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祝穆《方輿勝覽》卷十五《太平州?祠墓》在研究了李白病死與溺死的兩種說法後提出疑問:“而捉月之說,豈古不吊溺,故史氏為白諱耶?抑小說多妄而詩老好奇,姑以發新意耶?”那麽,李白可能不可能像這些人記載的那樣是溺死呢?假若是溺死,為何時人並不加以記載?
近代學者郭啟宏力主李白是溺死的,他在《李白之死的考證》一文中寫道:“溺死在封建時代被認為‘橫死’非‘善終’,依古禮屬不祥,親友不能弔唁,還有礙子孫前程,為了掩飾真相,往往當作病故。於是,既顧及忌諱又不甘造假的親友提筆行文之際未免躊躇,不得已而閃爍其辭。”劉全白於李白死後二十多年撰寫《碣記》,當時,李白的兒子伯禽仍然在當塗,於是劉全白恐有礙伯禽及子孫前程,為他避諱而寫作“疾終”。其他的人也因為這個原因閃爍其辭。
學者安旗的觀點與之相同,他在《李白縱橫探》“李白之死”一節中寫道:“稗官野史就完全不足憑信嗎?從李白當時近乎瘋狂的精神狀態來看,這種情況(指溺死)是可能的”。在他的著作中,他還描繪了李白臨終的情景:“夜,已深了;人,已醉了;歌,已終了;淚,已盡了;李白的生命也到了最後一刻了。此時,夜月中天,水波不興,月亮映在江中,好像一輪白玉盤,一陣微風過處,又散作萬點銀光。多麽美麗!多麽光明!多麽誘人!……醉倚在船舷上的李白,伸出了他的雙手,向著一片銀色的光輝撲去……船夫恍惚看見,剛才還邀他喝過三杯的李先生,跨在一條鯨魚背上隨波逐流去了,去遠了,永遠地去了。”
正像安旗描寫的那樣,在傳說中,李白不僅是溺死的,而且在死後,他“騎鯨升天”了,騎鯨之說,最早見於晚唐詩人貫休的《觀李翰林真》:“宜哉杜工部,不錯道騎鯨。”到了北宋,文人歌詠便將騎鯨與捉月連起來。如梅堯臣在《採石月下贈功甫》中還寫道:“不應暴落飢蛟涎,便當騎鯨上青天。”郭祥正《採石渡》中寫道:“騎鯨捉月去不返,空餘綠草翰林墓。”金代李俊民《李太白圖》:“謫在人間凡幾年,詩中豪傑酒中仙。不因採石江頭月,那得騎鯨去上天。”當然,這隻是文人墨客的美好想像,我們不必信以為真。
對於李白有可能溺死,杜甫在冥冥之中仿佛有預感。他在“三夜頻夢”李白之際,作《夢李白二首》,反覆提出自己的擔心:“江湖多風波,舟楫恐失墜。”“水深波浪闊,無使蛟龍得,”杜甫深知李白嗜酒,也知李白晚年正“病起暮江濱”。但醉與病都不使他擔心,唯擔心有舟楫失墜的可能。這種擔心不能說事出無因。起碼可以說是杜甫在往年與李白交往的實踐得出的體驗。李白之死難道真的被杜甫的擔心所言中嗎?
對於李白是否是病死或溺水無論肯定或否定都無法加以確證,他的死因隻能成為千古疑案了。
宋太宗弒兄懸案(1)
中國古代社會自夏禹傳位於子啟,即開始了帝王子承父業、世代為君的先河。從此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社稷永存,福綿子孫”成為歷代封建帝王恪守的信條,很少發生既有子嗣而拱手將皇位傳與他人的事件。但是宋朝開國之君宋太祖趙匡胤,自己有兒子,卻將皇位傳給了自己的弟弟趙光義。
公元976年(宋開寶九年),趙匡胤年方五十,正當年富力強的年齡,就在國家需要他大展宏圖時,趙匡胤卻病倒了,十月二十晚上,臥床不久的宋朝的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突然去世。趙匡胤有子嗣,按照前朝的皇位繼承製度,皇帝之位傳給兒子理所當然。可是趙光義卻最終繼承了皇位,巧合的是,趙匡胤駕崩的那天夜裏,隻有趙光義一個人在場。
關於趙匡胤之死,官修的宋史均是語焉不詳,原因可能是自宋太宗趙光義以後北宋皇帝均是由太宗一支人繼承有關。直到南宋才在孝宗朝史官李燾所編錄的國史《續資治通鑑長編》裏簡單地記錄了一下,不過說法也是極為簡單模糊,後人根本看不明白。野史倒有不少這方麵的記載,然而記載說法不一,不經推敲。趙光義即位,成了歷史上一宗離奇的懸案。
在宋朝僧人文瑩的《湘山野錄》中曾經記載了關於宋太宗即位的“燭影斧聲”的故事,宋代有個叫文瑩的老僧寫了一本書,名叫《湘山野錄》,其中提到了趙匡胤之死。說趙匡胤聽信了一個術士的話,知道自己氣數已盡,便召趙光義入宮安排後事。當時趙匡胤患病已久,他把宦宮和宮女撤走,自己與趙光義對酌飲酒。喝完酒已經是深夜了,趙匡胤用玉斧在雪地上刺,同時說:“好做!好做!”,當夜趙留宿寢宮,第二天天剛剛亮,趙匡胤不明不白地死了。趙光義受遺詔,於靈前繼位。這種說法是最傳統的觀點,但是也是最受非議的觀點。按照宋朝的宮廷禮儀,趙光義是不可以在宮裏睡覺的,他卻居然在宮裏睡覺。太監、宮女不該離開皇帝,卻居然都離開了。也許這是一場妻先策劃的血腥謀殺,“燭影斧聲”隻不過是宋太宗登位的一種粉飾。
《燼餘錄》對“燭影斧聲”的故事又進行了深化,說趙光義對趙匡胤的妃子花蕊夫人垂涎之久,趁趙匡胤病中昏睡不醒時,半夜起身調戲花蕊夫人,但是驚醒了趙匡胤,並用玉斧砍他,但力不從心,砍到了地上。於是趙光義一不做二不休,殺了趙匡胤,逃回府中。這一記載好似趙光義殺死其兄是迫不得已的,事實上掩蓋了他蓄謀已久的篡位野心。
近代學者郭啟宏力主李白是溺死的,他在《李白之死的考證》一文中寫道:“溺死在封建時代被認為‘橫死’非‘善終’,依古禮屬不祥,親友不能弔唁,還有礙子孫前程,為了掩飾真相,往往當作病故。於是,既顧及忌諱又不甘造假的親友提筆行文之際未免躊躇,不得已而閃爍其辭。”劉全白於李白死後二十多年撰寫《碣記》,當時,李白的兒子伯禽仍然在當塗,於是劉全白恐有礙伯禽及子孫前程,為他避諱而寫作“疾終”。其他的人也因為這個原因閃爍其辭。
學者安旗的觀點與之相同,他在《李白縱橫探》“李白之死”一節中寫道:“稗官野史就完全不足憑信嗎?從李白當時近乎瘋狂的精神狀態來看,這種情況(指溺死)是可能的”。在他的著作中,他還描繪了李白臨終的情景:“夜,已深了;人,已醉了;歌,已終了;淚,已盡了;李白的生命也到了最後一刻了。此時,夜月中天,水波不興,月亮映在江中,好像一輪白玉盤,一陣微風過處,又散作萬點銀光。多麽美麗!多麽光明!多麽誘人!……醉倚在船舷上的李白,伸出了他的雙手,向著一片銀色的光輝撲去……船夫恍惚看見,剛才還邀他喝過三杯的李先生,跨在一條鯨魚背上隨波逐流去了,去遠了,永遠地去了。”
正像安旗描寫的那樣,在傳說中,李白不僅是溺死的,而且在死後,他“騎鯨升天”了,騎鯨之說,最早見於晚唐詩人貫休的《觀李翰林真》:“宜哉杜工部,不錯道騎鯨。”到了北宋,文人歌詠便將騎鯨與捉月連起來。如梅堯臣在《採石月下贈功甫》中還寫道:“不應暴落飢蛟涎,便當騎鯨上青天。”郭祥正《採石渡》中寫道:“騎鯨捉月去不返,空餘綠草翰林墓。”金代李俊民《李太白圖》:“謫在人間凡幾年,詩中豪傑酒中仙。不因採石江頭月,那得騎鯨去上天。”當然,這隻是文人墨客的美好想像,我們不必信以為真。
對於李白有可能溺死,杜甫在冥冥之中仿佛有預感。他在“三夜頻夢”李白之際,作《夢李白二首》,反覆提出自己的擔心:“江湖多風波,舟楫恐失墜。”“水深波浪闊,無使蛟龍得,”杜甫深知李白嗜酒,也知李白晚年正“病起暮江濱”。但醉與病都不使他擔心,唯擔心有舟楫失墜的可能。這種擔心不能說事出無因。起碼可以說是杜甫在往年與李白交往的實踐得出的體驗。李白之死難道真的被杜甫的擔心所言中嗎?
對於李白是否是病死或溺水無論肯定或否定都無法加以確證,他的死因隻能成為千古疑案了。
宋太宗弒兄懸案(1)
中國古代社會自夏禹傳位於子啟,即開始了帝王子承父業、世代為君的先河。從此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社稷永存,福綿子孫”成為歷代封建帝王恪守的信條,很少發生既有子嗣而拱手將皇位傳與他人的事件。但是宋朝開國之君宋太祖趙匡胤,自己有兒子,卻將皇位傳給了自己的弟弟趙光義。
公元976年(宋開寶九年),趙匡胤年方五十,正當年富力強的年齡,就在國家需要他大展宏圖時,趙匡胤卻病倒了,十月二十晚上,臥床不久的宋朝的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突然去世。趙匡胤有子嗣,按照前朝的皇位繼承製度,皇帝之位傳給兒子理所當然。可是趙光義卻最終繼承了皇位,巧合的是,趙匡胤駕崩的那天夜裏,隻有趙光義一個人在場。
關於趙匡胤之死,官修的宋史均是語焉不詳,原因可能是自宋太宗趙光義以後北宋皇帝均是由太宗一支人繼承有關。直到南宋才在孝宗朝史官李燾所編錄的國史《續資治通鑑長編》裏簡單地記錄了一下,不過說法也是極為簡單模糊,後人根本看不明白。野史倒有不少這方麵的記載,然而記載說法不一,不經推敲。趙光義即位,成了歷史上一宗離奇的懸案。
在宋朝僧人文瑩的《湘山野錄》中曾經記載了關於宋太宗即位的“燭影斧聲”的故事,宋代有個叫文瑩的老僧寫了一本書,名叫《湘山野錄》,其中提到了趙匡胤之死。說趙匡胤聽信了一個術士的話,知道自己氣數已盡,便召趙光義入宮安排後事。當時趙匡胤患病已久,他把宦宮和宮女撤走,自己與趙光義對酌飲酒。喝完酒已經是深夜了,趙匡胤用玉斧在雪地上刺,同時說:“好做!好做!”,當夜趙留宿寢宮,第二天天剛剛亮,趙匡胤不明不白地死了。趙光義受遺詔,於靈前繼位。這種說法是最傳統的觀點,但是也是最受非議的觀點。按照宋朝的宮廷禮儀,趙光義是不可以在宮裏睡覺的,他卻居然在宮裏睡覺。太監、宮女不該離開皇帝,卻居然都離開了。也許這是一場妻先策劃的血腥謀殺,“燭影斧聲”隻不過是宋太宗登位的一種粉飾。
《燼餘錄》對“燭影斧聲”的故事又進行了深化,說趙光義對趙匡胤的妃子花蕊夫人垂涎之久,趁趙匡胤病中昏睡不醒時,半夜起身調戲花蕊夫人,但是驚醒了趙匡胤,並用玉斧砍他,但力不從心,砍到了地上。於是趙光義一不做二不休,殺了趙匡胤,逃回府中。這一記載好似趙光義殺死其兄是迫不得已的,事實上掩蓋了他蓄謀已久的篡位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