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町的檢討】
鎌倉幕府的創建者源賴朝死後,大權旁落到外戚北條氏的手中。源氏雖然三代即亡,但世襲幕府執權北條氏依舊牢固地支撐著這座有名無實的大廈,一直到十四世紀。鎌倉幕府是純粹的武家政權,其統治中心位於關東,盡量對京都的公家抱敬而遠之的態度。1324年,後醍醐天皇為了恢復王權,發布討伐北條氏的敕命,在反感北條氏統治的地方武士如足利尊氏、新田義貞等人的幫助下,經過十年艱難奮鬥,終於推翻了鎌倉幕府。
然而前門拒狼,後門進虎。後醍醐天皇的“建武中興”,並沒能給倒幕的地方武士帶來他們先前所盼望得到的利益,他們很快集結到足利尊氏的身邊,發動了叛亂。尊氏攻入京都,擁立光嚴天皇,並建立了新的幕府——室町幕府;後醍醐天皇逃至吉野,堅持作戰。這就是“吉野朝”或稱“南北朝”時代。
由於以“觀應之亂”為代表的室町幕府內部矛盾激化,使得名將盡失(1348年,南朝最後一位名將楠木正成之子正行敗死)的南朝又得以苟延殘喘四十餘年。所謂“觀應之亂”,其實是足利尊氏與其弟足利直義“二頭政治”的必然結果。由於直義和幕府執事高師直之間的對立,而導致觀應元(1350)年的直義京都脫出,和尊氏、師直的中國出陣,追討足利直冬(尊氏妾子,直義養子,直義黨)——大亂由此開始。文和二(1352)年二月,尊氏最後取得了內戰的勝利,在鎌倉毒殺直義,從而強化了所謂“將軍的親裁權”。
到室町幕府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的時候,南朝(吉野朝)終於體麵地交出了三神器和政權,義滿重新統一了日本。鼎鼎大名的一休宗純和尚,據稱就是南朝的皇子,他少年時代戲弄義滿的許多機智故事,相信大家都已經很熟悉了。
室町幕府就將軍本身的權力來說,要遠遠超過鎌倉幕府,但就幕權來說,卻又遠遠不如了。一方麵,尊氏實力的來源,與源賴朝不同,是各地豪強的聯合體,幕府建立後,這些豪強被分封到各地擔任守護。室町守護的權力非常大,等於鎌倉時代公家的國司與武家的守護,兩者之結合;更加上部分豪強如斯波、山名等一家而兼數國守護職,他們的存在既是幕府的支柱,也逐漸成為幕府的強大威脅。另一方麵,為了防備近在吉野的南朝,幕府不得不把統治中心放在京都,因此在武家勢力的中心鎌倉,另設關東管領一職,由尊氏次子基氏的後裔世襲,其在關東八州和甲斐、伊豆的權力,仿佛幕府將軍。
室町幕府之走向滅亡,第一個下手的是關東管領,第二個則是地方守護。
【從永享到應仁】
1438年的永享之亂,其實更象戰國的開端。當時,將軍足利義持去世,關東管領足利持氏企圖繼任未能如願後,遂起兵叛亂。關東管領的最重要助手,是自應安年(1368~1374)後就由山內、犬懸、上條等上杉氏世襲的執事一職。持氏與其執事山內上杉憲實素來不合,憲實於是求得幕府的詔命,與今川、武田、小笠原等豪強共同討伐持氏。持氏敗亡,上杉氏從此掌握了關東的實權。
室町幕府的征夷大將軍,說到底,隻有初代尊氏和三代義滿還象個樣子,後麵就一蟹不如一蟹。比較起鎌倉幕府來,政治倒不見得如何腐敗,可是地方割據既無法攘定,中央權力又逐漸落在“三管四職”的手中。所謂“三管四職”,是指世代擔任管領的細川、畠山、斯波三大豪門,和世代管理侍所、政所等要害機構的的京極、山名、赤鬆、一色四家。更倒楣的是,這七大家族都不是無根草,他們同時控製了半數以上的守護職位,有兵有權,劍銳嘴利,將軍拿他們一點辦法也沒有。
還在南北朝統一前夕的明德年間(1390~1393),擁有關西十數國領地的山名家族發生內亂,足利義滿親自揮軍往討,竟然不能成功。連義滿尚且鬥不過這些諸侯,後代將軍當然更不用說了。
於是,應仁之亂終於爆發了。
【應仁·文明之亂】
第九代將軍足利義政無子,於是在交替擔任管領的細川勝元、畠山政長等重臣們的建議下,決定以兄弟義視為繼承人。可是,世上的事情就是這樣出人意料,才宣布立義視為嗣將軍,義政卻很快得到了一個兒子,起名義尚。
這下子,立子還是立弟的大辯論開始了。將軍當然想立兒子,他得到了其妻日野富子(當然是義尚他媽嘍)之家老、山名家督宗全(持豐)的贊同;可是一向與宗全不和的老管領細川勝元不幹:“作為幕府將軍,豈能自食其言?!”兩大勢力各自拉幫結夥,爭吵不休。
最早刀兵相見的,是同一家族的畠山政長和畠山義就。他們從寬政三(1462)年一直打到應仁元(1467)年,終於把雙方各自的擁護者和黨羽都拉了進來。擁護義視的,以細川勝元為總帥,稱東軍;擁護義尚的,以山名宗全為總帥,稱西軍。東軍十六萬,西軍十一萬,齊集京都,在天子和將軍的眼皮底下開始了廝殺。這場戰爭以將軍繼承權為導火線,打著打著雙方就把大義名分拋到了腦後,新仇舊恨卻一起湧上心頭。反正你老哥隻要加入了東軍,那麽你的仇人肯定加入西軍,打著討逆的旗號前來征伐。就這樣連番廝殺,半個日本捲入了這場戰亂。
鎌倉幕府的創建者源賴朝死後,大權旁落到外戚北條氏的手中。源氏雖然三代即亡,但世襲幕府執權北條氏依舊牢固地支撐著這座有名無實的大廈,一直到十四世紀。鎌倉幕府是純粹的武家政權,其統治中心位於關東,盡量對京都的公家抱敬而遠之的態度。1324年,後醍醐天皇為了恢復王權,發布討伐北條氏的敕命,在反感北條氏統治的地方武士如足利尊氏、新田義貞等人的幫助下,經過十年艱難奮鬥,終於推翻了鎌倉幕府。
然而前門拒狼,後門進虎。後醍醐天皇的“建武中興”,並沒能給倒幕的地方武士帶來他們先前所盼望得到的利益,他們很快集結到足利尊氏的身邊,發動了叛亂。尊氏攻入京都,擁立光嚴天皇,並建立了新的幕府——室町幕府;後醍醐天皇逃至吉野,堅持作戰。這就是“吉野朝”或稱“南北朝”時代。
由於以“觀應之亂”為代表的室町幕府內部矛盾激化,使得名將盡失(1348年,南朝最後一位名將楠木正成之子正行敗死)的南朝又得以苟延殘喘四十餘年。所謂“觀應之亂”,其實是足利尊氏與其弟足利直義“二頭政治”的必然結果。由於直義和幕府執事高師直之間的對立,而導致觀應元(1350)年的直義京都脫出,和尊氏、師直的中國出陣,追討足利直冬(尊氏妾子,直義養子,直義黨)——大亂由此開始。文和二(1352)年二月,尊氏最後取得了內戰的勝利,在鎌倉毒殺直義,從而強化了所謂“將軍的親裁權”。
到室町幕府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的時候,南朝(吉野朝)終於體麵地交出了三神器和政權,義滿重新統一了日本。鼎鼎大名的一休宗純和尚,據稱就是南朝的皇子,他少年時代戲弄義滿的許多機智故事,相信大家都已經很熟悉了。
室町幕府就將軍本身的權力來說,要遠遠超過鎌倉幕府,但就幕權來說,卻又遠遠不如了。一方麵,尊氏實力的來源,與源賴朝不同,是各地豪強的聯合體,幕府建立後,這些豪強被分封到各地擔任守護。室町守護的權力非常大,等於鎌倉時代公家的國司與武家的守護,兩者之結合;更加上部分豪強如斯波、山名等一家而兼數國守護職,他們的存在既是幕府的支柱,也逐漸成為幕府的強大威脅。另一方麵,為了防備近在吉野的南朝,幕府不得不把統治中心放在京都,因此在武家勢力的中心鎌倉,另設關東管領一職,由尊氏次子基氏的後裔世襲,其在關東八州和甲斐、伊豆的權力,仿佛幕府將軍。
室町幕府之走向滅亡,第一個下手的是關東管領,第二個則是地方守護。
【從永享到應仁】
1438年的永享之亂,其實更象戰國的開端。當時,將軍足利義持去世,關東管領足利持氏企圖繼任未能如願後,遂起兵叛亂。關東管領的最重要助手,是自應安年(1368~1374)後就由山內、犬懸、上條等上杉氏世襲的執事一職。持氏與其執事山內上杉憲實素來不合,憲實於是求得幕府的詔命,與今川、武田、小笠原等豪強共同討伐持氏。持氏敗亡,上杉氏從此掌握了關東的實權。
室町幕府的征夷大將軍,說到底,隻有初代尊氏和三代義滿還象個樣子,後麵就一蟹不如一蟹。比較起鎌倉幕府來,政治倒不見得如何腐敗,可是地方割據既無法攘定,中央權力又逐漸落在“三管四職”的手中。所謂“三管四職”,是指世代擔任管領的細川、畠山、斯波三大豪門,和世代管理侍所、政所等要害機構的的京極、山名、赤鬆、一色四家。更倒楣的是,這七大家族都不是無根草,他們同時控製了半數以上的守護職位,有兵有權,劍銳嘴利,將軍拿他們一點辦法也沒有。
還在南北朝統一前夕的明德年間(1390~1393),擁有關西十數國領地的山名家族發生內亂,足利義滿親自揮軍往討,竟然不能成功。連義滿尚且鬥不過這些諸侯,後代將軍當然更不用說了。
於是,應仁之亂終於爆發了。
【應仁·文明之亂】
第九代將軍足利義政無子,於是在交替擔任管領的細川勝元、畠山政長等重臣們的建議下,決定以兄弟義視為繼承人。可是,世上的事情就是這樣出人意料,才宣布立義視為嗣將軍,義政卻很快得到了一個兒子,起名義尚。
這下子,立子還是立弟的大辯論開始了。將軍當然想立兒子,他得到了其妻日野富子(當然是義尚他媽嘍)之家老、山名家督宗全(持豐)的贊同;可是一向與宗全不和的老管領細川勝元不幹:“作為幕府將軍,豈能自食其言?!”兩大勢力各自拉幫結夥,爭吵不休。
最早刀兵相見的,是同一家族的畠山政長和畠山義就。他們從寬政三(1462)年一直打到應仁元(1467)年,終於把雙方各自的擁護者和黨羽都拉了進來。擁護義視的,以細川勝元為總帥,稱東軍;擁護義尚的,以山名宗全為總帥,稱西軍。東軍十六萬,西軍十一萬,齊集京都,在天子和將軍的眼皮底下開始了廝殺。這場戰爭以將軍繼承權為導火線,打著打著雙方就把大義名分拋到了腦後,新仇舊恨卻一起湧上心頭。反正你老哥隻要加入了東軍,那麽你的仇人肯定加入西軍,打著討逆的旗號前來征伐。就這樣連番廝殺,半個日本捲入了這場戰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