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發生,對渠要求,且已茹痛接受,而倭寇仍悍然相逼,一再向我上海防軍 攻擊,轟炸民房,擲彈街衢,同胞慘遭蹂躪,畫亡即在目前,凡有血氣,寧
能再忍。我十九路將士既起而為忠勇之自衛,我全軍革命將士處此國亡種滅、 患迫燃眉之時,皆應為國家爭人格,為民族求生存,為革命盡責任,抱寧為
玉碎,毋為瓦全之決心,以與此破壞和平、蔑棄信義之暴日相周旋。”蔣表 示:“中正與諸同誌久共患難,公身雖在野,猶願與眾將士誓同生死,盡我
天職,特本血誠,先行電告,務各淬礪奮發,敵愾同讎,勿作虛浮之豪氣, 保持犧牲之精神,枕戈待命,以救危亡。”蔣介石重新上台到了南京後,就 在 2 月 5
日致電何應欽(當時軍政部長)說,“如日本陸軍登陸參戰時,則 我空軍亦應參加滬戰,除與陸軍預定協同動作外,空軍動作,總以飄忽無定,
出沒無常,使敵猝不及防。”16 日又致電宋子文(當時財政部長)說:“日 本既在滬不肯撤兵,我方隻有抵抗到底,故此後軍事開始,究至如何程度,
均難逆料。而江西與河南之接濟必完全斷絕,請在南昌運存一千萬元,鄭州 運存二千萬元之中央鈔票,則政府尚可活動,軍隊亦可維持,或能渡此難關,
不至崩潰,望設法助成之。”
2 月初,蔣介石由洛陽返回南京時,張治中(當時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教 育長)去浦口迎接蔣,就向蔣進言:“我們中央的部隊必須參加淞滬戰鬥才
好,如果現在沒有別的人可以去,我願意去。”蔣介石立即表示:“很好”, 並關照何應欽調動散駐京滬,京杭兩線上的第八十七師、第八十八師兩個師
合成為第五軍,命張治中率領參戰。蔣介石之所以同意由張治中率部參戰, 是有種種原因的。原先,麵對淞滬抗戰已經爆發,在南京開會商議怎麽辦時,
蔣是一言不發。陳友仁、於右任、馮玉祥都在會上講了一番激昂慷慨的話, 主張要珍惜十九路軍救國家愛人民的抗戰精神,要中央派兵參戰。蔣介石始
終一言不發。那麽為什麽又同意張治中的意見呢?按宋希濂回憶說:“此刻 他知道如果不於這一重要關頭,酌派部分嫡係部隊參加,不僅說明他的通電
的虛偽,而且將會嚴重地影響他的地位和領導權。”第五軍協同十九路軍抵 抗了日軍六七萬兵力和兩百架飛機的進犯,在全國人民的支持下,奮戰了三
十三天。1在激烈的抗戰期間,蔣介石曾在 2 月 18 日電勉第五軍全體將士與 第十九路軍團結奮鬥。電文說:“抗日為整個民族存亡所關,決非個人或某
一部隊之榮譽問題,決無彼此榮辱之分。此次第五軍加入戰線,固為敵人所 畏忌,且必為反動派所誣衊,苟能始終以十九路軍名義抗戰,更足以表現我
1 僅駐杭州的第八十八師在此役中陣亡將士一千多名,事後在杭州鬆木場立碑紀念,現紀念碑修復一新。
國民革命軍戰鬥之強,生死且與共之,況於榮辱乎何有?望以此意,切實曉 諭第五軍各將士,務與我第十九路軍團結奮鬥,任何犧牲,均所不惜,以完
成革命之使命為要。”陳布雷在日記中也說及:
“當時一般輿論震於蔣光鼐、蔡廷鍇、翁照垣等之宣傳,均以為隻有十 九路軍能抵抗,慰勞之儀物,亦隻送十九路軍各部,然第五軍艱苦作戰,絕
不自暴,蔣公曾電張治中軍長曰:‘在前線必須讓功與十九路軍,隻期殲敵, 切勿有所爭競,即有不能堪者,亦必為國家忍辱負重,當知在此生死關頭,
與十九路軍應視同一體,外間毀謗一切置之,如外間不知我八十七、八十八 兩師同在苦戰,正吾人所求之不得者。今日之事,汝等與十九路軍同一命運,
生死且與共之,況於榮辱何與。’(此電文祗記其大意,詞意與原文或有出 入。)如此精誠,真堪泣天地而動鬼神者。”2同月 23 日,蔣介石曾電勉淞
滬抗敵各將士。電文說:“日軍傾力進犯,狼奔豕突,連日江灣、廟行鎮、 閘北一帶,衝擊激烈,開未有之激戰,我軍卒能拚死抵禦,肉搏苦戰,氣吞
河山,屹若金湯。我革命軍之勇武,大無畏之精神,足以表現於世界,而震 驚全球。廟行鎮一役,予日軍以重大殲滅,尤屬難能可貴。各將士不屈不撓,
精誠衛國,放革命之異彩,爭民族之生存,胥於此積極奮鬥中,達成其使命, 願與諸將土共勉共勖,奮鬥到底。”25 日,又致電蔣光鼐談及部隊部署。電
文說:“第二次決戰之期,約在艷冬各日,我軍後方援隊,全已運來前線, 其他非到魚日不能參加戰鬥,務望於此數日內盡量節省全線兵力,抽調部隊
厚集各地區,預備隊約在總兵力二分之一以上之數,方得應戰裕如,不致臨 時竭蹶,對於瀏河方麵,尤應準備三團兵力,為要。”
進行妥協這一方麵,活動十分頻繁。
“一二八”事變前幾天,杜月笙和史良才一同找蔡廷鍇,說張靜江有事 要和蔡麵談,要蔡到杜宅一談。蔡到杜家時,張靜江對蔡說:“十九路軍素
能再忍。我十九路將士既起而為忠勇之自衛,我全軍革命將士處此國亡種滅、 患迫燃眉之時,皆應為國家爭人格,為民族求生存,為革命盡責任,抱寧為
玉碎,毋為瓦全之決心,以與此破壞和平、蔑棄信義之暴日相周旋。”蔣表 示:“中正與諸同誌久共患難,公身雖在野,猶願與眾將士誓同生死,盡我
天職,特本血誠,先行電告,務各淬礪奮發,敵愾同讎,勿作虛浮之豪氣, 保持犧牲之精神,枕戈待命,以救危亡。”蔣介石重新上台到了南京後,就 在 2 月 5
日致電何應欽(當時軍政部長)說,“如日本陸軍登陸參戰時,則 我空軍亦應參加滬戰,除與陸軍預定協同動作外,空軍動作,總以飄忽無定,
出沒無常,使敵猝不及防。”16 日又致電宋子文(當時財政部長)說:“日 本既在滬不肯撤兵,我方隻有抵抗到底,故此後軍事開始,究至如何程度,
均難逆料。而江西與河南之接濟必完全斷絕,請在南昌運存一千萬元,鄭州 運存二千萬元之中央鈔票,則政府尚可活動,軍隊亦可維持,或能渡此難關,
不至崩潰,望設法助成之。”
2 月初,蔣介石由洛陽返回南京時,張治中(當時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教 育長)去浦口迎接蔣,就向蔣進言:“我們中央的部隊必須參加淞滬戰鬥才
好,如果現在沒有別的人可以去,我願意去。”蔣介石立即表示:“很好”, 並關照何應欽調動散駐京滬,京杭兩線上的第八十七師、第八十八師兩個師
合成為第五軍,命張治中率領參戰。蔣介石之所以同意由張治中率部參戰, 是有種種原因的。原先,麵對淞滬抗戰已經爆發,在南京開會商議怎麽辦時,
蔣是一言不發。陳友仁、於右任、馮玉祥都在會上講了一番激昂慷慨的話, 主張要珍惜十九路軍救國家愛人民的抗戰精神,要中央派兵參戰。蔣介石始
終一言不發。那麽為什麽又同意張治中的意見呢?按宋希濂回憶說:“此刻 他知道如果不於這一重要關頭,酌派部分嫡係部隊參加,不僅說明他的通電
的虛偽,而且將會嚴重地影響他的地位和領導權。”第五軍協同十九路軍抵 抗了日軍六七萬兵力和兩百架飛機的進犯,在全國人民的支持下,奮戰了三
十三天。1在激烈的抗戰期間,蔣介石曾在 2 月 18 日電勉第五軍全體將士與 第十九路軍團結奮鬥。電文說:“抗日為整個民族存亡所關,決非個人或某
一部隊之榮譽問題,決無彼此榮辱之分。此次第五軍加入戰線,固為敵人所 畏忌,且必為反動派所誣衊,苟能始終以十九路軍名義抗戰,更足以表現我
1 僅駐杭州的第八十八師在此役中陣亡將士一千多名,事後在杭州鬆木場立碑紀念,現紀念碑修復一新。
國民革命軍戰鬥之強,生死且與共之,況於榮辱乎何有?望以此意,切實曉 諭第五軍各將士,務與我第十九路軍團結奮鬥,任何犧牲,均所不惜,以完
成革命之使命為要。”陳布雷在日記中也說及:
“當時一般輿論震於蔣光鼐、蔡廷鍇、翁照垣等之宣傳,均以為隻有十 九路軍能抵抗,慰勞之儀物,亦隻送十九路軍各部,然第五軍艱苦作戰,絕
不自暴,蔣公曾電張治中軍長曰:‘在前線必須讓功與十九路軍,隻期殲敵, 切勿有所爭競,即有不能堪者,亦必為國家忍辱負重,當知在此生死關頭,
與十九路軍應視同一體,外間毀謗一切置之,如外間不知我八十七、八十八 兩師同在苦戰,正吾人所求之不得者。今日之事,汝等與十九路軍同一命運,
生死且與共之,況於榮辱何與。’(此電文祗記其大意,詞意與原文或有出 入。)如此精誠,真堪泣天地而動鬼神者。”2同月 23 日,蔣介石曾電勉淞
滬抗敵各將士。電文說:“日軍傾力進犯,狼奔豕突,連日江灣、廟行鎮、 閘北一帶,衝擊激烈,開未有之激戰,我軍卒能拚死抵禦,肉搏苦戰,氣吞
河山,屹若金湯。我革命軍之勇武,大無畏之精神,足以表現於世界,而震 驚全球。廟行鎮一役,予日軍以重大殲滅,尤屬難能可貴。各將士不屈不撓,
精誠衛國,放革命之異彩,爭民族之生存,胥於此積極奮鬥中,達成其使命, 願與諸將土共勉共勖,奮鬥到底。”25 日,又致電蔣光鼐談及部隊部署。電
文說:“第二次決戰之期,約在艷冬各日,我軍後方援隊,全已運來前線, 其他非到魚日不能參加戰鬥,務望於此數日內盡量節省全線兵力,抽調部隊
厚集各地區,預備隊約在總兵力二分之一以上之數,方得應戰裕如,不致臨 時竭蹶,對於瀏河方麵,尤應準備三團兵力,為要。”
進行妥協這一方麵,活動十分頻繁。
“一二八”事變前幾天,杜月笙和史良才一同找蔡廷鍇,說張靜江有事 要和蔡麵談,要蔡到杜宅一談。蔡到杜家時,張靜江對蔡說:“十九路軍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