾天或一周舉行一次。這樣在討論會結束之後,人們所講的(或者更準確地說是寫的)內容會給你留下完整的記錄,可供你隨時參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