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節:第四章 世祖(22)
結句"玉柙珠襦連歲事,茂陵應長並頭花"。玉柙即玉匣;《西京雜記》:"漢時送葬者,皆珠襦玉匣,形似鎧甲,連以金縷,匣上皆縷如蛟龍。""連歲事"明言先喪端敬,繼崩世祖。漢武茂陵,即指世祖孝陵;"並頭花"即姐妹花;端敬祔葬,她的名義上的從妹貞妃又殉葬,故雲。
按:"貞妃"為殉後追封,原來的位號不明;追封明詔頒於順治十八年二月壬辰,是年元旦為辛亥,則壬辰為二月十一或十二,但當隨梓宮移景山壽皇殿時,已知有貞妃從死之事;唯會典謂貞妃薨於正月初七,則必有所諱而更改日期。因為世祖之崩,已在正月初七深夜;貞妃即令願殉,亦當先有遺囑,而後自裁,事在初八以後了。
從這些日期上的不盡符合事實,參以其他史料,我認為貞妃殉葬一事中,隱藏著一場絕大風波。心史先生在《世祖出家事考實》一文中,談吳梅村《讀史有感》八首,為詠貞妃,其說甚精;謂"第三首言,不殉且有門戶之憂",我的看法相同;但何以有門戶之憂,心史未言緣故,試為進一解。
原詩為:
昭陽甲帳影嬋娟,慚愧恩深未敢前。
催道漢皇天上好,從容恐殺李延年。
此用漢武李夫人的典故。李夫人既死,李延年亦失寵被誅。第二句謂"貞妃"不願死,"慚愧恩深未敢前",詩人忠厚之筆。三、四句頗為明白,不速殉將有大禍;換一句話說:以貞妃之殉,換取董鄂一家無事。然則何以如此嚴重呢?即因有廢後乞殉之故。
在箋釋"銀海居然妒女津,南山仍錮慎夫人"一詩時,我因廢後下落不明,推斷為殉帝以求恢復位號,得以合葬孝陵。廢後之殉,出於己意抑或出於家族的授意,固不可知;但既殉而"南山仍錮慎夫人",則後家之不平,可想而知。此時太皇太後、太後皆為博爾濟吉特氏,是故廢後父吳克善欲為女爭名分,滿朝親貴,無奈其何。此事勢必仍須由孝莊解決。孝莊本人極喜董小宛,又因"君王自有他生約",世祖必有使端敬祔葬的遺言,孝莊不忍令愛子抱憾於泉下;而復廢後位號,則必葬孝陵,又絕非愛子所願。生前爭寵已鬧得天翻地覆,如"銀海"真成"妒女津",死亦不得安寧,豈親人所能不顧?因此雖吳克善為胞兄,孝莊仍不能不斷然拒絕。這樣,吳克善必遷怒於董鄂家,則唯有亦死一女,以平廢後家之憤。由"從容恐殺李延年"句,可以想見爭執之烈;若非速殉,吳克善擅自採取報復行動,亦非不可能之事。
論證至此,我不知讀者先生,對於董小宛即封妃晉後的董鄂氏這一個事實,尚有疑義否?倘有懷疑,歡迎指教,當作切實負責的公開答覆。
不過,董小宛由"長信宮中,三千第一",變為"昭陽殿裏,八百無雙",即由孝莊太後的侍女而封為皇貴妃,中間還有一層曲折。《湯若望傳》第九章第六節,在"第三位皇後"(按:指端敬)生子夭折以後,接敘世祖的一段戀情,實即指董小宛,唯本末倒置,時間上有絕大的錯誤,此為原作者對於湯若望所遺留的材料考證未確所致;但所敘事實,自為湯若望在日記或函牘中的記載,因此可靠性是相當高的。
茲摘引如下:
順治皇帝對於一位滿籍軍人之夫人,起了一種火熱愛戀。當這一位軍人因此申斥他的夫人時,他竟被對於他這申斥有所聞知的"天子",親手打了一個極怪異的耳摑。這位軍人於是乃因怨憤致死,或許竟是自殺而死。皇帝遂即將這位軍人的未亡人收入宮中,封為貴妃。這位貴妃於1660年產生一子,是皇帝要規定他為將來的皇太子的,但是數星期之後,這位皇子竟而去世,而其母於其後不久,亦然薨逝。皇帝陡為哀痛所攻,竟致尋死覓活,不顧一切。人們不得不晝夜看守著他,使他不得自殺。太監與宮中女官一共三十名,悉行賜死,免得皇妃在其他世界中缺乏服侍者。
第85節:第四章 世祖(23)
這位"皇妃"顯然就是作者在前麵所說的"第三位皇後";變一事為二,則時間之錯誤,自所不免。問題是這位"滿籍軍人"是誰?
顯然的,這也是一大錯誤。彼時雖有命婦更番入侍後妃的製度,但皇帝駕臨時,必然迴避;即令有其事,"這一位軍人"又豈敢"因此申斥他的夫人"?何況,明清以來,也許明武宗親自動手打過臣下以外,從未聞皇帝會掌摑大臣。所以"滿籍軍人"四字,必為中德爵位製度不同而誤解。
黎東方博士在《細說清朝》中提及此事,他根據各種外文資料,指出被掌摑的是世祖的胞弟博果爾;又說,為了撫慰博果爾,因此無功而封襄親王。此說是相當可信的。
襄親王的封號,後來改為莊親王。"董鄂妃"出於莊邸,為深於清史者所公認。但是,依據各種跡象顯示,世祖奪弟之愛,確為事實;唯此"愛"字,另有解釋。
這話要從他的身份說起。太宗先稱天聰皇帝,以後正式建元崇德,在盛京立五宮,一後四妃,皆為博爾濟吉特氏,隻是部落不同。後即孝端,稱為"清寧中宮";四妃中最得寵的是"關雎宮宸妃",即孝端之侄、孝莊之姊。孝莊的封號,是"永福宮莊妃"。
另外兩個博爾濟吉特氏,她們的部落名阿霸垓,遊牧於杭愛山之北,亦屬科爾沁旗,但冠以"阿魯"二字,以別於孝端、孝莊姑侄母家這一族。
阿霸垓的兩個博爾濟吉特氏,一個封為"麟趾宮貴妃",在四妃中地位最高;另一位是"衍慶宮淑妃"。麟趾宮貴妃,即為襄親王博果爾的生母;他生於崇德六年十二月,為太宗最小的兒子。
清宮的製度,妃嬪母以子貴,皇子則子以母貴,中宮嫡子在昆季中的地位當然最高,其次就要看妃嬪的身份了。孝端有女無子;最得寵的宸妃生皇八子,為太宗正式建元以後所生的長子,因而曾行大赦,預備立為東宮,但亦早殤。因此,當太宗上賓時,皇子中應以麟趾宮貴妃所生、三歲的博果爾的身份最貴重。但結果是六歲的皇九子福臨得膺大寶,這完全是由於多爾袞與孝莊有特殊感情之故。
由此可見,博果爾是受了委屈的,況且又是太宗的幼子,他之必然獲得孝莊太後的恩遇,以及自幼驕縱,亦都可想而知。
既然如此,則當董小宛沒入掖庭,獲選入慈寧宮當差後,受命照料時方十一歲的博果爾,是件順理成章的事。至於博果爾智識漸開,會不會如明憲宗那樣,對由他祖母宣德孫太後遣來照料、年長十九歲的宮女發生畸戀,固未敢必,但可斷言的是,董小宛絕不會如成化萬貴妃那樣,懷有不正常的心理。
不論如何,任何一個孩子如果能獲得像董小宛那樣一個保姆,必然會產生強烈的依戀不舍之情。因此,當世祖決定納董小宛時,亦必然會招致博果爾的強烈反對,推測世祖兄弟發生衝突,當在順治十二年初,這年世祖十八歲,博果爾十五歲。前者生於正月,後者生於十二月,所以世祖不妨看作十九歲,而博果爾當看作十四歲。十四歲的弟弟,激怒了十九歲的哥哥,出手毆擊,豈足為奇?
結句"玉柙珠襦連歲事,茂陵應長並頭花"。玉柙即玉匣;《西京雜記》:"漢時送葬者,皆珠襦玉匣,形似鎧甲,連以金縷,匣上皆縷如蛟龍。""連歲事"明言先喪端敬,繼崩世祖。漢武茂陵,即指世祖孝陵;"並頭花"即姐妹花;端敬祔葬,她的名義上的從妹貞妃又殉葬,故雲。
按:"貞妃"為殉後追封,原來的位號不明;追封明詔頒於順治十八年二月壬辰,是年元旦為辛亥,則壬辰為二月十一或十二,但當隨梓宮移景山壽皇殿時,已知有貞妃從死之事;唯會典謂貞妃薨於正月初七,則必有所諱而更改日期。因為世祖之崩,已在正月初七深夜;貞妃即令願殉,亦當先有遺囑,而後自裁,事在初八以後了。
從這些日期上的不盡符合事實,參以其他史料,我認為貞妃殉葬一事中,隱藏著一場絕大風波。心史先生在《世祖出家事考實》一文中,談吳梅村《讀史有感》八首,為詠貞妃,其說甚精;謂"第三首言,不殉且有門戶之憂",我的看法相同;但何以有門戶之憂,心史未言緣故,試為進一解。
原詩為:
昭陽甲帳影嬋娟,慚愧恩深未敢前。
催道漢皇天上好,從容恐殺李延年。
此用漢武李夫人的典故。李夫人既死,李延年亦失寵被誅。第二句謂"貞妃"不願死,"慚愧恩深未敢前",詩人忠厚之筆。三、四句頗為明白,不速殉將有大禍;換一句話說:以貞妃之殉,換取董鄂一家無事。然則何以如此嚴重呢?即因有廢後乞殉之故。
在箋釋"銀海居然妒女津,南山仍錮慎夫人"一詩時,我因廢後下落不明,推斷為殉帝以求恢復位號,得以合葬孝陵。廢後之殉,出於己意抑或出於家族的授意,固不可知;但既殉而"南山仍錮慎夫人",則後家之不平,可想而知。此時太皇太後、太後皆為博爾濟吉特氏,是故廢後父吳克善欲為女爭名分,滿朝親貴,無奈其何。此事勢必仍須由孝莊解決。孝莊本人極喜董小宛,又因"君王自有他生約",世祖必有使端敬祔葬的遺言,孝莊不忍令愛子抱憾於泉下;而復廢後位號,則必葬孝陵,又絕非愛子所願。生前爭寵已鬧得天翻地覆,如"銀海"真成"妒女津",死亦不得安寧,豈親人所能不顧?因此雖吳克善為胞兄,孝莊仍不能不斷然拒絕。這樣,吳克善必遷怒於董鄂家,則唯有亦死一女,以平廢後家之憤。由"從容恐殺李延年"句,可以想見爭執之烈;若非速殉,吳克善擅自採取報復行動,亦非不可能之事。
論證至此,我不知讀者先生,對於董小宛即封妃晉後的董鄂氏這一個事實,尚有疑義否?倘有懷疑,歡迎指教,當作切實負責的公開答覆。
不過,董小宛由"長信宮中,三千第一",變為"昭陽殿裏,八百無雙",即由孝莊太後的侍女而封為皇貴妃,中間還有一層曲折。《湯若望傳》第九章第六節,在"第三位皇後"(按:指端敬)生子夭折以後,接敘世祖的一段戀情,實即指董小宛,唯本末倒置,時間上有絕大的錯誤,此為原作者對於湯若望所遺留的材料考證未確所致;但所敘事實,自為湯若望在日記或函牘中的記載,因此可靠性是相當高的。
茲摘引如下:
順治皇帝對於一位滿籍軍人之夫人,起了一種火熱愛戀。當這一位軍人因此申斥他的夫人時,他竟被對於他這申斥有所聞知的"天子",親手打了一個極怪異的耳摑。這位軍人於是乃因怨憤致死,或許竟是自殺而死。皇帝遂即將這位軍人的未亡人收入宮中,封為貴妃。這位貴妃於1660年產生一子,是皇帝要規定他為將來的皇太子的,但是數星期之後,這位皇子竟而去世,而其母於其後不久,亦然薨逝。皇帝陡為哀痛所攻,竟致尋死覓活,不顧一切。人們不得不晝夜看守著他,使他不得自殺。太監與宮中女官一共三十名,悉行賜死,免得皇妃在其他世界中缺乏服侍者。
第85節:第四章 世祖(23)
這位"皇妃"顯然就是作者在前麵所說的"第三位皇後";變一事為二,則時間之錯誤,自所不免。問題是這位"滿籍軍人"是誰?
顯然的,這也是一大錯誤。彼時雖有命婦更番入侍後妃的製度,但皇帝駕臨時,必然迴避;即令有其事,"這一位軍人"又豈敢"因此申斥他的夫人"?何況,明清以來,也許明武宗親自動手打過臣下以外,從未聞皇帝會掌摑大臣。所以"滿籍軍人"四字,必為中德爵位製度不同而誤解。
黎東方博士在《細說清朝》中提及此事,他根據各種外文資料,指出被掌摑的是世祖的胞弟博果爾;又說,為了撫慰博果爾,因此無功而封襄親王。此說是相當可信的。
襄親王的封號,後來改為莊親王。"董鄂妃"出於莊邸,為深於清史者所公認。但是,依據各種跡象顯示,世祖奪弟之愛,確為事實;唯此"愛"字,另有解釋。
這話要從他的身份說起。太宗先稱天聰皇帝,以後正式建元崇德,在盛京立五宮,一後四妃,皆為博爾濟吉特氏,隻是部落不同。後即孝端,稱為"清寧中宮";四妃中最得寵的是"關雎宮宸妃",即孝端之侄、孝莊之姊。孝莊的封號,是"永福宮莊妃"。
另外兩個博爾濟吉特氏,她們的部落名阿霸垓,遊牧於杭愛山之北,亦屬科爾沁旗,但冠以"阿魯"二字,以別於孝端、孝莊姑侄母家這一族。
阿霸垓的兩個博爾濟吉特氏,一個封為"麟趾宮貴妃",在四妃中地位最高;另一位是"衍慶宮淑妃"。麟趾宮貴妃,即為襄親王博果爾的生母;他生於崇德六年十二月,為太宗最小的兒子。
清宮的製度,妃嬪母以子貴,皇子則子以母貴,中宮嫡子在昆季中的地位當然最高,其次就要看妃嬪的身份了。孝端有女無子;最得寵的宸妃生皇八子,為太宗正式建元以後所生的長子,因而曾行大赦,預備立為東宮,但亦早殤。因此,當太宗上賓時,皇子中應以麟趾宮貴妃所生、三歲的博果爾的身份最貴重。但結果是六歲的皇九子福臨得膺大寶,這完全是由於多爾袞與孝莊有特殊感情之故。
由此可見,博果爾是受了委屈的,況且又是太宗的幼子,他之必然獲得孝莊太後的恩遇,以及自幼驕縱,亦都可想而知。
既然如此,則當董小宛沒入掖庭,獲選入慈寧宮當差後,受命照料時方十一歲的博果爾,是件順理成章的事。至於博果爾智識漸開,會不會如明憲宗那樣,對由他祖母宣德孫太後遣來照料、年長十九歲的宮女發生畸戀,固未敢必,但可斷言的是,董小宛絕不會如成化萬貴妃那樣,懷有不正常的心理。
不論如何,任何一個孩子如果能獲得像董小宛那樣一個保姆,必然會產生強烈的依戀不舍之情。因此,當世祖決定納董小宛時,亦必然會招致博果爾的強烈反對,推測世祖兄弟發生衝突,當在順治十二年初,這年世祖十八歲,博果爾十五歲。前者生於正月,後者生於十二月,所以世祖不妨看作十九歲,而博果爾當看作十四歲。十四歲的弟弟,激怒了十九歲的哥哥,出手毆擊,豈足為奇?