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思想傾向而言,屠格涅夫是一個西方派分子,但他身上始終保持著俄羅斯人的氣質。他並不是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者,相反,對當時俄國上流社會中盛行的世界主義傾向十分鄙薄。在《羅亭》中,他借小說中的人物之口表明了他對這種時尚的看法:“俄國可以沒有我們中間任何一個人,但我們中間的任何一個人卻不可以沒有俄國。誰要以為可以,那他是可悲的。誰要真的不要俄國,那他是雙倍可悲的!世界主義隻是胡說,世界主義者等於零——不,比零更壞。離開了民族性,就沒有藝術,沒有真理,沒有生命,什麽都沒有。”1883年9月3 日,屠格涅夫病逝於法國,他的遺體被運回俄國。法國的文學界朋友護送靈柩到車站。在彼得堡,成千上萬的人迎送靈柩去墓地,葬禮的盛況是自普希金去世以來所沒有過的。民意黨人發表聲明悼念這位具有自由主義傾向的文豪。俄國所有監獄中的政治犯向這位“不朽的偉人”敬獻了一個花圈。對於這一切,屠格涅夫是當之無愧的。


    小說:探索人生與道德倫理主題


    19 世紀80 年代,繼屠格涅夫之後,又一位俄羅斯文學巨匠——列夫·托爾斯泰(1828—1910)——征服了歐美。他那些關於人生目的、宗教和社會的闡述又使他成為一位有世界影響的思想家。


    托爾斯泰生於圖拉附近的雅斯納雅,波裏雅那貴族莊園,16歲進入喀山大學,3 年後中斷學業,經營莊園。1851 年去高加索從軍,第二年在《現代人》雜誌上發表自傳體中篇小說《童年》,從此步入文壇。


    1864 年,托爾斯泰出版了4 卷本的選集,此時,他已發表了近20 篇中、短篇小說和特寫,其中包括研究“心靈的辯證法”、探索人的內在實質、追求道德完善的自傳體三部曲——《童年》、《少年》和《青年》,反映高加索軍旅生活的《襲擊》、《伐木》等,以描繪戰爭條件下軍人思想感情為特色的《塞瓦斯托波爾的故事》3 篇,反映農奴製農村生活的《一個地主的早晨》,以尋求道德理想為主題的《哥薩克》等。托爾斯泰把這些作品稱為“試筆”,但它們已經使他置身於俄羅斯第一流作家之列,也已經表現出了他的風格和魅力:對生活的獨特的洞察力,卓越的現實主義手法和貼切的心理描寫。


    到那時為止,對托爾斯泰產生重大影響的外國作家和作品有:歌德的《赫爾曼與竇綠苔》、雨果的《巴黎聖母院》、柏拉圖的《斐多篇》和《宴話篇》、狄更斯的《匹克威克外傳》、莫裏哀的喜劇《多才多貌》,以及《伊利亞特》和《奧德賽》等。1857 年和1860—1861 年,托爾斯泰曾兩度遊歷歐洲。他考察了許多國家的正規和業餘教育,並聘請一位德國青年數學家凱勒同他一起回故鄉莊園從事教育工作。他在德勒斯登拜訪了作家奧爾巴克,後者的作品和思想給他以深刻印象:“奧爾巴克是一個可愛的人,他給了我一線光明……他講到基督教,正如講到人類的精神一樣,沒有更高的東西了。”在布魯塞爾,他會見了蒲魯東。這次會見雖然沒有對他的生活產生什麽直接影響,但在他80 一90年代的社會、政治和經濟觀點中可以看到蒲魯東主義的痕跡。


    60年代之初,正是俄羅斯發生重大轉變的時候,但托爾斯泰在行動上是置身於社會運動之外的。他當過一年的調停人,力圖在地主和農民中進行公平的仲裁,但不能使任何一方滿意。他把主要精力放在教育雅斯納雅·波裏雅那和附近地方的農民孩子身上了。他不同情以赫爾岑、奧加略夫等人為代表的運動,至於原因,他在1892 年寫的散文《第一步》中談到了:“我認識奧加略夫和赫爾岑本人以及另外一些同一類型、受過同樣教育的人物。所有這些人的生活中,言行不一非常顯著。忠誠和熱心向善,同時對私人的慾念不加檢點。他們認為放蕩的生活不足以阻止向善的生活,不足以毀壞善行或偉大的品行。他們把沒有揉好的麵粉放在冰冷的爐子裏,認為會烤出麵包來。於是時日流逝,他們開始注意到麵包是烤不出來了——就是說:他們的生活弄不出結果來——他們從中發現了-一些特別悲慘的東西。”與車爾尼雪夫斯基和杜勃羅留波夫的關係也大致如此。他曾因為《現代人》撰稿而與他們接觸,但沒有友誼。當然,在內心,托爾斯泰是贊成改革的,他也完全同意進步的社會運動的主要目標——解放農民,隻是他認為俄羅斯最需要的而又最被忽略的是農村兒童的教育。從1863年起,托爾斯泰著手寫作長篇小說《戰爭與和平》。這部巨著在1866—1869年間陸續完成、出版。


    《戰爭與和平》是世界文學史上為數不多的傑出的長篇小說之一。托爾斯泰以俄羅斯抵抗拿破崙侵略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為背景,以高度現實主義的描寫,把豐富的生活素材和眾多人物編織成了一幅19 世紀初期俄國生活的歷史圖畫。小說最基本的主題仍是托爾斯泰最感興趣的道德問題:什麽是善?什麽是惡?什麽是生活的意義?小說中的主角,年輕的貴族安德烈·鮑爾康斯基一直在進行探索。他曾經想用死來解脫,但對娜塔莎的愛情使他振作;當愛情受到挫折、上流社會的生活使他窒息時,1812年的戰爭使他回到了生活中。同俄國士兵的接觸使他了解了生命的意義,在身負重傷、瀕臨死亡的時候,他發現了生活的真諦,深信不僅要愛自己的朋友,也要愛自己的敵人。安德烈的精神發展之路反映了托爾斯泰本人對人生的探索和理解。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俄羅斯文化之路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姚海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姚海並收藏俄羅斯文化之路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