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還有人提出“年羹堯改詔說”,說川陝總督你年羹堯曾與雍正的母親私通,雍正是年羹堯的私生子,所以年羹堯改詔書,幫助雍正當上了皇帝。這一說更為荒謬,因為,年羹堯的年齡比雍正還小,怎麽會是他的父親呢?而
在一個說法就是“雍正投毒篡位說”。說雍正在康熙病重時,進了一碗參湯,康熙喝了就駕崩了。還說,雍正之所以不敢藏在康熙陵前,就是因為心中有鬼,不敢見康熙。這種說法也是站不住腳的,因為康熙晚年是不吃人參的,雍正即使要謀害康熙,絕對也不會傻到用康熙不喜歡喝的參湯來下毒。而且清代也沒有“子隨父葬”的習俗,像順治同皇太極,後來的幹隆與雍正都是不在一塊的。
因此,大部分的學者還是認為,雍正是合法繼位的。康熙比較欣賞雍正那種雷厲風行而又粗中有細的性格,認為他能夠在自己百年之後,扭轉自己晚年政治上的頹風。康熙晚年讓雍正代為祭天,就說明康熙早就有選立雍正為自己的繼承人的考慮,因為在封建社會,祭天是天子獨有的特權。此外康熙選中胤禎,還因為他喜歡胤禎的兒子弘曆,康熙生前曾將弘曆接到宮中親自指導,康熙到圍場打獵或批閱奏章,都要弘曆在一旁侍奉。康熙讓雍正繼位,也許真的有隔輩的考慮,他要為大清立下兩代英主。這個在陵幹隆陵前的《裕陵神功聖德碑》,中也可以找到佐證,這些都說明無論傳位的詔書是真是假,康熙確實是要立雍正為繼承人的。至於各種繼位的傳言也許是那些不甘失敗的皇子和不滿雍正嚴厲的政風的官吏們故意製造來詆毀他的。總之,對於雍正繼位的疑案的各種說法,都還隻是時人和史家們的一種一家之言。
歷史上是否有香妃其人(1)
清末以來我國的稗官野史和民間傳說中一直流傳著一個關於香妃的傳奇故事。這個故事廣為流傳,以至於連外國的一些詞典中都出現了有關香妃的詞條。
民間關於香妃傳說的版本很多,總起來大致有兩種。在蔡東藩的《清史演義》、《清朝野史大觀》以及金庸的小說《書劍恩仇錄》等書中所描繪的香妃與民間傳說中香妃的故事差不多。在民間傳說中,香妃是個傳奇的人物,1745年,香妃出生於新疆喀什的一個維吾爾族家庭,後來被小和卓木納為妃子,因為身上有一種奇香,所以被人們稱為香妃。後來,新疆的大小和卓木叛亂,幹隆皇帝派大將軍兆惠前去平叛。在1759年的一次戰役中,大小和卓木被清軍打敗。在後宮的香妃也被兆惠俘虜,後來,被帶回京城。兆惠為了討好幹隆皇帝,就把身有異香的香妃獻入宮中。幹隆見香妃“玉容未近,芳氣襲來,既不是花香,又不是粉香,別有一種奇芳異馥,沁人心脾。臨近禦台,更是柳眉微蹙,杏臉含暈,益發動人憐愛。”但是宮中的太監叫她向幹隆皇帝行禮,她卻絲毫不睬,隻是淚眼瑩瑩。”這時身邊的近臣向幹隆耳語說也許香妃剛剛從叛亂的部落俘來,心裏還有一絲悲痛,而且她自新疆而來,也不熟悉宮中的規矩,皇上可以先將她的飲食起居按回疆的風俗來安排,再派幾個回部的僕人伺候,時間久了就好了。幹隆聽了這位近臣的建議,就讓人在西宮給香妃修築寶月樓居住。並對她恩寵有加。但是,香妃卻因為思念故鄉,整天抱著新疆帶去的沙棗花,暗自垂淚。後來,幹隆皇帝帶著香妃到江南遊玩散心,到了杭州的時候,幹隆企圖強行臨幸香妃,香妃一急之下,竟取出一柄倒光閃閃匕首來,想刺殺幹隆,幹隆給嚇了一跳。從此再也不敢強迫香妃,可是後來這件事情傳到了慈寧宮皇太後的耳中,皇太後恐怕幹隆被害,就趁著幹隆外出遊玩的機會,將香妃召入宮中,逼她自盡了。香妃臨終的時候留下遺言說,我死後請把我的屍體運回新疆,我要長眠在家族的陵墓裏。幹隆回宮後,見香妃以死,大哭了一番。後來,因懷念香妃又讓宮廷畫家、義大利人郎士寧所畫依照香妃生前的樣子畫了一幅“香妃戎妝像”掛在宮中。然後又依照香妃的遺言,派圖爾都的妻子蘇黛香人將香妃的遺體護送回新疆,蘇黛香一行人在路上陪著靈柩整整走了3年才到達香妃的故鄉喀什,後來香妃被安葬在阿帕克和卓陵墓內。這座墓後來就被當地的人們香妃墓。
後來,香妃故鄉的人民為了紀念香妃,就為她在喀什噶爾回城北麵的香妃墓附近為她修建了一座香娘娘廟。據說香娘娘廟很有靈驗,當地的維吾爾族的年青姑娘們都經常到此祭拜,所求之事無有不應。1892年,蕭雄在自己的《西域雜述詩》一書中用詩記載了這個史實。在他的“香娘娘廟”詩中說:廟貌巍峨水繞廊,紛紛女伴謁香娘。抒誠泣捧金蟾鎖,密禱心中願未償。?同時,在這首詩的註裏麵,他還寫道“香娘娘,幹隆間喀什噶爾人,降生不凡,體有香氣,性真篤,因戀母,歸沒於母家。”但並沒有提到香妃傳說中的種種故事。
當然這隻是傳說故事中香妃的形象。真正的香妃是什麽樣子呢?據著名歷史學家孟森教授在1937考證。其實香妃就是歷史上的容妃。這個結論在當時引發了極大的爭議。因為,孟森教授的考證隻是通過清宮檔案和時人筆記的材料來推斷的,並沒有得到考古材料的實證。這件事一直到了1979年,河北省遵化縣馬蘭峪的清東陵裕妃園寢內的一座墓自然坍塌,在露出的木板上露出了“奉至仁至慈的安拉之名”的阿拉伯文字。後來,考古學家根據這個線索對這座墳墓作了進一步的考古發掘。最終確任此墓就是幹隆的維吾爾族妃子“容妃”的墓。後來,又將墓中出土的文物同孟森教授的考證一對照,發現孟森教授所說的“香妃就是容妃”的結論可能是正確的。
在一個說法就是“雍正投毒篡位說”。說雍正在康熙病重時,進了一碗參湯,康熙喝了就駕崩了。還說,雍正之所以不敢藏在康熙陵前,就是因為心中有鬼,不敢見康熙。這種說法也是站不住腳的,因為康熙晚年是不吃人參的,雍正即使要謀害康熙,絕對也不會傻到用康熙不喜歡喝的參湯來下毒。而且清代也沒有“子隨父葬”的習俗,像順治同皇太極,後來的幹隆與雍正都是不在一塊的。
因此,大部分的學者還是認為,雍正是合法繼位的。康熙比較欣賞雍正那種雷厲風行而又粗中有細的性格,認為他能夠在自己百年之後,扭轉自己晚年政治上的頹風。康熙晚年讓雍正代為祭天,就說明康熙早就有選立雍正為自己的繼承人的考慮,因為在封建社會,祭天是天子獨有的特權。此外康熙選中胤禎,還因為他喜歡胤禎的兒子弘曆,康熙生前曾將弘曆接到宮中親自指導,康熙到圍場打獵或批閱奏章,都要弘曆在一旁侍奉。康熙讓雍正繼位,也許真的有隔輩的考慮,他要為大清立下兩代英主。這個在陵幹隆陵前的《裕陵神功聖德碑》,中也可以找到佐證,這些都說明無論傳位的詔書是真是假,康熙確實是要立雍正為繼承人的。至於各種繼位的傳言也許是那些不甘失敗的皇子和不滿雍正嚴厲的政風的官吏們故意製造來詆毀他的。總之,對於雍正繼位的疑案的各種說法,都還隻是時人和史家們的一種一家之言。
歷史上是否有香妃其人(1)
清末以來我國的稗官野史和民間傳說中一直流傳著一個關於香妃的傳奇故事。這個故事廣為流傳,以至於連外國的一些詞典中都出現了有關香妃的詞條。
民間關於香妃傳說的版本很多,總起來大致有兩種。在蔡東藩的《清史演義》、《清朝野史大觀》以及金庸的小說《書劍恩仇錄》等書中所描繪的香妃與民間傳說中香妃的故事差不多。在民間傳說中,香妃是個傳奇的人物,1745年,香妃出生於新疆喀什的一個維吾爾族家庭,後來被小和卓木納為妃子,因為身上有一種奇香,所以被人們稱為香妃。後來,新疆的大小和卓木叛亂,幹隆皇帝派大將軍兆惠前去平叛。在1759年的一次戰役中,大小和卓木被清軍打敗。在後宮的香妃也被兆惠俘虜,後來,被帶回京城。兆惠為了討好幹隆皇帝,就把身有異香的香妃獻入宮中。幹隆見香妃“玉容未近,芳氣襲來,既不是花香,又不是粉香,別有一種奇芳異馥,沁人心脾。臨近禦台,更是柳眉微蹙,杏臉含暈,益發動人憐愛。”但是宮中的太監叫她向幹隆皇帝行禮,她卻絲毫不睬,隻是淚眼瑩瑩。”這時身邊的近臣向幹隆耳語說也許香妃剛剛從叛亂的部落俘來,心裏還有一絲悲痛,而且她自新疆而來,也不熟悉宮中的規矩,皇上可以先將她的飲食起居按回疆的風俗來安排,再派幾個回部的僕人伺候,時間久了就好了。幹隆聽了這位近臣的建議,就讓人在西宮給香妃修築寶月樓居住。並對她恩寵有加。但是,香妃卻因為思念故鄉,整天抱著新疆帶去的沙棗花,暗自垂淚。後來,幹隆皇帝帶著香妃到江南遊玩散心,到了杭州的時候,幹隆企圖強行臨幸香妃,香妃一急之下,竟取出一柄倒光閃閃匕首來,想刺殺幹隆,幹隆給嚇了一跳。從此再也不敢強迫香妃,可是後來這件事情傳到了慈寧宮皇太後的耳中,皇太後恐怕幹隆被害,就趁著幹隆外出遊玩的機會,將香妃召入宮中,逼她自盡了。香妃臨終的時候留下遺言說,我死後請把我的屍體運回新疆,我要長眠在家族的陵墓裏。幹隆回宮後,見香妃以死,大哭了一番。後來,因懷念香妃又讓宮廷畫家、義大利人郎士寧所畫依照香妃生前的樣子畫了一幅“香妃戎妝像”掛在宮中。然後又依照香妃的遺言,派圖爾都的妻子蘇黛香人將香妃的遺體護送回新疆,蘇黛香一行人在路上陪著靈柩整整走了3年才到達香妃的故鄉喀什,後來香妃被安葬在阿帕克和卓陵墓內。這座墓後來就被當地的人們香妃墓。
後來,香妃故鄉的人民為了紀念香妃,就為她在喀什噶爾回城北麵的香妃墓附近為她修建了一座香娘娘廟。據說香娘娘廟很有靈驗,當地的維吾爾族的年青姑娘們都經常到此祭拜,所求之事無有不應。1892年,蕭雄在自己的《西域雜述詩》一書中用詩記載了這個史實。在他的“香娘娘廟”詩中說:廟貌巍峨水繞廊,紛紛女伴謁香娘。抒誠泣捧金蟾鎖,密禱心中願未償。?同時,在這首詩的註裏麵,他還寫道“香娘娘,幹隆間喀什噶爾人,降生不凡,體有香氣,性真篤,因戀母,歸沒於母家。”但並沒有提到香妃傳說中的種種故事。
當然這隻是傳說故事中香妃的形象。真正的香妃是什麽樣子呢?據著名歷史學家孟森教授在1937考證。其實香妃就是歷史上的容妃。這個結論在當時引發了極大的爭議。因為,孟森教授的考證隻是通過清宮檔案和時人筆記的材料來推斷的,並沒有得到考古材料的實證。這件事一直到了1979年,河北省遵化縣馬蘭峪的清東陵裕妃園寢內的一座墓自然坍塌,在露出的木板上露出了“奉至仁至慈的安拉之名”的阿拉伯文字。後來,考古學家根據這個線索對這座墳墓作了進一步的考古發掘。最終確任此墓就是幹隆的維吾爾族妃子“容妃”的墓。後來,又將墓中出土的文物同孟森教授的考證一對照,發現孟森教授所說的“香妃就是容妃”的結論可能是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