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印度的阿薩姆地區,認為用大約 3 個師團的兵力以及足夠 3 個星期食用的 糧食輕裝奇襲,可在短期內攻占英帕爾。日軍南方軍總司令官寺內壽一大將
和緬甸方麵軍司令官河邊正三中將考慮到後勤方麵的問題,起初不大同意這 一冒險計劃,但是,他們架不住年田口及其手下一批悍將的苦勸,答應由南
方軍總司令部積極向東京大本營報請批準。
1943 年底,寺內大將派其副總參謀長綾部中將赴東京,提出了駐緬日 軍實施英帕爾作戰的意見,請大本營作出決斷。鑑於整個太平洋戰局對日本
愈來愈不利,大本營就英帕爾戰役感到疑慮的以下 5 個問題,徵求了綾部的 意見:
1.必須慎重考慮防備英印軍在孟加拉灣方麵和緬甸南 部沿海一帶的登陸作戰,如果在實施“烏”號作戰當中出現 這種情況,能否採取相應的對策?
2.由於攻占了英帕爾平原,結果是否還需要增加兵力? 是否會給防衛緬甸帶來不利的後果?
3.我空軍兵力處於極端劣勢,對完成地麵作戰有無 妨礙?
4.補給能否跟得上?
5.第 15 軍的作戰設想是否堅實可靠? 綾部與牟田口同屬少壯派將領,倆人私交也一直不錯。他這次赴東京
前,專程由南方軍總司令部所在地的新加坡飛抵緬甸,牟田口在曼德勒為他 餞行,拜託他一定完成好晉京的使命。因此,對大本營的疑慮,綾部立即做
出了確有把握的答覆,並聲稱,通過實施本戰役,可以使防禦戰憑藉英帕爾 附近的有利地形,因而反倒可以節省兵力,加強緬甸的防衛。
1944 年 1 月 17 日,綾部中將帶著大本營的批準文件抵達仰光,並向緬 甸方麵軍各高級將領作了傳達。至此,“從昭和 17 年(1942
年)夏季以來, 多次議論過的印度進攻作戰,大本營終於做出了決斷”。
在牟田口率部進行戰役準備期間,2 月 26 日,他聽到了櫻井省三的第 28 軍在若開戰場上失敗的消息,不過他認為,若開之戰已使蒙巴頓掌握的幾個
師的預備隊投了進去,現在他們還陶醉在勝利的興奮之中,來不及調到北麵 來,他正可以趁此機會奔襲英帕爾。
日軍對印度的進攻為什麽首先選擇英帕爾呢?這是由英帕爾的戰略地 位決定的。
英帕爾是東印度的主要邊境城市,位於吉大港通往阿薩姆邦的交通幹 線上。該城周圍是曼尼普爾山脈,近郊是長 40 英裏、寬 20 英裏的英帕爾平
原。自英軍被趕出緬甸後的兩年中,這裏已建成一個巨大的基地。總有一天, 盟軍將由此基地展開反攻。
平原上,遍布著大型巴沙營房(由竹子和蘆葦編成的營棚)、醫院、軍 械倉庫、彈藥庫、工場以及軍事基地所需要的各種大型設施,四通八達的瀝
青公路從基地中間穿過。此外,從 1942 年起就開始從原始叢林中闢建一條 寬闊的汽車公路,把英帕爾和轉運軍需物資的重要鐵路終點站迪馬普爾連接
了起來。“在英帕爾,一切井井有條,組織得相當完善,具有供未來反攻部 隊使用的基地所應具有的各種條件。”蒙巴頓來東南亞戰區上任後,曾視察
過這裏並得到了這樣的印象。
但是,英帕爾的地形則不像那位綾部中將所聲稱的那樣,這裏決不是 打一場防禦戰的理想地點。因為這個平原完全處於叢林覆蓋的陡峭群山的俯
瞰之下,而且那裏的防禦設施也不盡如意。3 月 5 日,也就是英帕爾戰役開 始的前 3 天,集團軍軍長斯利姆中將寫信向蒙巴頓報告說:“我給你寫信是
為了更為嚴重的第 4 軍的陣地問題,我們在那裏的部署不夠理想??如果可 能的話,我急於加強那裏的陣地。”負責防守英帕爾方麵的第 4 軍,下轄第
17、第 20、第 23 英印師,軍長是斯康斯將軍。此時,他們正在英帕爾外圍 很遠的地方駐紮,當日軍進攻已明顯地迫在眉睫時,才開始陸續返回英帕爾。
不過,未等他們到齊,戰鬥已經打響了。
當 3 月 8 日牟田口中將的先頭部隊渡過親敦江向英帕爾打來時,蒙巴 頓還正在醫院住院。原來在幾天以前,蒙巴頓訪問史迪威的前線指揮部時自
己駕駛吉普車在一條林間小道行駛。不巧,汽車的前輪壓住了一根毛竹,駛 過以後,竹子反彈起來,紮進了他的左眼。蒙巴頓事後說:“當時我不敢相
信我的眼球是否依然在眼眶裏。
證實這一點是需要相當的勇氣的。我發覺它仍然在那裏,並為此鬆了 一口氣,但緊接著我發現自己的左眼完全瞎了。我緊急包紮一下以後,又繼
續朝前開。”後來,蒙巴頓被送往利多的陸軍醫院,幸虧那裏有一位美國的 眼科專家沙伊上校。他經過診斷後說,蒙巴頓的左眼嚴重內出血,但隻要不
過分勞累,很快就會好的。蒙巴頓雙眼都紮上繃帶休息了 5 天,但是,來自 英帕爾的消息使他心急如焚。他不顧醫生的勸阻,自己離開醫院,飛抵卡米
拉的斯利姆指揮部。他知道這樣做左眼將有失明的危險,但是,哪怕肯定會 瞎,他也要去前線部署作戰。
斯利姆中將見蒙巴頓眼纏著繃帶被人牽引著走進自己的指揮部,感動 得不禁緊緊地擁抱住他,然後,立即向他匯報了當前的戰事情況。蒙巴頓此
和緬甸方麵軍司令官河邊正三中將考慮到後勤方麵的問題,起初不大同意這 一冒險計劃,但是,他們架不住年田口及其手下一批悍將的苦勸,答應由南
方軍總司令部積極向東京大本營報請批準。
1943 年底,寺內大將派其副總參謀長綾部中將赴東京,提出了駐緬日 軍實施英帕爾作戰的意見,請大本營作出決斷。鑑於整個太平洋戰局對日本
愈來愈不利,大本營就英帕爾戰役感到疑慮的以下 5 個問題,徵求了綾部的 意見:
1.必須慎重考慮防備英印軍在孟加拉灣方麵和緬甸南 部沿海一帶的登陸作戰,如果在實施“烏”號作戰當中出現 這種情況,能否採取相應的對策?
2.由於攻占了英帕爾平原,結果是否還需要增加兵力? 是否會給防衛緬甸帶來不利的後果?
3.我空軍兵力處於極端劣勢,對完成地麵作戰有無 妨礙?
4.補給能否跟得上?
5.第 15 軍的作戰設想是否堅實可靠? 綾部與牟田口同屬少壯派將領,倆人私交也一直不錯。他這次赴東京
前,專程由南方軍總司令部所在地的新加坡飛抵緬甸,牟田口在曼德勒為他 餞行,拜託他一定完成好晉京的使命。因此,對大本營的疑慮,綾部立即做
出了確有把握的答覆,並聲稱,通過實施本戰役,可以使防禦戰憑藉英帕爾 附近的有利地形,因而反倒可以節省兵力,加強緬甸的防衛。
1944 年 1 月 17 日,綾部中將帶著大本營的批準文件抵達仰光,並向緬 甸方麵軍各高級將領作了傳達。至此,“從昭和 17 年(1942
年)夏季以來, 多次議論過的印度進攻作戰,大本營終於做出了決斷”。
在牟田口率部進行戰役準備期間,2 月 26 日,他聽到了櫻井省三的第 28 軍在若開戰場上失敗的消息,不過他認為,若開之戰已使蒙巴頓掌握的幾個
師的預備隊投了進去,現在他們還陶醉在勝利的興奮之中,來不及調到北麵 來,他正可以趁此機會奔襲英帕爾。
日軍對印度的進攻為什麽首先選擇英帕爾呢?這是由英帕爾的戰略地 位決定的。
英帕爾是東印度的主要邊境城市,位於吉大港通往阿薩姆邦的交通幹 線上。該城周圍是曼尼普爾山脈,近郊是長 40 英裏、寬 20 英裏的英帕爾平
原。自英軍被趕出緬甸後的兩年中,這裏已建成一個巨大的基地。總有一天, 盟軍將由此基地展開反攻。
平原上,遍布著大型巴沙營房(由竹子和蘆葦編成的營棚)、醫院、軍 械倉庫、彈藥庫、工場以及軍事基地所需要的各種大型設施,四通八達的瀝
青公路從基地中間穿過。此外,從 1942 年起就開始從原始叢林中闢建一條 寬闊的汽車公路,把英帕爾和轉運軍需物資的重要鐵路終點站迪馬普爾連接
了起來。“在英帕爾,一切井井有條,組織得相當完善,具有供未來反攻部 隊使用的基地所應具有的各種條件。”蒙巴頓來東南亞戰區上任後,曾視察
過這裏並得到了這樣的印象。
但是,英帕爾的地形則不像那位綾部中將所聲稱的那樣,這裏決不是 打一場防禦戰的理想地點。因為這個平原完全處於叢林覆蓋的陡峭群山的俯
瞰之下,而且那裏的防禦設施也不盡如意。3 月 5 日,也就是英帕爾戰役開 始的前 3 天,集團軍軍長斯利姆中將寫信向蒙巴頓報告說:“我給你寫信是
為了更為嚴重的第 4 軍的陣地問題,我們在那裏的部署不夠理想??如果可 能的話,我急於加強那裏的陣地。”負責防守英帕爾方麵的第 4 軍,下轄第
17、第 20、第 23 英印師,軍長是斯康斯將軍。此時,他們正在英帕爾外圍 很遠的地方駐紮,當日軍進攻已明顯地迫在眉睫時,才開始陸續返回英帕爾。
不過,未等他們到齊,戰鬥已經打響了。
當 3 月 8 日牟田口中將的先頭部隊渡過親敦江向英帕爾打來時,蒙巴 頓還正在醫院住院。原來在幾天以前,蒙巴頓訪問史迪威的前線指揮部時自
己駕駛吉普車在一條林間小道行駛。不巧,汽車的前輪壓住了一根毛竹,駛 過以後,竹子反彈起來,紮進了他的左眼。蒙巴頓事後說:“當時我不敢相
信我的眼球是否依然在眼眶裏。
證實這一點是需要相當的勇氣的。我發覺它仍然在那裏,並為此鬆了 一口氣,但緊接著我發現自己的左眼完全瞎了。我緊急包紮一下以後,又繼
續朝前開。”後來,蒙巴頓被送往利多的陸軍醫院,幸虧那裏有一位美國的 眼科專家沙伊上校。他經過診斷後說,蒙巴頓的左眼嚴重內出血,但隻要不
過分勞累,很快就會好的。蒙巴頓雙眼都紮上繃帶休息了 5 天,但是,來自 英帕爾的消息使他心急如焚。他不顧醫生的勸阻,自己離開醫院,飛抵卡米
拉的斯利姆指揮部。他知道這樣做左眼將有失明的危險,但是,哪怕肯定會 瞎,他也要去前線部署作戰。
斯利姆中將見蒙巴頓眼纏著繃帶被人牽引著走進自己的指揮部,感動 得不禁緊緊地擁抱住他,然後,立即向他匯報了當前的戰事情況。蒙巴頓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