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資歷,很多軍官也在他之上,如,英國的蒙哥馬利在旅長、師長崗位上都幹過,作戰經驗非常豐富;而且當過集團軍的軍長,巴頓,不僅當過師長與軍長,而且是美國裝甲兵的創始人,作戰頑強、兇猛,當時就有名氣了。
可是,艾森豪卻使得一切——無論是軍銜,還是資歷高於他的人,都像一架機器中的螺絲釘一樣,發揮自己的作用。那麽艾森豪有什麽轍,能夠讓這些人甘當一個螺絲釘呢?我歸納兩個詞:寬容與機智。
我們先看看他的寬容。我舉蒙哥馬利這個例子。看看他的寬容,艾森豪的寬容。
蒙哥馬利是英國一員虎將,在北非戰場上,他竟然打敗了大名赫赫的隆美爾,沙漠之狐——隆美爾。當時,隆美爾是大名鼎鼎啊,他打敗了隆美爾。英國宣傳機器將蒙哥馬利稱之為“戰神”,稱之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拿破崙”。既然叫“神”了,就要有神氣了。所以蒙哥馬利也認為自己氣度不凡,應該負有,也能夠負有更大的使命。於時,他開始和艾森豪“叫板”,他認為自己最適合盟軍統帥,你艾森豪不靈。當時,英國的許多將軍也私下議論,蒙哥馬利應該成為盟軍的統帥。所以說,蒙哥馬利在作戰中經常對艾森豪表現出輕蔑的態度。當時,很多美國人看不下去。布萊德雷他是美軍第12集團軍司令,他找到了艾森豪,他說:“如果你想把指揮權交給蒙哥馬利,那麽你立即給我送回國吧,因為在他手下幹,我沒有勝利的信念。”當時,巴頓正在布萊德雷的旁邊,他拍了拍布萊德雷,他說:“夥計,如果你不幹,我也將和你一起離開。”這不就是共同施壓——一個,蒙哥馬利在施壓,叫板;美國人內部也看不下去,也向艾森豪施加壓力。你可處理好這件事。艾森豪笑著說:“沒關係,我會有辦法處理的。謝謝!”
那麽,他有什麽辦法?其實,他的辦法最簡單,也最難做,就是寬容!
在蒙哥馬利與自己爭奪統帥權的問題上,艾森豪能做的事:大肚能容,容他人難容之事!
在他看來,聯盟作戰貴在團結,有團結,就有信心;既然能夠在一條戰線上作戰,就有共同點——這就是戰勝德國人。因此,艾森豪非常注意保護蒙哥馬利的積極性,不讓這員虎將的作戰積極性受到傷害。比如,在諾曼第登陸作戰中,蒙哥馬利是地麵部隊的最高指揮官,按照協同,按照當時計劃,蒙哥馬利是最高指揮官,連布萊德雷也必須聽命於他。當時蒙哥馬利是第21集團軍群司令官,布萊德雷是第12集團軍群司令官。按照協同,布萊德雷要聽蒙哥馬利的。尋麽一旦登陸成功之後,鞏固登陸場,蒙哥馬利必須把這個權交回去。而且,把地麵部隊指揮官這個權交回,必須公示、公開宣布。但是,艾森豪擔心,公布他的指揮權重新交回到盟軍最高統帥手中,蒙哥馬利會因此影響自己的作戰積極性。所以說,一直沒有公開宣布,隻是暗地裏接過指揮權。
當後來蒙哥馬利借著“阿登戰役”初期盟軍失敗這個事情,再次抱怨,正是把地麵作戰的指揮權交回去,才導致這種情況發生。他抱怨,他責備艾森豪。這句話等於說:如果我指揮,就不會這樣了。在1944年年末阿登作戰中。
這件事情,因為美軍傷亡是最慘的。在阿登戰役中,它一開始傷亡了好幾萬,8萬官兵沒了。所以美軍就譁然,就對蒙哥馬利不滿,你在那兒站著說話不腰疼!就責備他。可是艾森豪還是以寬容,以度量處理了這個問題。當時,這個事情是影響很大,艾森豪召開了一次記者招待會。在會上,他首先讚揚了蒙哥馬利的作戰,讚揚了他的勇敢,然後非常低調地說:“整個作戰行動內容太多,不是一位戰場指揮官能夠處理得了的,我並沒有從蒙哥馬利那裏收回全部的指揮大權,因為指揮大權一直是在最高統帥手中。”其實這就等於“綿裏藏針”地回敬了蒙哥馬利,他是說,指揮權從來在我手裏,你知道嗎!
所以,艾森豪的寬容,就使得蒙哥馬利也就沒有脾氣了。他沒有公開地責備他。後來,蒙哥馬利自己寫信給艾森豪,承認自己的錯誤:“我並不認為我是一個溫順的部下,我喜歡我行我素。但是您總是在困難和風雲變幻的時刻,使我沒有發生越軌行動。您的英明、引導和寬厚的容忍,對我教育極大。我萬分地感謝您!”這是在1945年的時候,蒙可馬利寫給艾森豪的一封信中的一段話,承認自己的錯誤。
我個人認為,作為一名盟軍最高統帥,艾森豪有一個衡量他是否成功的尺度。這就是說,他是否盡量少地使盟軍捲入爭論。而艾森豪做到了這一點。
什麽是機智?機智是一種能出色地處理意外事件的能力。戰爭和其他社會現象不一樣,它充滿了不確定性和偶然性,因此機智對於從事戰爭職業的人顯得是十分的重要。機智和勇敢是分不開的。著名的“兵學之父”克勞塞維茨對機智有一句非常好的詮釋:“要想不斷地戰勝意外事件,必須具有兩種特性:一種是在茫茫的黑暗中,仍能發出內在的微光,以照亮真理的智力;二是敢於隨這種微光前進的勇氣。前者在法語中被形象地稱為眼力,後者就是果斷。”這是克勞塞維茨對機智的一個詮釋。那麽,對於一個軍官,特別是高級軍官中,機智就是大智慧。我們從巴頓和他的關係上看看這個問題。
可是,艾森豪卻使得一切——無論是軍銜,還是資歷高於他的人,都像一架機器中的螺絲釘一樣,發揮自己的作用。那麽艾森豪有什麽轍,能夠讓這些人甘當一個螺絲釘呢?我歸納兩個詞:寬容與機智。
我們先看看他的寬容。我舉蒙哥馬利這個例子。看看他的寬容,艾森豪的寬容。
蒙哥馬利是英國一員虎將,在北非戰場上,他竟然打敗了大名赫赫的隆美爾,沙漠之狐——隆美爾。當時,隆美爾是大名鼎鼎啊,他打敗了隆美爾。英國宣傳機器將蒙哥馬利稱之為“戰神”,稱之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拿破崙”。既然叫“神”了,就要有神氣了。所以蒙哥馬利也認為自己氣度不凡,應該負有,也能夠負有更大的使命。於時,他開始和艾森豪“叫板”,他認為自己最適合盟軍統帥,你艾森豪不靈。當時,英國的許多將軍也私下議論,蒙哥馬利應該成為盟軍的統帥。所以說,蒙哥馬利在作戰中經常對艾森豪表現出輕蔑的態度。當時,很多美國人看不下去。布萊德雷他是美軍第12集團軍司令,他找到了艾森豪,他說:“如果你想把指揮權交給蒙哥馬利,那麽你立即給我送回國吧,因為在他手下幹,我沒有勝利的信念。”當時,巴頓正在布萊德雷的旁邊,他拍了拍布萊德雷,他說:“夥計,如果你不幹,我也將和你一起離開。”這不就是共同施壓——一個,蒙哥馬利在施壓,叫板;美國人內部也看不下去,也向艾森豪施加壓力。你可處理好這件事。艾森豪笑著說:“沒關係,我會有辦法處理的。謝謝!”
那麽,他有什麽辦法?其實,他的辦法最簡單,也最難做,就是寬容!
在蒙哥馬利與自己爭奪統帥權的問題上,艾森豪能做的事:大肚能容,容他人難容之事!
在他看來,聯盟作戰貴在團結,有團結,就有信心;既然能夠在一條戰線上作戰,就有共同點——這就是戰勝德國人。因此,艾森豪非常注意保護蒙哥馬利的積極性,不讓這員虎將的作戰積極性受到傷害。比如,在諾曼第登陸作戰中,蒙哥馬利是地麵部隊的最高指揮官,按照協同,按照當時計劃,蒙哥馬利是最高指揮官,連布萊德雷也必須聽命於他。當時蒙哥馬利是第21集團軍群司令官,布萊德雷是第12集團軍群司令官。按照協同,布萊德雷要聽蒙哥馬利的。尋麽一旦登陸成功之後,鞏固登陸場,蒙哥馬利必須把這個權交回去。而且,把地麵部隊指揮官這個權交回,必須公示、公開宣布。但是,艾森豪擔心,公布他的指揮權重新交回到盟軍最高統帥手中,蒙哥馬利會因此影響自己的作戰積極性。所以說,一直沒有公開宣布,隻是暗地裏接過指揮權。
當後來蒙哥馬利借著“阿登戰役”初期盟軍失敗這個事情,再次抱怨,正是把地麵作戰的指揮權交回去,才導致這種情況發生。他抱怨,他責備艾森豪。這句話等於說:如果我指揮,就不會這樣了。在1944年年末阿登作戰中。
這件事情,因為美軍傷亡是最慘的。在阿登戰役中,它一開始傷亡了好幾萬,8萬官兵沒了。所以美軍就譁然,就對蒙哥馬利不滿,你在那兒站著說話不腰疼!就責備他。可是艾森豪還是以寬容,以度量處理了這個問題。當時,這個事情是影響很大,艾森豪召開了一次記者招待會。在會上,他首先讚揚了蒙哥馬利的作戰,讚揚了他的勇敢,然後非常低調地說:“整個作戰行動內容太多,不是一位戰場指揮官能夠處理得了的,我並沒有從蒙哥馬利那裏收回全部的指揮大權,因為指揮大權一直是在最高統帥手中。”其實這就等於“綿裏藏針”地回敬了蒙哥馬利,他是說,指揮權從來在我手裏,你知道嗎!
所以,艾森豪的寬容,就使得蒙哥馬利也就沒有脾氣了。他沒有公開地責備他。後來,蒙哥馬利自己寫信給艾森豪,承認自己的錯誤:“我並不認為我是一個溫順的部下,我喜歡我行我素。但是您總是在困難和風雲變幻的時刻,使我沒有發生越軌行動。您的英明、引導和寬厚的容忍,對我教育極大。我萬分地感謝您!”這是在1945年的時候,蒙可馬利寫給艾森豪的一封信中的一段話,承認自己的錯誤。
我個人認為,作為一名盟軍最高統帥,艾森豪有一個衡量他是否成功的尺度。這就是說,他是否盡量少地使盟軍捲入爭論。而艾森豪做到了這一點。
什麽是機智?機智是一種能出色地處理意外事件的能力。戰爭和其他社會現象不一樣,它充滿了不確定性和偶然性,因此機智對於從事戰爭職業的人顯得是十分的重要。機智和勇敢是分不開的。著名的“兵學之父”克勞塞維茨對機智有一句非常好的詮釋:“要想不斷地戰勝意外事件,必須具有兩種特性:一種是在茫茫的黑暗中,仍能發出內在的微光,以照亮真理的智力;二是敢於隨這種微光前進的勇氣。前者在法語中被形象地稱為眼力,後者就是果斷。”這是克勞塞維茨對機智的一個詮釋。那麽,對於一個軍官,特別是高級軍官中,機智就是大智慧。我們從巴頓和他的關係上看看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