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對日戰爭已成為最後一戰。隻有遠東戰場上的硝煙才能延長巴頓的歷史使命。他看到了這一點,於是極力要求赴遠東參戰。他利用空軍司令阿諾德到他司令部訪問之機,請他在馬歇爾麵前替他說情,然後又數次寫信給這位參謀總長,表達自己願意飛赴遠東前線的急切心情。在信中,他寫道:“哪怕是指揮一個師,我也心甘情願!”巴頓有理由滿懷信心,因為已故總統羅斯福曾親口允諾在西歐戰事結束後,調他到太平洋戰場去對付“小日本”。


    在歐洲戰場勝利日那天,巴頓在最後一次例會上向他的部下保證道:第3集團軍很快“將去中國”參加對日作戰,屆時,他將被批準在對日戰爭中多領“幾天軍餉”。甚至在對《芝加哥論壇報》記者的談話中宣稱:“第3集團軍就要向太平洋進發”,去摧毀法西斯主義的最後巢穴。


    到5月20日,巴頓得到了明確的答覆,他去遠東參加對日作戰的要求未獲批準,滿腔的期望一時間化為泡影。據傳,史汀生和馬歇爾同意巴頓的調動,但麥克阿瑟強烈反對,因為他不願再為這個易衝動、好招惹是非的傢夥增添什麽麻煩。不管什麽原因,在對日戰爭仍處於艱苦的歲月裏,把巴頓這樣一位“進攻型”的“戰術天才”留在德國是講不通的。關於這個決定的緣由,麥克阿瑟隻字未提。


    影響巴頓赴遠東戰場的另外一個因素是老總統羅斯福的逝去。這位曾在“打耳光事件”中幫助巴頓正常晉升少將永久軍銜的前總統是非常欽佩和喜愛這位戰場猛將的,他也確實希望巴頓能在太平洋戰場衝鋒陷陣,再顯榮耀。但不幸的是,羅斯福畢竟死了,現任總統杜魯門不會再像他的前任那樣支持他。


    巴頓對這樣的結果越想越覺得懊惱,他感到自己已經成為一個歷史人物,愈是失意他愈是迫切想要參戰,甚至到了極端的程度。


    早在1945年4月,陸軍部副部長約翰·麥克洛依曾告訴巴頓,美國實施的“曼哈頓”計劃已獲得突破性進展,不久就能製造出威力巨大的原子彈,預料不用進攻日本本土就能摧毀日本的戰爭力量,結束對日作戰。恰巧,與此同時,巴頓宴請一批科學家吃飯時,他獲悉納粹在核裂變軍事應用方麵也在發展。不過,德國在這方麵的研究遠遠落後於英、美兩國。巴頓當然期望對日戰爭早日取得勝利,但是他又非常沮喪,一顆超級炸彈竟然能使他這樣一位指揮官變得無用武之地,他不由得反對這樣的戰爭途徑了。


    巴頓渴望戰爭,渴望指揮戰爭,渴望戰爭的榮譽。他不能沒有戰爭。


    不久,巴頓似乎又獲得了一個重返戰場的機會,雖然這個戰場的規模不大。5月16日,他在英國旅遊時,突然接到盟國遠征軍最高司令部的布爾將軍的電話,要他立即到蘭斯向艾森豪將軍處報到。巴頓於當天就返回法國,艾森豪告訴他有關戰事的具體情況:


    目前狄托的勢力正在向巴爾幹地區迅速膨脹,有可能占領阿爾巴尼亞和義大利的一部分領土,特別是戰略要地亞得裏亞海的裏雅斯特港口和威尼斯-朱利亞地區。杜魯門總統想使狄托謹慎一些,指示馬歇爾將軍選派一支軍隊在義大利北部顯示一下力量。馬歇爾認為巴頓比較合適,就讓艾森豪通知巴頓。


    巴頓欣喜若狂,用了兩天時間做好了一切準備。更令他高興的是,第7集團軍第15軍調歸巴頓指揮。第3集團軍擬在恩斯河上採取虛張聲勢的行動,一旦狄托有反應,第3集團軍便跨越恩斯河,展開軍事行動。


    後來命令被突然取消,原因是駐義大利盟軍總司令克拉克將軍不願讓巴頓進入他在義大利的勢力範圍,於是竭力阻止巴頓指揮此次行動。根本的原因是,同麥克阿瑟反對巴頓赴遠東參加對日作戰一樣,巴頓的魯莽、不顧後果、性格倔強,以及“打耳光事件”的陰影,促使他們對巴頓採取了遠而避之少惹是非的態度。


    此時此刻,巴頓隻好飲下了自己釀造的苦酒。


    巴頓在兩次參戰無望的情況下,產生了嚴重的失落感,勾起了他濃重的思鄉之情。他決定返回家園休假,聊以排遣悵惘抑鬱的心情。


    在美國人民的心目中,巴頓是位傳奇將軍,是位令人仰慕的、凱旋歸來的英雄。返回祖國後,鮮花、彩帶和歡呼的人群很快把他淹沒了。在波士頓,起碼有100萬人排成長達25英裏的隊伍夾道歡迎巴頓將軍。此時此刻,他感到,自己所受的一切磨難和打擊都得到了補償。但很快,他就發現,由於自己的言論和思想已經同美國的社會氛圍很不協調,他好戰的性格和已在美國流行的和平思潮發生了強烈碰撞。美國人民很快就開始冷落起他們剛剛狂熱崇拜過的這位英雄來。


    問題的起因在於巴頓在各地所作的演講。熟悉他的人們都說:巴頓的嘴是不大聽大腦使喚的。但是,在巴頓的演講中,他總能展現出軍人氣度和英雄威武的姿態,給聽眾留下良好印象。有時巴頓也顯得極為謙遜,在洛杉磯市政廳台階上演講時,他撫摩著胸前佩帶的綬帶說:“是勇士們贏得了勳章,隻不過由我們佩帶罷了。”說著就熱淚盈眶,不能自己。但更多的時候,巴頓是以戰時那種激昂顛狂的情緒來闡釋他那殺氣騰騰的思想和主張,是在不適當的時間和不適當的地點發表不合時宜的講話。在聖加夫列爾,在他祖父唐·貝尼托·威爾遜創立的救世主教堂,他先是率領學生大唱讚美詩,接著就發表激烈言辭敦促他們加強備戰,繼續保持高昂士氣,放棄任何和平麻痹思想。這些強硬的言辭和兇悍的樣子,好似一個好戰分子在進行戰爭動員。他的話甚至比喬治·華盛頓在類似情況下發出號召時的措辭還要強烈。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二戰將帥傳-軍事家卷:巴頓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彭訓厚/古今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彭訓厚/古今並收藏二戰將帥傳-軍事家卷:巴頓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