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軍紀嚴明,革命戰爭有功。上海日軍處處挑釁,如果不善於應付,大有一 觸即發之勢。望你體念中央的意旨,最好撤到後方南翔一帶,以免與日軍沖


    突。上海華洋雜處,繁華之區,如果戰端一開,損失極大。倘能撤退,我可 報告蔣總司令。”蔡廷鍇當即對張說:“上海是我國領土,十九路軍是中國


    軍隊,有權駐兵上海,與日本帝國主義毫無關係。萬一日軍膽敢來犯,我軍 守土有責,決定迎頭痛擊。張先生也是中國人,應接納我的意見,向蔣總司


    令報告。”張聽了蔡的話,一時麵紅耳赤,無法下台。杜、史二人從中緩和, 不歡而散。很顯然,張靜江的行動,是蔣介石所授意的。事變發生的前一天, 即 27


    日夜,何應欽、朱培德(當時參謀總長)給蔡廷鍇連發三次急電,“著 該軍忍辱求全,避免衝突,萬勿妄動,以免妨礙國防大計”。蔣介石還密令 憲兵第六團於 1


    月 28 日趕到上海,從北站下車,準備接替十九路軍閘北的防 務(後經蔡廷鍇指令十九路軍閘北駐軍拒絕交防,蔣介石的這一陰謀才未得 逞)。


    戰事一展開後,廣東的國民黨中央委員曾質問參謀次長黃慕鬆,為什麽 不計劃調兵援滬。黃說上峰的決策是:“滬戰在外交上應視為局部問題,不


    能擴大,在軍事上,‘剿赤’部隊不能調用。如挖肉補瘡,將招致淪亡大禍。” 全國各地不少部隊長激於愛國熱情均紛紛請纓,何應欽竟發電警告說:“各


    軍抗日請求,非得軍政部之命而擅自開拔者,雖意出愛國,仍須受抗令處分。”


    2 《陳布雷回憶錄》(二)第 31 至 32 頁。


    何應飲受蔣介石旨意,同日寇進行和談。2 月 10 日,陳銘樞給蔣光鼐的電文 說:“介公召何、羅(文幹)兩部長在浦鎮指示:十九路軍保持十餘日勝利,


    趁此收手,避免再戰為妥,應即進行停戰,轉入外交途徑,具體由公俠(陳 儀)、達天(王俊)辦理之。”13 日夜,何應欽也致電蔣光鼐、蔡廷鍇說:


    “蔣公之意,我軍進攻,無論如何犧牲終難達目的,已派陳次長與日武官原 田及第九師團參謀長田代少將接洽,先談雙方停止射擊若幹時間,為辦理調


    停餘地,然後進一步商談如何撤退等問題。”陳儀、王俊到滬向日乞和,由 於日寇堅持要中國軍隊先撤,談至 18 日下午,和談破裂。此前,第五軍已於


    15 日奉軍政部令開拔,宋希濂的部隊在 14 日已進入陣地。到了 3 月 3 日, 日寇向國聯宣布停止戰爭行動,蔣介石在英、美策劃下,即派郭泰祺(當時


    外交部次長)、黃強(當時十九路軍參謀長)為代表進行和談。5 月 5 日簽 訂了淞滬停戰協定。7 日,蔣介石發表了《淞滬停戰告各將領電》,說:“淞


    滬停戰撤兵協定已於次日簽字,全文業已公布。此次協定成立,實依照國聯 之決議,關於協定內容,我方所始終堅持者,為限於日軍撤退,不得附帶政


    治性質之條件,此點已完全辦到。至於日軍撤退,由共同委員會負責監視, 對於違背協定隨時可以提出製裁。自昨日起,日軍已依照協定開始撤退,我


    方開始接收地方矣。”這個協定,實際上承認了日軍可以長期駐在吳淞、閘 北、江灣及引翔港等地,而中國軍隊卻不能在上海同周圍駐紮設防;另則將


    長江沿岸福山到太倉、安亭及肉鶴江起直到蘇州河北為止的廣大地區,劃給 英、美等帝國主義共管。蔣介石堅持對日本帝國主義的入侵,“以交涉與抵


    抗並行”,所謂交涉,實為妥協的代名詞。


    1932 年下半年,熱河形勢日趨緊張,蔣介石在 7 月 10 日、8 月 8 日、8 月 9 日、8 月 17


    日,連續致電張學良,“從速馳援熱河”、“進兵熱河”、


    “悉心考慮進退大節,和“注意日軍行動”。


    1933 年初,日寇為了完成建立潢洲國的計劃,開始向熱河進犯。1 月 6 日,日軍進攻山海關,東北軍何柱國都隊予以還擊,長城抗戰就此爆發。


    張學良既放棄了東三省,猶翼得保留熱河、河北,苟延殘喘,靜候蔣介 石同日本交涉,山海關的形勢一緊張,他知道再不抵抗,連熱河、河北都保


    不住,就把駐在長城以內的東北軍四萬人開始進入熱河布防。但是張學良東 北軍單獨抗戰是無把握的,他隻有求援於蔣介石,雖然名義上他是北平軍事


    委員會分會代理委員長(蔣介石兼委員長),可以指揮華北各省軍隊,但華 北的軍隊如閻錫山集團、馮玉祥集團在中原大戰中由於張學良幫助蔣介石而


    致使閻、馮失敗,所以怕閻馮宿怨未消,不聽指揮,不肯協助。1933 年 1 月


    10 日、2 月 6 日、2 月 25 日和 26 日,蔣介石四次復電、致電張學良,指出


    “集中(熱河)計劃,須積極進行”,“北方軍事已全權託付”,“北票既 失,我軍宜專力固守於淩源、平泉、赤峰三據點”,“倭寇攻熱,業經開始,


    時至今日,吾等軍人,為國家民族爭人格,為公理正義盡責任,惟有犧牲一 切,以報黨國”。


    當時蔣介石對長城抗戰是採取一箭三雕的做法:一方麵利用這個機會, 引誘兩廣部隊參加“剿共”;一方麵可以派少量兵力北上參加抗戰,一方麵 迫張學良下野。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蔣介石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揚樹標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揚樹標並收藏蔣介石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