醍醐天皇以後,比較英明的君主還有村上天皇。村上天皇年號“天曆”,這段時期,即被稱為“延喜、天曆”之治。這恐怕是古代史上天皇掌握實權的最後一個太平盛世。此後,藤原氏重掌政權,再開攝關,到了著名的藤原道長時代,他竟然吟詩說:“此世即我世,如月滿無缺”,成了真正意義上的日本國王。日本公家政權(朝臣執政的政權)日益腐朽,雖然並非藤原氏一家之過,但現在再回想攝關政治,總給人一種蟬眉公卿吟花弄月、奢糜無度的聯想。武家政權(武士執政的政權)就此應運而生,一步步登上了歷史的舞台。
● 花邊舊聞·日本人的姓和名
說到日本人的姓名,首先要從中國談起。古代日本從中華文明中吸收了大量的營養,姓名文化也不例外。隨便找幾個日本名字來,用日文發音讀一讀,簡直怪異拗嘴到了極點,但寫成漢字,則大多什麽“秀樹”啊、“由美”啊,都是漂亮字眼。由此可見一斑。
先說中國人的姓氏,請問,商鞅姓什麽?姓商?錯。姓衛?錯。姓公孫?更錯!因為中國上古,姓和氏是分開的,女子稱姓,男子稱氏。所謂姓,指的是一個人的血統(當然隻有貴族才有閑空研究或者附會自己的血統),而氏,則代表此人的身份地位。商鞅是衛國的公族,衛是周朝的同姓諸侯,所以商鞅的姓,應該是周的國姓——姬。他是衛國人,所以以國名衛為氏,稱之為衛鞅;他是衛的公族,所以也稱為公孫鞅;仕秦被封在商於,所以也稱商鞅。這衛、公孫、商,正是他的氏。再如,薑子牙姓薑,但是呂氏(大概是出生地)、太公氏(被周武王尊為太公);秦始皇姓嬴,但是趙氏(生在趙國)、秦氏(秦的國君)。諸如此類。
因此,中國古代有同姓不婚的習俗,也就是說,同一個祖宗的男女不可以婚配(比起古日本和古埃及的皇室,往往兄弟姊妹結婚,號稱保持血統純正,要科學和進步了數萬倍)。而同氏則沒有關係,今天張三當司馬,以官名司馬為氏,稱司馬三;明天司馬三給踢走,八輩子打不著的李四上台,稱司馬四——你可千萬別以為那哥倆是親兄弟。當然,這一姓、氏分開的製度,漢以後就逐漸被大家遺忘了。
日本也差不多,如“藤原朝臣九條兼實”,藤原是姓,朝臣是氏(大化改新以後賜的)九條是苗字(苗裔之意),兼實是名。後來氏逐漸很少使用了,咱們看到的平安以後大部分日本人名,冠在名字前麵的,基本上都是苗字,不是姓,隻是象中國變成以氏為姓一樣,日本也變成了以苗字為姓。在本係列的後麵許多篇幅中,大家都會看到諸如“源的義元”、“橘的正成”,或者“平的北條”、“藤的菊亭”,等等稱呼,這源平藤橘,才是真正的姓。
比如,武田氏出於源的新羅三郎義光,其後裔一支任甲斐守護,如武田信玄,一支任若狹守護,如武田元光。再比如,戰國名將中,有不少號稱北條氏,但實際上幾乎沒有一個是真正名門平的北條之後裔:北條早雲祖孫三代,原姓源流不清不楚的伊勢氏,為了名正言順稱霸關東,而冒姓北條;大將北條綱成,本是今川家臣福島正成之子,因為娶了北條氏綱的女兒,而賜姓北條,是冒姓之冒姓;上杉謙信麾下名將北條高廣,其實本姓毛利(他的家徽也是一文字三星),隻是以住處為姓,才變成了顯赫的北條氏……
姓氏談完,再說名字。日本的貴族和武士(農民一直隻有小名和綽號,商人再加個商號,要到明治維新以後才有姓和大名,不在咱們討論之列),一般有兩個名字(改名啊、被賜以苗字啊,姑且不算):小名和大名。部分人出仕而有官位,部分人出家而有法名、院號,部分人仰慕漢學而有表字——為了表示尊敬,這些東西也往往隨名字一起帶出來,形成長長的一串。一般規律,是有官位以官位代替小名;有法名、院號的,在家修行稱法名,前加“入道”二字,在寺修行或死後稱院號。
比如,武田晴信,因為很年青就做了大名,有了官位,所以小名知道的人很少,一般稱為“武田大膳大夫晴信"。他出家入道後(在家修行),法名信玄,因此再加四個字,成為"武田大膳大夫晴信入道信玄”(武田信玄是不那麽恭敬的簡稱)。死後,則多以院號稱呼他,為“武田德榮軒”。同類的還有“長尾喜平二景虎”,最後稱為“上杉近衛少將輝虎入道謙信”,簡稱上杉謙信;“伊勢新九郎盛時”,最後稱為“北條相模守盛時入道宗瑞”,因為院號早雲庵,簡稱北條早雲。再如,信玄的軍師叫“山本勘介晴幸入道道鬼”,有蝮蛇之稱的美濃領主叫“齋藤山城守秀龍入道道三”,等等。
再看看咱們最熟悉的豐臣秀吉吧。他是農民出身,小名日吉丸,混上武士以後,改了個高雅點的小名,叫藤吉郎,冒木下姓,並起大名秀吉,稱為“木下藤吉郎秀吉”。當織田信長給了他近江半國以後,賜以羽柴姓,以顯示威儀(木下,誰都知道不是高貴出身,羽柴嘛,反正新造的,也無從考證,聽著好象有點古樸味道),則稱為“羽柴藤吉郎秀吉”。這時候,他已經是堂堂諸侯了,沒有官位終究不象話,於是賜以築前守之官職,稱“羽柴築前守秀吉”。等秀吉取了天下,官高位顯,可惜不是源、平二姓出身,無法開幕當征夷大將軍(他曾一度冒充源氏,又散布謠言說自己是天皇的私生子,結果反造成很壞影響,隻好收手)。正好藤原北家窮得叮噹響,他就湊上去叫聲幹爹,弄成“藤原右大臣秀吉”,想往關白位子上爬,然而還是滿地的噓聲。天皇無奈,賜姓“豐臣”(這是源、平、藤、橘以後,第五個天皇賜姓)——這就是“豐臣關白秀吉”的由來。簡稱"豐關白",退位後簡稱“豐太閤”。
● 花邊舊聞·日本人的姓和名
說到日本人的姓名,首先要從中國談起。古代日本從中華文明中吸收了大量的營養,姓名文化也不例外。隨便找幾個日本名字來,用日文發音讀一讀,簡直怪異拗嘴到了極點,但寫成漢字,則大多什麽“秀樹”啊、“由美”啊,都是漂亮字眼。由此可見一斑。
先說中國人的姓氏,請問,商鞅姓什麽?姓商?錯。姓衛?錯。姓公孫?更錯!因為中國上古,姓和氏是分開的,女子稱姓,男子稱氏。所謂姓,指的是一個人的血統(當然隻有貴族才有閑空研究或者附會自己的血統),而氏,則代表此人的身份地位。商鞅是衛國的公族,衛是周朝的同姓諸侯,所以商鞅的姓,應該是周的國姓——姬。他是衛國人,所以以國名衛為氏,稱之為衛鞅;他是衛的公族,所以也稱為公孫鞅;仕秦被封在商於,所以也稱商鞅。這衛、公孫、商,正是他的氏。再如,薑子牙姓薑,但是呂氏(大概是出生地)、太公氏(被周武王尊為太公);秦始皇姓嬴,但是趙氏(生在趙國)、秦氏(秦的國君)。諸如此類。
因此,中國古代有同姓不婚的習俗,也就是說,同一個祖宗的男女不可以婚配(比起古日本和古埃及的皇室,往往兄弟姊妹結婚,號稱保持血統純正,要科學和進步了數萬倍)。而同氏則沒有關係,今天張三當司馬,以官名司馬為氏,稱司馬三;明天司馬三給踢走,八輩子打不著的李四上台,稱司馬四——你可千萬別以為那哥倆是親兄弟。當然,這一姓、氏分開的製度,漢以後就逐漸被大家遺忘了。
日本也差不多,如“藤原朝臣九條兼實”,藤原是姓,朝臣是氏(大化改新以後賜的)九條是苗字(苗裔之意),兼實是名。後來氏逐漸很少使用了,咱們看到的平安以後大部分日本人名,冠在名字前麵的,基本上都是苗字,不是姓,隻是象中國變成以氏為姓一樣,日本也變成了以苗字為姓。在本係列的後麵許多篇幅中,大家都會看到諸如“源的義元”、“橘的正成”,或者“平的北條”、“藤的菊亭”,等等稱呼,這源平藤橘,才是真正的姓。
比如,武田氏出於源的新羅三郎義光,其後裔一支任甲斐守護,如武田信玄,一支任若狹守護,如武田元光。再比如,戰國名將中,有不少號稱北條氏,但實際上幾乎沒有一個是真正名門平的北條之後裔:北條早雲祖孫三代,原姓源流不清不楚的伊勢氏,為了名正言順稱霸關東,而冒姓北條;大將北條綱成,本是今川家臣福島正成之子,因為娶了北條氏綱的女兒,而賜姓北條,是冒姓之冒姓;上杉謙信麾下名將北條高廣,其實本姓毛利(他的家徽也是一文字三星),隻是以住處為姓,才變成了顯赫的北條氏……
姓氏談完,再說名字。日本的貴族和武士(農民一直隻有小名和綽號,商人再加個商號,要到明治維新以後才有姓和大名,不在咱們討論之列),一般有兩個名字(改名啊、被賜以苗字啊,姑且不算):小名和大名。部分人出仕而有官位,部分人出家而有法名、院號,部分人仰慕漢學而有表字——為了表示尊敬,這些東西也往往隨名字一起帶出來,形成長長的一串。一般規律,是有官位以官位代替小名;有法名、院號的,在家修行稱法名,前加“入道”二字,在寺修行或死後稱院號。
比如,武田晴信,因為很年青就做了大名,有了官位,所以小名知道的人很少,一般稱為“武田大膳大夫晴信"。他出家入道後(在家修行),法名信玄,因此再加四個字,成為"武田大膳大夫晴信入道信玄”(武田信玄是不那麽恭敬的簡稱)。死後,則多以院號稱呼他,為“武田德榮軒”。同類的還有“長尾喜平二景虎”,最後稱為“上杉近衛少將輝虎入道謙信”,簡稱上杉謙信;“伊勢新九郎盛時”,最後稱為“北條相模守盛時入道宗瑞”,因為院號早雲庵,簡稱北條早雲。再如,信玄的軍師叫“山本勘介晴幸入道道鬼”,有蝮蛇之稱的美濃領主叫“齋藤山城守秀龍入道道三”,等等。
再看看咱們最熟悉的豐臣秀吉吧。他是農民出身,小名日吉丸,混上武士以後,改了個高雅點的小名,叫藤吉郎,冒木下姓,並起大名秀吉,稱為“木下藤吉郎秀吉”。當織田信長給了他近江半國以後,賜以羽柴姓,以顯示威儀(木下,誰都知道不是高貴出身,羽柴嘛,反正新造的,也無從考證,聽著好象有點古樸味道),則稱為“羽柴藤吉郎秀吉”。這時候,他已經是堂堂諸侯了,沒有官位終究不象話,於是賜以築前守之官職,稱“羽柴築前守秀吉”。等秀吉取了天下,官高位顯,可惜不是源、平二姓出身,無法開幕當征夷大將軍(他曾一度冒充源氏,又散布謠言說自己是天皇的私生子,結果反造成很壞影響,隻好收手)。正好藤原北家窮得叮噹響,他就湊上去叫聲幹爹,弄成“藤原右大臣秀吉”,想往關白位子上爬,然而還是滿地的噓聲。天皇無奈,賜姓“豐臣”(這是源、平、藤、橘以後,第五個天皇賜姓)——這就是“豐臣關白秀吉”的由來。簡稱"豐關白",退位後簡稱“豐太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