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張蒼水其時所獲之地,西至舒城,西南至貴池,直逼安慶,由此迤邐往東,自石埭、太平、旌德至寧國府,凡蕪湖以南的繁昌、南陵、銅陵、青陽、涇縣、宣城都包括在內,皖南已有其半;自寧國以上,廣德、建平、高淳、溧陽、溧水,亦都在握。如果鄭成功自鎮江發兵,首取丹陽,沿茅山南下,經金壇而至溧陽,則北控長江、東斷運河,蘇常震動,不戰可下;江寧自亦無法堅守;而浙江既有浙東義師,必歸掌握。以東南財賦之區,足可自成局麵。至於張蒼水,以微薄兵力,能擁一此片廣大土地,則自有道理在:
先是,餘之按蕪也,兵不滿千,船不滿百,唯以先聲相號召、大義為感孚,騰書縉紳,馳檄守令。所過地方,秋毫不犯;有遊兵闖入剽掠者,餘擒治如法,以故遠邇壺漿恐後。即江、楚、魯、衛豪雄,多詣軍門受約束,請歸隸旗相應。餘相度形勢,一軍出溧陽,以窺廣德;一軍鎮池郡,以扼上遊;一軍拔和陽,以固採石;一軍入寧國,以逼新安。而身往來姑熟間,名為駐節鴻茲,而其實席不暇暖也。
此戰略即穩固沿江各郡而東取浙贛,南窺徽州,而以九江為主要目標,其得力在軍紀嚴明。相形之下,鄭成功的表現,令人失望:
餘日夜部署諸軍,正思直取九江。然延平大軍圍石頭城者已半月,初不聞發一簇射城中;而鎮守鎮江將帥,亦未嚐出兵取旁邑。如句容、丹陽,實南京咽喉地,尚未扼塞,故蘇、常援虜得長驅入石頭。餘聞之,即上書延平,大略謂:"頓兵堅城,師老易生他變;亟宜分遣諸帥,盡取畿輔諸郡。若留都出兵他援,我可以邀擊殲之;否則,不過自守虜耳。俟四麵克復,方可以全力注之,彼直檻羊、阱獸耳。"無何,石頭師挫。緣士卒釋戈而嬉,樵蘇四出,營壘為空;虜諜知,用輕騎襲破前營,延平倉卒移帳。質明,軍灶未就,虜傾城出戰,軍無鬥誌,竟大敗。
第102節:第四章 世祖(40)
由此可見,鄭成功的部隊毫無訓練,義師竟如烏合之眾。而鄭成功的統禦能力,根本大成問題,結果累及浙東義師:
時餘在寧國府,受新都降。報至,遽返蕪,已七月二十九日矣。初意石頭師即偶挫,未必遽登舟;即登舟,未必遽揚帆;即揚帆,必且復守鎮江。餘故彈壓上遊,不少退。而虜酋郎廷佐、哈哈木、管效忠等遺書相招,餘峻詞答之。太平守將叛降於虜,餘又遣兵復取太平,生擒叛將伏誅。然江中虜舟密布,上下音信阻絕。餘遣一僧齎帛書,由間道款延平行營,書雲:"兵家勝負何常,今日所恃者民心耳!況上遊諸郡俱為我守,若能益百艘相助,天下事尚可圖也。倘遽舍之而去,如百萬生靈何!"詎意延平不但舍石頭城去,且棄鐵甕城行矣!
如張蒼水所言,鄭成功的居心殆不可問。就其前後對張蒼水的態度來看,始則用之為前驅;及張聲威大震,所向有功,曾未聞有一旅之援,亦未聞有桴鼓之應,妒功之心,殊為顯然。及其石頭小挫,頓成大創,果然心目中尚有一同仇敵愾的張蒼水在,亦當呼援就商,而並此亦無,已出情理之外;及至張蒼水遣使間道致書,請"百艘相助",而竟不報,輜重舟楫寧願委敵,不願資友,無異明白表示:"我不能成功,亦絕不能讓你成功!"按:此非張蒼水諉過之言、苛責之詞,因《北徵得失紀略》作於"永曆十三年嘉平月",即順治十六年冬天,張蒼水輾轉回至浙東時。《紀略》既成,自必傳鈔各方,倘為誣詞,鄭成功必當反駁;而遠未見有異辭,可以反證《紀略》為紀實。
以下張蒼水自記其處變經過:
留都諸虜,始專意於餘,百計截餘歸路,以為餘不降,必就縛。各將士始稍稍色變,而刁鬥猶肅然。餘欲據城邑,與虜格鬥,存亡共之;復念援絕勢孤,終不能守,則虜必屠城,餘名則成,於士民何辜?而轄下將士家屬俱在舟,擬沉舟破釜,勢難疾馳;欲衝突出江,則池州守兵又調未集。忽諜報:虜艘千餘已渡安慶。餘慮其與虜值,眾寡不敵。因部勒全軍,指上遊,次繁昌舊縣。池兵亦至,共議進退,鹹言:"石頭師即挫,江、楚尚未聞也,我以艨艟竟趨鄱陽,號召義勇,何不可者?若江西略定,回旗再取四郡,發蒙振落耳。"乃決計西上。
按:安慶未下,為清軍得以轉危為安的一大關鍵。否則直下九江,舟師由湖口一入鄱陽,浙東義師可以自成局麵,一部清史,或當改寫。
八月初七日,次銅陵。海舟與江舟參錯而行,未免先後失序。餘一軍將抵烏沙峽,而後隊尚維三山所,與楚來虜舟果相值。餘橫流奮擊,沉其四舟,溺死女真兵無算。以天暮,各停舟。夜半,虜舟遁往下流,炮聲轟然。轄下官兵誤為劫營,斷帆解纜,一時驚散,或有轉蕪湖者,或有入湖者。西江之役,已成畫餅矣。
顧慮城破累及士民,而有不忍之心,此為婦人之仁,根本不宜於帶兵打仗。項羽以此而敗,張蒼水腹飽詩書,豈不知其理?知而終不能改,此所以書生不可典兵。一誤又有以下再誤。
餘進退維穀,遂沉巨艦於江中,易沙船,由小港至無為州。擬走焦湖,聚散亡為再舉計。適英、霍山義士來遮說:"焦湖入冬水涸,未可停舟;不若入英、霍山寨,可持久。"餘然之。因盡焚舟,提師登岸。至桐城之黃金弸,有安慶虜兵駐守。此地乃入山隘口,餘選銳騎馳擊之,奪馬數十匹,殺虜殆盡。遂由奇嶺進山,一望皆危峰峭壁矣。餘轄下將士素不山行,行數日,皆趼;且多攜眷挈輜,日行三十裏。餘禁令焚棄輜重,而甲士涉遠多疲。餘雖知必有長阪之敗,而赴義之眾何能棄置?亦按轡徐行。
第103節:第四章 世祖(41)
按:焦湖即巢湖。既累於眷屬,當知入山必非所宜。結果單騎突圍,由安慶、池州,經徽州入浙東,繞一個大圈子,隆冬始達舟山附近的寧海。間關百折,跋涉兩千餘裏,艱辛萬狀,無復人形。有《生還》五律四首,其第二首雲:
痛定悲疇昔,江皋望陣雲。
飛熊先失律,騎虎竟孤軍。
鹵莽焚舟計,虺汗馬勛。
至今頻扼腕,野哭不堪聞。
自悔焚舟失計;而以結句看,則義師眷屬,非死即被擄。而此時之滿漢,非三國之魏蜀,結局遠較"長阪之敗"為悲慘,亦是可想而知之事。
後二年辛醜,即順治十八年,張蒼水又有《感事》四首:
箕子明夷後,還從徼外居。
端然殊宋恪,終莫挽殷虛!
青海浮天闊,黃山裂地虛。
豈應千載下,摹擬列扶餘?
聞說扶桑國,依稀弱水東。
人皆傳燕語,地亦辟蠶業。
蓽路曾無異,桃源恐不同。
鯨波萬裏外,倘是大王風。
田橫嚐避漢,徐福亦逃秦。
試問三千女,何如五百人?
槎歸應有恨,劍在豈無嗔!
慚愧荊蠻長,空文採藥身。
古曾稱白狄,今乃紀紅夷。
蠻觸誰相鬥,雌雄未可知。
先是,餘之按蕪也,兵不滿千,船不滿百,唯以先聲相號召、大義為感孚,騰書縉紳,馳檄守令。所過地方,秋毫不犯;有遊兵闖入剽掠者,餘擒治如法,以故遠邇壺漿恐後。即江、楚、魯、衛豪雄,多詣軍門受約束,請歸隸旗相應。餘相度形勢,一軍出溧陽,以窺廣德;一軍鎮池郡,以扼上遊;一軍拔和陽,以固採石;一軍入寧國,以逼新安。而身往來姑熟間,名為駐節鴻茲,而其實席不暇暖也。
此戰略即穩固沿江各郡而東取浙贛,南窺徽州,而以九江為主要目標,其得力在軍紀嚴明。相形之下,鄭成功的表現,令人失望:
餘日夜部署諸軍,正思直取九江。然延平大軍圍石頭城者已半月,初不聞發一簇射城中;而鎮守鎮江將帥,亦未嚐出兵取旁邑。如句容、丹陽,實南京咽喉地,尚未扼塞,故蘇、常援虜得長驅入石頭。餘聞之,即上書延平,大略謂:"頓兵堅城,師老易生他變;亟宜分遣諸帥,盡取畿輔諸郡。若留都出兵他援,我可以邀擊殲之;否則,不過自守虜耳。俟四麵克復,方可以全力注之,彼直檻羊、阱獸耳。"無何,石頭師挫。緣士卒釋戈而嬉,樵蘇四出,營壘為空;虜諜知,用輕騎襲破前營,延平倉卒移帳。質明,軍灶未就,虜傾城出戰,軍無鬥誌,竟大敗。
第102節:第四章 世祖(40)
由此可見,鄭成功的部隊毫無訓練,義師竟如烏合之眾。而鄭成功的統禦能力,根本大成問題,結果累及浙東義師:
時餘在寧國府,受新都降。報至,遽返蕪,已七月二十九日矣。初意石頭師即偶挫,未必遽登舟;即登舟,未必遽揚帆;即揚帆,必且復守鎮江。餘故彈壓上遊,不少退。而虜酋郎廷佐、哈哈木、管效忠等遺書相招,餘峻詞答之。太平守將叛降於虜,餘又遣兵復取太平,生擒叛將伏誅。然江中虜舟密布,上下音信阻絕。餘遣一僧齎帛書,由間道款延平行營,書雲:"兵家勝負何常,今日所恃者民心耳!況上遊諸郡俱為我守,若能益百艘相助,天下事尚可圖也。倘遽舍之而去,如百萬生靈何!"詎意延平不但舍石頭城去,且棄鐵甕城行矣!
如張蒼水所言,鄭成功的居心殆不可問。就其前後對張蒼水的態度來看,始則用之為前驅;及張聲威大震,所向有功,曾未聞有一旅之援,亦未聞有桴鼓之應,妒功之心,殊為顯然。及其石頭小挫,頓成大創,果然心目中尚有一同仇敵愾的張蒼水在,亦當呼援就商,而並此亦無,已出情理之外;及至張蒼水遣使間道致書,請"百艘相助",而竟不報,輜重舟楫寧願委敵,不願資友,無異明白表示:"我不能成功,亦絕不能讓你成功!"按:此非張蒼水諉過之言、苛責之詞,因《北徵得失紀略》作於"永曆十三年嘉平月",即順治十六年冬天,張蒼水輾轉回至浙東時。《紀略》既成,自必傳鈔各方,倘為誣詞,鄭成功必當反駁;而遠未見有異辭,可以反證《紀略》為紀實。
以下張蒼水自記其處變經過:
留都諸虜,始專意於餘,百計截餘歸路,以為餘不降,必就縛。各將士始稍稍色變,而刁鬥猶肅然。餘欲據城邑,與虜格鬥,存亡共之;復念援絕勢孤,終不能守,則虜必屠城,餘名則成,於士民何辜?而轄下將士家屬俱在舟,擬沉舟破釜,勢難疾馳;欲衝突出江,則池州守兵又調未集。忽諜報:虜艘千餘已渡安慶。餘慮其與虜值,眾寡不敵。因部勒全軍,指上遊,次繁昌舊縣。池兵亦至,共議進退,鹹言:"石頭師即挫,江、楚尚未聞也,我以艨艟竟趨鄱陽,號召義勇,何不可者?若江西略定,回旗再取四郡,發蒙振落耳。"乃決計西上。
按:安慶未下,為清軍得以轉危為安的一大關鍵。否則直下九江,舟師由湖口一入鄱陽,浙東義師可以自成局麵,一部清史,或當改寫。
八月初七日,次銅陵。海舟與江舟參錯而行,未免先後失序。餘一軍將抵烏沙峽,而後隊尚維三山所,與楚來虜舟果相值。餘橫流奮擊,沉其四舟,溺死女真兵無算。以天暮,各停舟。夜半,虜舟遁往下流,炮聲轟然。轄下官兵誤為劫營,斷帆解纜,一時驚散,或有轉蕪湖者,或有入湖者。西江之役,已成畫餅矣。
顧慮城破累及士民,而有不忍之心,此為婦人之仁,根本不宜於帶兵打仗。項羽以此而敗,張蒼水腹飽詩書,豈不知其理?知而終不能改,此所以書生不可典兵。一誤又有以下再誤。
餘進退維穀,遂沉巨艦於江中,易沙船,由小港至無為州。擬走焦湖,聚散亡為再舉計。適英、霍山義士來遮說:"焦湖入冬水涸,未可停舟;不若入英、霍山寨,可持久。"餘然之。因盡焚舟,提師登岸。至桐城之黃金弸,有安慶虜兵駐守。此地乃入山隘口,餘選銳騎馳擊之,奪馬數十匹,殺虜殆盡。遂由奇嶺進山,一望皆危峰峭壁矣。餘轄下將士素不山行,行數日,皆趼;且多攜眷挈輜,日行三十裏。餘禁令焚棄輜重,而甲士涉遠多疲。餘雖知必有長阪之敗,而赴義之眾何能棄置?亦按轡徐行。
第103節:第四章 世祖(41)
按:焦湖即巢湖。既累於眷屬,當知入山必非所宜。結果單騎突圍,由安慶、池州,經徽州入浙東,繞一個大圈子,隆冬始達舟山附近的寧海。間關百折,跋涉兩千餘裏,艱辛萬狀,無復人形。有《生還》五律四首,其第二首雲:
痛定悲疇昔,江皋望陣雲。
飛熊先失律,騎虎竟孤軍。
鹵莽焚舟計,虺汗馬勛。
至今頻扼腕,野哭不堪聞。
自悔焚舟失計;而以結句看,則義師眷屬,非死即被擄。而此時之滿漢,非三國之魏蜀,結局遠較"長阪之敗"為悲慘,亦是可想而知之事。
後二年辛醜,即順治十八年,張蒼水又有《感事》四首:
箕子明夷後,還從徼外居。
端然殊宋恪,終莫挽殷虛!
青海浮天闊,黃山裂地虛。
豈應千載下,摹擬列扶餘?
聞說扶桑國,依稀弱水東。
人皆傳燕語,地亦辟蠶業。
蓽路曾無異,桃源恐不同。
鯨波萬裏外,倘是大王風。
田橫嚐避漢,徐福亦逃秦。
試問三千女,何如五百人?
槎歸應有恨,劍在豈無嗔!
慚愧荊蠻長,空文採藥身。
古曾稱白狄,今乃紀紅夷。
蠻觸誰相鬥,雌雄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