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頁
中外名人傳記百部:巴頓 作者:外名人傳記百部編委會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8月3日,巴頓在憲法路軍需大樓三樓建立了辦公室,並立即開始辦公,當天晚上,巴頓和他的參謀人員就迅速地草擬了一份計劃,建議在摩洛哥的卡薩布蘭卡登陸,時間初步訂於1942年10月7日。
此時,艾森豪正在倫敦與英方磋商實施“火炬”計劃的有關事宜。英國走馬燈式地不斷更換他們參與“火炬”計劃的將領,令美國感到十分不安,不得不懷疑其誠意的程度。
馬歇爾指示巴頓立即去倫敦,一方麵向艾森豪威 爾匯報工作情況,同時要認真調查英國人的真實態度,並利用各種時機和場合大力宣傳“火炬”計劃的意義。
8月9日晚上,艾森豪突然接到巴頓打來的電話 :“艾克,該死的,我剛剛抵達這個倒黴的城市。我呆在克拉裏奇旅館裏,不知道該怎麽辦。”
“喬治 ”,艾森豪聽出是巴頓的聲音,十分興奮 :“老六,聽到你的聲音我真高興!馬上到我這兒來,咱們好好幹幾杯 !”
巴頓匆匆趕到艾森豪的住處,兩人一邊喝酒,一邊討論有關“火炬”計劃的許多有關問題。巴頓的到來,使艾森豪近來焦躁煩亂的心緒得到緩解。臨別時,巴頓對他說 :“我或許在許多細節上是愚蠢的,但我能夠在一個星期內使任何部隊士氣高昂。”
回到旅館後,巴頓在日記中寫道 :“我們倆人都感到這個計劃不妥,而且多半是出於政治考慮。然後,我們必須奉命執行,不成功便成仁。”
巴頓在倫敦前後活動了10天,除了參與審查和完善“火炬”之外,他用了大量時間精力去向對這一計劃尚存疑慮的各方人士做說服動員工作。
他首先致力於說服在英國的美國軍事人員。第一位是舊時騎兵部隊的朋友、盧西恩?小特拉斯科特準將,現任英國蒙巴頓勳爵的敵後突擊隊司令部美軍代表。他們是8月10日午後散步時遇見的。巴頓發現 這位朋友也有一些悲觀情緒,對他作了許多解釋,並說,“火炬” 行動“也許不是一次大顯身手的最好機會,但總比無所作為要強。就我本人而言,我決心奉陪到底。”
在所有駐英的美國軍事人員中,美國海軍代表對該計劃的牴觸情緒最為突出。 他們認為,“火炬”計劃是一次盲目而危險的軍事冒險計劃,沒有什麽成功的希望。尤其是海軍司令員哈羅德?斯塔克海軍上將和弗蘭克?托馬斯海軍上校,在艾森豪召集的一次會議上,他們列舉一大堆不利條件,如:海軍沒有航空母艦,遠程海運的艦艇缺乏,在海上會遭到德國海軍的襲擊等等。針對這種悲觀論調,巴頓據理力爭、慷慨陳詞,他說 :“與其日復一日徒勞地等待良機,不如尋找有利時機拚死一搏。敵人是兇惡的,但他們決不會比我們更強大 !”
在這次會議結束的時候,艾森豪作了總結性發言,他堅定地指出:“‘火炬’戰役是美國總統和英國首相下達的命令,不論我們喜歡不喜歡,也不管有任何障礙,該計劃必須實施。即使一艘護航艦都沒有,我的命令也要求部隊進入非洲。不管有無軍艦,我都要去開展這次戰役,哪怕我得一個人劃著名小艇去,我也義無反顧 !”
巴頓走訪了倫敦的“關鍵部門 ”,為“火炬”計 劃四處遊說。在老朋友特拉斯科特的協助下,巴頓在克拉裏奇旅館安排了一次宴會,蒙巴頓勳爵和他的一幫高級將領應邀前來聚會。其中有他的參謀長約瑟夫?海登將軍、皇家空軍上校巴茲爾?威利茨和埃德蒙?內維爾上校。在酒宴上,巴頓把他精心準備的演講詞表述得精彩感人,獲得圓滿成功,博得客人們的完全贊同。
8月21日,巴頓從倫敦回到華盛頓,實施“火炬”計劃的問題已經敲定,定於10月7日開始。
美英雙方把“火炬”計劃的登陸地點選定在北非法屬阿爾及利亞及摩洛哥,並決定兵分三路:由巴頓率領全部由美軍組成的西線特遣部隊,直接從美國本土出發,橫渡大西洋,在摩洛哥的卡薩布蘭卡地區登陸;中線特遣部隊是美國第2軍,由勞埃德?弗雷登道爾少將指揮,進攻奧蘭;東線部隊主要由英軍組成,由美軍第34師師長查爾期?賴德少將指揮,進攻阿爾及爾,之後再將指揮權移交給英國第1集團軍司令肯尼思?安德森將軍。 最後,“火炬”計劃開始的具體時間由10月7日推遲到11月8日。
巴頓西線特遣部隊的任務是:登陸後攻占卡薩布蘭卡港及其附近的飛機場,同中線進攻奧蘭的部隊相配合,建立和保持兩線之間的通訊聯絡,建立足以控製整個摩洛哥的力量。
這是一次規模空前的海外遠征。3萬多兵力將由36艘運輸艦、貨船和油船載運,在68艘軍艦的護航下,從維吉尼亞州的諾福城克港出發橫渡大西洋,遠航3000英裏,一直開到法屬摩洛哥的大西洋海濱,路途遙遠而艱險。
負責這次護航任務的指揮官是亨利?休伊特海軍少將。這位55歲的將軍早年畢業於安納波利斯海軍學院,因驍勇善戰素負盛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曾榮獲海軍十字勳章。他身材魁梧、儀表堂堂,而且精通業務、作風嚴謹,是組織指揮這支護航艦隊最理想的人選。
此時,艾森豪正在倫敦與英方磋商實施“火炬”計劃的有關事宜。英國走馬燈式地不斷更換他們參與“火炬”計劃的將領,令美國感到十分不安,不得不懷疑其誠意的程度。
馬歇爾指示巴頓立即去倫敦,一方麵向艾森豪威 爾匯報工作情況,同時要認真調查英國人的真實態度,並利用各種時機和場合大力宣傳“火炬”計劃的意義。
8月9日晚上,艾森豪突然接到巴頓打來的電話 :“艾克,該死的,我剛剛抵達這個倒黴的城市。我呆在克拉裏奇旅館裏,不知道該怎麽辦。”
“喬治 ”,艾森豪聽出是巴頓的聲音,十分興奮 :“老六,聽到你的聲音我真高興!馬上到我這兒來,咱們好好幹幾杯 !”
巴頓匆匆趕到艾森豪的住處,兩人一邊喝酒,一邊討論有關“火炬”計劃的許多有關問題。巴頓的到來,使艾森豪近來焦躁煩亂的心緒得到緩解。臨別時,巴頓對他說 :“我或許在許多細節上是愚蠢的,但我能夠在一個星期內使任何部隊士氣高昂。”
回到旅館後,巴頓在日記中寫道 :“我們倆人都感到這個計劃不妥,而且多半是出於政治考慮。然後,我們必須奉命執行,不成功便成仁。”
巴頓在倫敦前後活動了10天,除了參與審查和完善“火炬”之外,他用了大量時間精力去向對這一計劃尚存疑慮的各方人士做說服動員工作。
他首先致力於說服在英國的美國軍事人員。第一位是舊時騎兵部隊的朋友、盧西恩?小特拉斯科特準將,現任英國蒙巴頓勳爵的敵後突擊隊司令部美軍代表。他們是8月10日午後散步時遇見的。巴頓發現 這位朋友也有一些悲觀情緒,對他作了許多解釋,並說,“火炬” 行動“也許不是一次大顯身手的最好機會,但總比無所作為要強。就我本人而言,我決心奉陪到底。”
在所有駐英的美國軍事人員中,美國海軍代表對該計劃的牴觸情緒最為突出。 他們認為,“火炬”計劃是一次盲目而危險的軍事冒險計劃,沒有什麽成功的希望。尤其是海軍司令員哈羅德?斯塔克海軍上將和弗蘭克?托馬斯海軍上校,在艾森豪召集的一次會議上,他們列舉一大堆不利條件,如:海軍沒有航空母艦,遠程海運的艦艇缺乏,在海上會遭到德國海軍的襲擊等等。針對這種悲觀論調,巴頓據理力爭、慷慨陳詞,他說 :“與其日復一日徒勞地等待良機,不如尋找有利時機拚死一搏。敵人是兇惡的,但他們決不會比我們更強大 !”
在這次會議結束的時候,艾森豪作了總結性發言,他堅定地指出:“‘火炬’戰役是美國總統和英國首相下達的命令,不論我們喜歡不喜歡,也不管有任何障礙,該計劃必須實施。即使一艘護航艦都沒有,我的命令也要求部隊進入非洲。不管有無軍艦,我都要去開展這次戰役,哪怕我得一個人劃著名小艇去,我也義無反顧 !”
巴頓走訪了倫敦的“關鍵部門 ”,為“火炬”計 劃四處遊說。在老朋友特拉斯科特的協助下,巴頓在克拉裏奇旅館安排了一次宴會,蒙巴頓勳爵和他的一幫高級將領應邀前來聚會。其中有他的參謀長約瑟夫?海登將軍、皇家空軍上校巴茲爾?威利茨和埃德蒙?內維爾上校。在酒宴上,巴頓把他精心準備的演講詞表述得精彩感人,獲得圓滿成功,博得客人們的完全贊同。
8月21日,巴頓從倫敦回到華盛頓,實施“火炬”計劃的問題已經敲定,定於10月7日開始。
美英雙方把“火炬”計劃的登陸地點選定在北非法屬阿爾及利亞及摩洛哥,並決定兵分三路:由巴頓率領全部由美軍組成的西線特遣部隊,直接從美國本土出發,橫渡大西洋,在摩洛哥的卡薩布蘭卡地區登陸;中線特遣部隊是美國第2軍,由勞埃德?弗雷登道爾少將指揮,進攻奧蘭;東線部隊主要由英軍組成,由美軍第34師師長查爾期?賴德少將指揮,進攻阿爾及爾,之後再將指揮權移交給英國第1集團軍司令肯尼思?安德森將軍。 最後,“火炬”計劃開始的具體時間由10月7日推遲到11月8日。
巴頓西線特遣部隊的任務是:登陸後攻占卡薩布蘭卡港及其附近的飛機場,同中線進攻奧蘭的部隊相配合,建立和保持兩線之間的通訊聯絡,建立足以控製整個摩洛哥的力量。
這是一次規模空前的海外遠征。3萬多兵力將由36艘運輸艦、貨船和油船載運,在68艘軍艦的護航下,從維吉尼亞州的諾福城克港出發橫渡大西洋,遠航3000英裏,一直開到法屬摩洛哥的大西洋海濱,路途遙遠而艱險。
負責這次護航任務的指揮官是亨利?休伊特海軍少將。這位55歲的將軍早年畢業於安納波利斯海軍學院,因驍勇善戰素負盛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曾榮獲海軍十字勳章。他身材魁梧、儀表堂堂,而且精通業務、作風嚴謹,是組織指揮這支護航艦隊最理想的人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