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說,楊貴妃縊殺於馬嵬驛,史料是比較翔實的,且已得到公認。但是,楊貴妃出逃當女道士和亡命日本的說法,也言之成理,證之有據,不能輕易地否定。這一切都有待於新的史料發掘來為我們解開這個謎團。
李白死因迷案(1)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附近),先世於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於中亞碎葉。(今巴爾喀什湖南麵的楚河流域,唐時屬安西都戶府管轄)。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蓮鄉。
他的一生,絕大部分在漫遊中度過。天寶元年(前742年),因道士吳筠的推薦,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文章風采,名動一時,頗為玄宗所賞識。後因不能見容於權貴,在京僅三年,就棄官而去,仍然繼續他那飄蕩四方的流浪生活。安史之亂發生的第二年,他感憤時艱,曾參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的是,永王與肅宗發生了爭奪帝位的鬥爭,兵敗之後,李白受牽累,流放夜郎(今貴州境內),途中遇赦。晚年漂泊東南一帶,依附當塗縣令李陽冰,不久即去世。
李白的詩以抒情為主。屈原而後,他第一個真正能夠廣泛地從當時的民間文藝和秦、漢、魏以來的樂府民歌吸取其豐富營養,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獨特風貌。他具有超異尋常的藝術天才和磅礴雄偉的藝術力量。一切可驚可喜、令人興奮、發人深思的現像,無不盡歸筆底。杜甫有“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之評,李白是屈原之後我國最為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稱。與杜甫齊名,世稱“李杜”,韓愈也說:“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然而,這樣一位才華橫溢的著名詩人在死因上後人卻存在著爭議。
一種觀點認為,李白是病死的。李白族叔、當塗令李陽冰在他的文集《草堂集序》中寫道:“陽冰試弦歌於當塗,心非所好。公暇不棄我,乘扁舟而相顧,臨當掛冠,公又疾亟,草稿萬卷,手集未修,枕上授簡,俾予為序。”唐代李華《故翰林學土李君墓誌序》雲:“姑熟東南,青山北址,有唐高士李白之墓……(李白〕年六十二,不偶,賦臨終歌而卒。”李白死後二十九年,劉全白在唐德宗貞元六年(791)作《唐故翰林學士李君碣記》也說:“君名白,天寶初詔令歸山,偶遊至此,以疾終,因葬於此。全白幼則以詩為君所知,及此投吊,荒墓將毀,追想音容,悲不能止。” 李白死後一百多年,著名的學者皮日休在《七愛詩》中也曾說過“竟遭腐脅疾,醉魄歸八極。”古代文獻所謂“疾亟”、“賦臨終歌而卒”、“以疾終”,都明白地告訴人們,李白是病卒的。
現世學者郭沫若從文獻記載的“腐脅疾”得到啟發,從醫學角度進行研究推測,認為李白六十一歲曾遊金陵,往來於宣城、歷陽二郡間。李光弼東鎮臨淮,李白決計從軍,可惜行至金陵發病,半途而歸。此為“腐脅疾”之初期,當是膿胸症。一年後,李白在當塗養病,膿胸症慢性化,向胸壁穿孔,由“腐脅疾”致命,最終死於當塗。但是,這也僅僅是推測而已。
但是,另一種觀點認為,李白不是病死,而是醉酒後溺死。李陽冰《草堂集序》說“疾亟”,劉全白《李君碣記》說“疾終”,範傳正《李公新墓碑序》說“卒於此”,都不說得的什麽病;到了皮日休《七愛詩》中才突然冒出個“腐脅疾”,李白自己也從未提起,為他撰集序與撰墓碑者也從未言及,皮日休生活的年代離李白死去已有一百多年,他從何得知李白是死於“腐脅疾”呢?郭沫若據此推斷李白的死因是不妥當的。
李白一生嗜酒成性是出名的,因有“醉仙”之稱。玩讀李白詩作,就能聞到一股濃濃的酒味。詩人的《將進酒》有“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敘贈江陽宰陸調》有“大笑同一醉,取樂平生年”。《贈劉都史》有“高談滿四座,一日傾千觴”。《訓岑勛見尋就元丹邱對酒相待以詩見招》有“開顏酌美酒,樂極忽成醉”。《月下獨酌四》之三有“醉後失天地,兀然就孤枕,不知有吾身,此樂最為甚”。李白的死會不會與他喝酒有關呢?
五代時期王定保在《唐摭言》中記載:“(李白)著宮錦袍遊採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無人,因醉入水捉月而死。”這種說法認為李白是醉酒溺死的,此說正史雖然沒有記載,但屢見於文人歌詠。
李白死因迷案(2)
北宋初期梅堯臣《採石月下贈功甫》一詩說得最為明白:“醉中愛月江底懸,以手弄月身翻然。”醉中在船上愛江中皎潔月影,以手於江水中戲弄月影而翻身落水溺死。這不是比興,而是實寫。那麽,宋代大文豪蘇東坡持何看法呢?宋朝陳善《捫虱新話》記道:“坡(蘇東坡)又嚐贈潘穀詩雲:‘一朝人海尋李白,空看人間畫墨仙。’”可見,他也認為李白是醉入水中溺死。元朝時候的學者辛文房在《唐才子傳》中說:“(李)白晚節好黃老,度牛渚磯,乘酒捉月,沉水中,初悅謝家青山,今墓在焉。”元代祝成輯《蓮堂詩話》也說:“宋胡璞,閩中劍南人,曾經採石渡題詩吊李白:‘抗議金鑾反見仇,一壞蟬蛻此江頭,當時醉尋波間月,今作寒光萬裏流。’蘇軾見之,疑唐人所作,嘆賞不置。”
李白死因迷案(1)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附近),先世於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於中亞碎葉。(今巴爾喀什湖南麵的楚河流域,唐時屬安西都戶府管轄)。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蓮鄉。
他的一生,絕大部分在漫遊中度過。天寶元年(前742年),因道士吳筠的推薦,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文章風采,名動一時,頗為玄宗所賞識。後因不能見容於權貴,在京僅三年,就棄官而去,仍然繼續他那飄蕩四方的流浪生活。安史之亂發生的第二年,他感憤時艱,曾參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的是,永王與肅宗發生了爭奪帝位的鬥爭,兵敗之後,李白受牽累,流放夜郎(今貴州境內),途中遇赦。晚年漂泊東南一帶,依附當塗縣令李陽冰,不久即去世。
李白的詩以抒情為主。屈原而後,他第一個真正能夠廣泛地從當時的民間文藝和秦、漢、魏以來的樂府民歌吸取其豐富營養,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獨特風貌。他具有超異尋常的藝術天才和磅礴雄偉的藝術力量。一切可驚可喜、令人興奮、發人深思的現像,無不盡歸筆底。杜甫有“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之評,李白是屈原之後我國最為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稱。與杜甫齊名,世稱“李杜”,韓愈也說:“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然而,這樣一位才華橫溢的著名詩人在死因上後人卻存在著爭議。
一種觀點認為,李白是病死的。李白族叔、當塗令李陽冰在他的文集《草堂集序》中寫道:“陽冰試弦歌於當塗,心非所好。公暇不棄我,乘扁舟而相顧,臨當掛冠,公又疾亟,草稿萬卷,手集未修,枕上授簡,俾予為序。”唐代李華《故翰林學土李君墓誌序》雲:“姑熟東南,青山北址,有唐高士李白之墓……(李白〕年六十二,不偶,賦臨終歌而卒。”李白死後二十九年,劉全白在唐德宗貞元六年(791)作《唐故翰林學士李君碣記》也說:“君名白,天寶初詔令歸山,偶遊至此,以疾終,因葬於此。全白幼則以詩為君所知,及此投吊,荒墓將毀,追想音容,悲不能止。” 李白死後一百多年,著名的學者皮日休在《七愛詩》中也曾說過“竟遭腐脅疾,醉魄歸八極。”古代文獻所謂“疾亟”、“賦臨終歌而卒”、“以疾終”,都明白地告訴人們,李白是病卒的。
現世學者郭沫若從文獻記載的“腐脅疾”得到啟發,從醫學角度進行研究推測,認為李白六十一歲曾遊金陵,往來於宣城、歷陽二郡間。李光弼東鎮臨淮,李白決計從軍,可惜行至金陵發病,半途而歸。此為“腐脅疾”之初期,當是膿胸症。一年後,李白在當塗養病,膿胸症慢性化,向胸壁穿孔,由“腐脅疾”致命,最終死於當塗。但是,這也僅僅是推測而已。
但是,另一種觀點認為,李白不是病死,而是醉酒後溺死。李陽冰《草堂集序》說“疾亟”,劉全白《李君碣記》說“疾終”,範傳正《李公新墓碑序》說“卒於此”,都不說得的什麽病;到了皮日休《七愛詩》中才突然冒出個“腐脅疾”,李白自己也從未提起,為他撰集序與撰墓碑者也從未言及,皮日休生活的年代離李白死去已有一百多年,他從何得知李白是死於“腐脅疾”呢?郭沫若據此推斷李白的死因是不妥當的。
李白一生嗜酒成性是出名的,因有“醉仙”之稱。玩讀李白詩作,就能聞到一股濃濃的酒味。詩人的《將進酒》有“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敘贈江陽宰陸調》有“大笑同一醉,取樂平生年”。《贈劉都史》有“高談滿四座,一日傾千觴”。《訓岑勛見尋就元丹邱對酒相待以詩見招》有“開顏酌美酒,樂極忽成醉”。《月下獨酌四》之三有“醉後失天地,兀然就孤枕,不知有吾身,此樂最為甚”。李白的死會不會與他喝酒有關呢?
五代時期王定保在《唐摭言》中記載:“(李白)著宮錦袍遊採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無人,因醉入水捉月而死。”這種說法認為李白是醉酒溺死的,此說正史雖然沒有記載,但屢見於文人歌詠。
李白死因迷案(2)
北宋初期梅堯臣《採石月下贈功甫》一詩說得最為明白:“醉中愛月江底懸,以手弄月身翻然。”醉中在船上愛江中皎潔月影,以手於江水中戲弄月影而翻身落水溺死。這不是比興,而是實寫。那麽,宋代大文豪蘇東坡持何看法呢?宋朝陳善《捫虱新話》記道:“坡(蘇東坡)又嚐贈潘穀詩雲:‘一朝人海尋李白,空看人間畫墨仙。’”可見,他也認為李白是醉入水中溺死。元朝時候的學者辛文房在《唐才子傳》中說:“(李)白晚節好黃老,度牛渚磯,乘酒捉月,沉水中,初悅謝家青山,今墓在焉。”元代祝成輯《蓮堂詩話》也說:“宋胡璞,閩中劍南人,曾經採石渡題詩吊李白:‘抗議金鑾反見仇,一壞蟬蛻此江頭,當時醉尋波間月,今作寒光萬裏流。’蘇軾見之,疑唐人所作,嘆賞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